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上最大的谎言:一代能征善战的君王被妖魔化

史上最大的谎言:一代能征善战的君王被妖魔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240 更新时间:2024/2/10 1:56:13

千百年来,人们讲到商朝灭亡,往往归咎于古书上所载的纣王荒淫无道。他不仅宠信妖妃妲己,刀剜忠臣之心,设置炮烙等酷刑,肆意残杀无辜,而且“以酒为池,悬肉为林”,日夜享乐。在小说《封神榜》中,更是把商纣写成有史以来头号暴虐魔王。其实,”女祸亡国论”本是后世封建文人为昏君开脱之谬论,鲁迅就曾一针见血地概括几千年古代史都是”吃人”史,君主淫乱残暴者各朝各代俯拾皆是。那么,为何商纣王却偏偏如此快速地国灭身亡呢?

其实,这位被妖魔化的商纣王是帝乙之子,生于公元前1075年,号帝辛,是商代的最后一位君主。帝辛少年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领的人。帝辛在都城朝歌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善待奴隶,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鬼神。曾深山练兵,铸造兵器,率重兵征服东夷。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使先进的中原文化向淮河、长江流域传播,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商朝征服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帝辛便修建仓库,储粮聚宝。《史记》云:“厚赋锐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然而,一部《封神榜》不仅将帝辛变成了骄傲恣肆、专横跋扈、好酒淫乐、不理政事、残杀无辜的暴君,而且将这一历史上最大的谎言传播了三千多年。

其实,对于流传了三千年的对商纣王妖魔化的记述,历史上许多对帝辛的评价,存在历史递增性。先秦文献对他的指责并不多,甚至有些文献称赞纣王聪颖勇武、才华横溢,是难得的英主。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各种各样对他不利的指责越来越多。子贡也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但是,历史学家郭沫若专门进行考证后做过翻案文章,认为

“后人是深受了周人宣传的毒。”郭沫若说:”商纣王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他的英雄末路”有点像后来的楚霸王”。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阅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后的谈话中表示同意郭沫若的考证,认为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又认为,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如果抛开周朝为显示伐纣正义性而做的歪曲宣传和后世文学想像,以科学研究和考古成果为准绳,应该肯定纣王开拓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的功绩。商朝疆域的扩展,促进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有助于华夏大地的生产力发展。《史记》上说纣王本人”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

当时商军已使用战车,装备青铜兵器,出征兵力最多时达一万三千人,这足以称雄黄河和长江流域。不过商朝开拓疆土达到高峰时,西周联合一些早怀二心的诸侯突然发起”武王伐纣”之战。纣王因主力军在外未归,仓促组织充当奴隶的外族人俘虏保卫首都朝歌。朝歌在今日的河南安阳市附近。两军在牧野遭遇,主要来自东夷的奴隶不愿为仇家卖命打仗,纣王又缺少嫡系骨干监管,结果出现战场倒戈。经过一番”血流漂杵”的厮杀,商军崩溃,周军乘势杀入朝歌,心高自傲的纣王自焚。殷商就此覆亡于突然事变。

商朝在朝歌附近的牧野一战而亡,事先并无边境交锋,现代人恐怕会感到奇怪。若研究当时的历史条件可看到,夏、商期间地广人稀、部落林立,统治者还没有大面积的疆土意识,只有”点”的概念。商以首都为统治中心据点,以向周围部落联盟不断征伐的方式巩固统治和扩大贡赋区。据殷墟出土甲骨文记载,商灭亡前几十年间曾上百次征伐其他部落。纣王因自恃强大,一直未认真考虑国都设防,将安全寄托于单纯攻势之上。

河南二里头的考古发掘证实,夏代都城就建筑过城墙。在冷兵器时代,筑城是最主要的防御措施,里面有一定守兵和充足粮食,便可坚守待援甚至能拖垮攻城者。商后期在朝歌建都二百七十余年,殷墟考古发现其城区面积达二十四平方公里,却没有筑墙,只有一条与洹水相连的壕沟。这样一旦在野战中失败,国都即危,从远方调兵都缓不应急。纣王东征南讨连战连捷,获得大量奴隶和财物,位于西方的周文王又装出一副谦恭模样纳贡,这使他几乎没有忧患意识,自然会享受淫乐。商朝人又迷信占卜,出土甲骨文的内容多是问神鬼讨凶吉,更使当权者不能理智地看待局势。武王伐纣的成功,可谓有效利用了对手长期总体性用兵方略的失误,掌握有利时机以弱袭强一举成功。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中国古代兵学,正是在一次次战争的感性知识积累中逐渐发展起来。西周灭商之后马上以前朝为戒,一方面继续征伐不听命的部落方国,一方面在各统治中心修筑坚城,进攻与防御兼备的思想就此树立起来。古往今来的军事史都证明,攻防是战争中的互为依存的两个方面,矛与盾缺一不可。商朝在武功到达鼎盛时突然覆亡,正是缺乏防御观念和忧患意识的例子,这为后世留下可令人深思的殷鉴。

标签: 商纣王

更多文章

  • 历史揭秘:晋灵公的父母亲是谁?他们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晋灵公

    晋灵公,姓姬,名夷吾,父母分别是晋襄公姬欢和晋襄公的夫人穆赢。公元前636年,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带着军队回晋国打败了晋怀公,自己立为了国君,是为晋文公。正式登基以后,晋文公就开始着手整顿朝堂以及改革政治,当然册立国家储君这件事也要尽快完成。当年的晋文公就是因为储君之争而卷入了骊姬之乱的,国家

  • 解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最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成吉思汗

    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的西北部,有一个与宋、辽(金)三足鼎立的少数民族王国——大夏封建王朝,因其疆域主要包括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部分地区,地处我国西北部,所以,历史上称之为“西夏”。西夏是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以古代羌族的一支——党项族为主体,包括部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起来

  • 史上最悲惨公主:被迫嫁到外族后被杀头祭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和亲

    在古代,含着金钥匙出身的公主,在外人的眼中,高不可攀,过着奢侈的生活。但实际上,很多高高在上的公主,命运十分悲惨。为了国家的需要,经常被迫嫁到外族,也就是我们说的和亲政策。在唐玄宗时期,虽然国力强盛,但周边的少数民族还经常骚扰大唐的边境地区。唐玄宗为了笼络和安抚人心,就利于和亲的政策,把唐朝的公主嫁

  • 揭秘武媚娘曾出家为尼 大半夜私会过谁?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武则天

    说起古代女人喜欢与和尚偷情私通,就不能不说一代女皇武则天。这个坐拥天下的女人,也坐拥天下男宠,但第一个却是一个叫做薛怀义的和尚。薛怀义原名冯小宝,本是同官县街头卖膏药的小贩,后来因为在街头帮人打架误伤人命,为躲避官府的缉拿,潜逃到洛阳,在白马寺出家当了和尚。网络配图唐太宗驾崩后,武则天作为太宗的遗妃

  • 揭秘:真实萧皇后是历经6个皇帝的女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萧皇后

    萧皇后历史评价:历史上风流一时迷君倾国的红颜不少象萧皇后数经改朝换代总伴君王之侧却不多见萧皇后是南朝梁明帝女儿网络配图天保20年生于后梁国都江陵天生丽质,娇媚迷人至于说她美到什么程度绝不是语言可以描述……萧皇后一生几易其主,身份一再改变,历尽了世间沧桑的变迁。隋文帝建立隋朝后,选其为爱子晋王杨广之妃

  •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杀单雄信?都有哪些说法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太宗

    李世民为什么坚持要杀单雄信。《说唐》上讲历史上单雄信被俘后秦琼也在的,找李世民求情但李世民不答应。杀他的时候就是秦琼程咬金罗成他们几个一直在跑来跑去又求情又张罗事情的。李世民态度很坚决,非杀不可。我很奇怪,单雄信威望那么高,李世民要杀他时为什么瓦岗的弟兄不一起上,把单雄信保下来,或者悄悄放走,实在不

  • 克里米亚战争终结了阿伯丁伯爵的政治生涯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阿伯丁伯爵

    阿伯丁伯爵两任外交大臣,他在皮尔第二届政府中,缔结了韦伯斯特—阿什伯顿条约和俄勒冈条约,解决了加拿大和美国之间东西两方的争端。1852~1855年出任首相,尽管阿伯丁伯爵两任外交大臣,最终却因未能阻止英国卷入不受欢迎的克里米亚战争而辞职。第四代阿伯丁伯爵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曾在哈罗公学和剑桥大学受教

  • 大明气数已尽:崇祯煤山自缢儿子难逃厄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崇祯

    明崇祯18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闯王大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延续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就是终结。网络配图对此后世的一些人认为当初崇祯不该如此绝望选择自杀而是应该选择南渡在明朝的陪都南京延续自己的政权,然后再徐徐图之,这样可能明朝不至于那么快灭亡甚至不会灭亡。,再退一步即便当时崇祯

  • 雍正如何除掉军中大老虎?年羹尧的悲惨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雍正

    雍正三年,年羹尧苦心经营20多年的权力和财富金字塔土崩瓦解。雍正从正月一直忙活到腊月,终于打掉了这个军中大老虎。“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年羹尧的下场比这个还惨,身败名裂,自我了断。徐才厚、谷俊山、杨金山等一批军中大老虎的落马,振奋了军心、民心。军中打虎,严明了军纪,振奋了士气,提升了战斗

  • 揭秘康熙为什么初见乾隆就喜欢上这个孙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康熙

    康熙六十一年,爱新觉罗家族中两个最伟大的人物,康熙皇帝和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圆明园首次见面了。不过弘历当时年仅十二岁,他不可能了解这次偶然的会面对自己乃至对国家将会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那是康熙生命中最后一个春天,圆明园牡丹台前数百本牡丹开得正艳。雍亲王提出请父皇来家中赏牡丹,老皇帝欣然应允。老皇帝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