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历史:枭雄曹操一生未称帝的原因

三国历史:枭雄曹操一生未称帝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357 更新时间:2023/12/27 22:08:22

曹操是三国史上最受争议的一个人物,出身虽卑微但志向远大,依附自己过人的权谋和智慧,在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脱颖而出。那么,曹操为何一生不称帝呢?曹操一生未称帝,死前不久,孙权因为夺荆州、杀关羽,与蜀交恶,不得不向曹操示好。

遣使上书,建议他“早正大位”,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是史书上大书特书,用以说明曹操一生不敢问鼎天子二字的心态。

其实,曹操不是不想当天子,只是前车之鉴,使他不敢登上这个王位罢了。汉献帝刘彻这一生,过得十分窝囊,先是董卓擅权,后是曹操当国,他只是一个傀儡,见到董卓也好,见到曹操也好,都如芒刺在背,战栗不安的。

但话说回来,他若无董卓,当不上天子,若无曹操,说不定他被那几个兵匪头子李傕郭汜之流,结果了性命,也有可能的。

可是,山河坐稳了,大权旁落,便不甘愿宁可做一个符号式的统治者,成为曹操手下的一个高级俘虏了。于是,便要搞复辟了。

这也是历史上所有失去王位和虚有王位的人,忍不住要尝试的一种危险游戏。

网络配图

最高权力,也是最高的欲望和诱惑,对汉献帝来说,固然想完整地得到它,而旧政权的维护者,前如受衣带诏的董承、王子服,和伏完、穆顺之辈,后如许都暴乱的耿纪、韦晃之流,他们甚至要比刘彻更热衷于推翻曹操的统治。

因为天子作为一个高级俘虏,尚可得到优礼有加的待遇,而等而下之的旧政权的既得利益者,则是时过境迁,自然连做梦也想恢复失去的王国,因而这些丢失得更多更多的臣下,复辟之心,甚于帝王,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拥有最高权力,却又不是九五之尊的曹操,对于任何觊觎这份至高无上权力的人,总是格杀勿论,疯狂镇压的。正因为他自己无法得到这份崇尊之位,别人想得到,他一定是要与之拼命的。

因此,他的心田是充满了矛盾的。正如他给行军时拟的口令“鸡肋”一样,吃,吃不下去;吐,又吐不出来。

他一方面把自己的女儿曹节下嫁给汉献帝,除了政治上的笼络外,不能说曹操对于这个尽管是符号的天子,未必敢太不敬重。

但另一方面,又根本不每日朝见,推行一个臣子的义务。

一方面,他不断地在诗文中表露自己,如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虽是对于周公的褒扬,实际也是在自况;如在“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中,对于西伯始终以臣事殷的赞美,其实也是在自我表扬。

另一方面,却又根本不把比自己小26岁的献帝放在眼里,动不动跑去发一通性情。吓得刘彻战战兢兢,向他乞求:“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那意思说,你高抬贵手,放我一条生路得了。

尽管汉献帝拱手要把这个天子位置让给他,恨不能请他曹操马上履位,但他始终不称帝,只为王,这是他诛黄巾起兵以来数十年的既定目标。

后来人称他为奸雄,曹操一生,最奸之举,莫过于不夺帝位,而拥帝权,既捞取名声,又得到实惠了。

网络配图

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得很透彻。“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所以,他欠妥,谁也别妄想。

如果他要当天子的话,从山东进军洛阳时就可以把献帝废了。曹操一辈子不敢行此事,就因为有董卓的例子在。他知道,在汉末天下大乱,群雄蜂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比他称帝讨伐,更加名正言顺,得天应人些。

他若废帝自立,第一,诸侯会联合起来阻挡他;第二,即使能用武力逐个祛除地方盘据势力,然而,他无法使整个士族阶层服贴。这就是他所比喻的炉火,也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谋远略。一旦他登上帝位,这些人马上会成为他的对立面。

尽管他杀掉了这个阶层的许多头面人物,如孔融崔琰,但整个阶层,他是不敢小视的。其实,他未必不想过一过天子瘾,可是一看手下的首席谋士,最忠心耿耿的荀彧荀攸叔侄,连他称王都持阻挡态度,他只好抑制这个欲望。

因此,谁要是碰他这个痛处,绝对是重办不贷的。

通常,人到了晚年,慢慢地失去自我感觉,便要糊涂昏聩,贪大树功,倒行逆施,期求不朽,终于走到自己的对立面去,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事。

所以,孙权拍他马屁,要他即位承大统,他一笑拒之。而一直保持清醒到最后一刻,确实是不容易的。

网络配图

但到了他儿子曹丕手里,新的一代人,对于汉王朝往日的威仪,已不在话下,只是死狗一条。与其辅主为臣,不如篡汉自立。

在诸侯大部顺服,士族基本归心的客观情势下,旧的君臣框架,已成形式,汉祚的延续,根本毫无意义,所以取而代之,也是历史的必然。

若是无曹操数十年的营造,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士族阶层,由仕汉的大多数,蜕变为仕魏的大多数,曹丕是无法坐上天子之位,而圆了他父亲一生未做成的梦。

由此可见,那些攫取权力的人,若是欲望大大凌驾了罔顾现实状况的程度,不放冷静下来想想曹操。如果他们有曹操的一份清醒,或许也不至于碰钉子。

标签: 曹操

更多文章

  • 揭秘:三国时让诸葛亮自叹不如的奇才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诸葛亮

    此人的才干,连诸葛亮都自叹不如,挖角最给力的也是诸葛亮。为了把他请出來,刘备阵营几乎是全部动员,这位架子奇大的刘巴,何许人也?刘巴字子初,是荊州世家名人,少年时就很有才赶,不过却是打从他出名开始,就以“讨厌刘备”出名。偏偏他跟刘备有缘到了极点,不管他怎么闪,都会遇到刘备。他十八岁时,在荊州担任郡署戶

  • 南宋岳家军:唯一能与金国铁骑抗战的军队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岳飞

    近日,随着综艺《我们穿越吧》的热播,很多人知道了戚家军。但是,你知道吗,比戚家军还要更早扬名天下的是谁吗?没错,就是岳家军!那么,岳家军究竟多厉害?南宋岳家军是如何练成的?说起“岳家军”,不能不提《满江红》里的那句今人耳熟能详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靖康二年(1127年)闰十一月的“

  • 揭秘霍光之死:只因为做了皇帝该做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霍光

    卫子夫成了汉武帝的皇后,卫氏全家发达,后来卫青和霍去病还成了大司马大将军,天下扬名。卫家已经混得风生水起了。霍去病已经长大成才,但并不忌恨自己这个不负责任的爸爸,不但送钱给父亲养老,还把弟弟霍光带到京城,接受教育,给他和汉武帝创造见面的机会。从此,霍光人生开挂似的往上走。先是汉武帝器重,然后汉昭帝继

  • 他多次侥幸逃过杀身之祸 忍无可忍终自成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杨坚

    杨坚能从一个大臣到最后自己当上皇帝,并且还被称为历史上第二伟大的皇帝,相信这里面一定有着他非凡的能力的,但是咱们今天不说那个,咱就说说他当皇帝之前的事情吧!史载杨坚出自关中高门弘农杨氏,是东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其四世祖杨元寿被北魏任命为武川镇司马,其父杨忠跟随北周文帝宇文泰起义关西,因功赐姓普六茹氏

  • 明朝党争的罪魁祸首:万历犯下最严重的错误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万历

    关于万历皇帝犯下的其他错误,象什么多年不上朝了,派太监搜刮民财了,放任党争了,这里就不谈了,因为这些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这里我要讲他犯的另一个错误,而这个错误,许多人竟还当做了他的功绩。我要讲的是万历援朝一事。有人会问,这算什么错误?万历决策,明朝出兵打败的日本,拯救了朝鲜,这不正是万历乃至明朝的功

  • 名将李世绩:南征北战定天下功成身退享殊荣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世绩

    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有那么几位伴随皇帝左右的得力干将,唐初名将李世绩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得力干将之一。李世绩,唐初名将,本姓徐,名世绩,字懋功。 入唐,赐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单名绩。曹州离狐人,后徙居东郡卫南。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跟随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

  • 他被称为“商者鼻祖” 是现代人皆供奉的“财神”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范蠡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是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 "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曾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网络配图公元前496年,

  • 荒唐帝王刘聪:三辈同床姑女六人同侍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聪

    在同姓不能通婚的封建理法时代,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位皇帝:他不但不顾同姓之义,还将近亲族人的两个女儿四个孙女一同纳入宫中,使“六刘之宠倾于后宫”(《晋书》),演绎了一段令人哭笑不得的荒唐事。这在中国古代众多荒唐帝王之中,也可谓独领风骚了。这个人就是十六国时期,汉国的第二任国君、昭武帝刘聪。网络配图刘聪,

  • 最荒诞的皇帝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他干不了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高洋

    这位皇帝就是北齐的高洋他为何能入选者是有原因的。据说有 一次是在天保九年(公元五五八年),他的七弟高涣和三弟高浚觉得二哥真的太出格了,这么个搞法这个国家还能活几天呀?网络配图于是就去劝高洋要稍稍地收敛一点儿。其实兄弟们也都是好意,本来劝一次还不碍事,终于劝得多了,高洋也就烦了,便把两个人像牲口一样地

  • 爱逛青楼的龚自珍:古代文人为什么爱逛青楼?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龚自珍

    龚自珍是清朝时期的诗人,当时文人大多有两面,在诗歌方面有着良好形象的龚自珍除了不抽鸦片,其余的四毒,龚自珍可谓一体均沾。在此节篇中先说到的是逛青楼。龚自珍喜欢逛青楼,这在其友人的笔下,屡屡可见。可想而知,龚自珍逛青楼的频率,大概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的。那个年代,文人们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网络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