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人们为什么这么景仰和崇拜诸葛亮?原来是这样

人们为什么这么景仰和崇拜诸葛亮?原来是这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715 更新时间:2024/2/12 18:31:37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位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这里山峦叠翠,松竹繁茂,清静幽雅,钟灵敏秀,大有“路回山隐隐,树锁昼荫荫”的感觉。“勒马回望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雅秀,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罗贯中就是这样用生花妙笔在《三国演义》中描述隆中景致的。如今,罗贯中所述景致仍依稀可见,只是“猿鹤相亲”早己了无踪影了。

隆中之所以闻名天下,原因有三:一是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躬耕陇亩之地方;二是刘玄德“求贤如渴,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之所在;三是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促成三分天下格局之策源地。这正是:“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东汉瑯琊郡阳都人(今山东沂南县)。父母早亡,十四岁时随叔父诸葛玄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十七岁时到隆中,结庐而居。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豫州牧刘备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下,来隆中寻访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凡三顾而乃见。孔明为玄德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即《隆中对策》。从此,二十八岁的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智慧故事,千百年来被世人传诵;他的人格品质,千百年来为世人景仰。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

今日之隆中,除了《三顾堂》、《武侯祠》还算是明末清初的建筑外,其它绝大多数景致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陆续建成的。游览于其中,只能穿越时空隧道,籍着对吴贯中所描述景致的想像,来凭吊诸葛武侯了。

古隆中的标志是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的《古隆中》石牌坊。牌坊正面两边石柱上镌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既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又褒奖了诸葛亮业济两朝的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牌坊的背面镌刻着古人(忘了姓名)的一幅对联,上联:伯仲之间见伊吕,下联:指挥若定失萧曹;横批:三代下一人。说的是,诸葛亮的才能与商朝的开国贤相伊尹、周朝的开国贤相吕尚(姜子牙)相比,也难分伯仲;指挥若定的本领不输于汉初的贤相萧何曹参。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出现的唯一一人。可见古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与敬仰比今人高多了。

诸葛亮之所以千百年来为世人所景仰,决非如时下有人说是由一部《三国演义》鼓吹出来的。在当年曹操占“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占“地利”(拥有江东根据地)的条件下,诸葛亮辅佐一无所有,只占“人和”的刘备(所谓“人和”是指民心所向),并最终使孱弱的刘备能与曹、孙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实非凡人所能为也。

特别是诸葛亮治理蜀汉时,能“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吏不容奸,人怀自励;道不拾遗,强不侵弱”;务农殖产,开发水利。使百姓安堵,人人悦服。他去世后,“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梁益人民,追思不已。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诸葛亮在治理蜀汉时,赢得了民心,尽管诸葛亮最终没能实现复兴大汉的愿望。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见,民心是何等的重要啊!虽然“民心”有时无法抗衡强权,可最终却会战胜强权。这就是千百年来诸葛亮被传颂,被景仰,被神话的道理。

诸葛亮逝世后,百姓十分怀念他,凡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建祠,各地的武侯祠多不胜数,不少地方为谁更正宗争论不休。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与河南南阳卧龙岗最甚。“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而“南阳派”以《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至清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两地又把“正宗”官司打到知府衙门。一边要知府为家乡伸张正义,一边要知府秉公办案,不能偏袒乡里。顾嘉衡认真听取双方陈述,没有立即表态。第二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候知府判案。只见顾知府取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口服心服,都十分叹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告一段落。

可谁知近些年争论又起。不过,此时非彼时,此时的争论己不是出于景仰,而是为了争夺旅游资源。这与诸葛先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胸怀简直判若云泥。其实。只要认真读一读历史,孔明躬耕之处并不难辩别。隆中汉时属南阳郡管辖,所以孔明先生便自称“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划归襄阳,而襄阳又属湖北,南阳则属河南,因而才有了以上争论。只不过,不同的时代,争论的目的不尽相同罢了。

更多文章

  • 此人本是一个边陲小吏,武则天称帝后却被封为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武则天,武周

    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称帝的阻力要大得多,为此很多拥护李唐政权的王侯、勋臣遭遇了灭顶之灾。唐朝广州都督王方庆也经历了这一阶段,但与同僚们的悲壮或可怜不同,他不仅幸运躲过了牵连,还一举登上了武周王朝的宰相之位,成为武则天的股肱之臣。造福一方获赞唐朝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

  • 清雍正皇帝为什么对自己的同母兄弟老十四下手那么狠?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雍正

    公元1722年,69岁的康熙皇帝去世。随后,康熙第四个儿子胤禛继承了皇位。胤禛的年号为雍正,这就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上台,对自己的兄弟们进行了大清洗,尤其是自己的亲弟弟老十四胤禵。作为雍正的亲弟弟,雍正为何下手那么狠?一、胤禵和雍正确实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在康熙在位的后期,关于继承人的问

  • 能跟秦始皇齐名的皇帝,他一生的功绩无人能及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武帝,秦始皇,霍去病,卫青,

    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他开创了诸多第一,而能与之相提并论,也只有汉武帝刘彻。这位皇帝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战场上度过,在位54年,43年在战场上。刘彻的一生动荡也是时代造成,在当男友闽越威胁,北有匈奴,没事就爱来找找麻烦。尤其是匈奴,在刘彻登机前,当时是以和亲的方式换来安稳的日子。刘彻上位,先是拿南方

  • 朱元璋杀四万贪官没止住贪腐,雍正只用三招就搞定了贪污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雍正

    自古以来国家都严整贪腐,皇帝对官员贪污都很头疼,历来的方法就是杀,简单干脆,但是这方法也不管用,中国有古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杀头跟金钱相比,还是钱的诱惑大,所以反反复复该贪污的还会贪污,止不住。这不,朱元璋时期,对于贪污那真是残酷,贪污达到60两就要杀头,剥皮,由于标准比较低,涉案的人非常多,朱元

  • 被唐朝打得抬不起头的契丹 为何到了宋朝就兴风作浪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契丹,耶律阿保机

    与其他游牧民族相比,契丹兴起较晚。他们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在白山黑水间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唐朝建立初期,契丹曾经派遣使者来到唐朝都城长安,给唐高祖李渊进贡名马、丰貂,表示臣服之意。但实际上,由于唐朝鞭长莫及,契丹还是甘当突厥的小弟。毕竟,突厥也不是好惹的主儿。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期,契丹的一个酉长大贺

  • 为何渭水之盟催生强大唐朝 而澶渊之盟却让宋朝更软弱呢?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檀渊之盟

    626年,发生了一件令唐太宗李世民永生难忘的事情。当年7月,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趁李世民刚刚即位、朝政不稳,率领20万大军侵入中原,长驱直入来到离唐朝都城长安只有40里的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声威震天。由于突厥军队来得太过突然,唐朝没有做好准备,京师兵力空虚,区区数万人马根本就不堪一击。李世民琢磨着

  • 34岁的皇太极为什么要娶13岁侄女为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清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不断对明朝用兵,指挥取胜的松锦之战,全面崩溃了明朝在辽东的防御部署,在明清之间的作战中影响非常大。皇太极在22岁时,经过父亲努尔哈赤的授意,娶了蒙古科尔沁部的公主博尔济吉特哲哲,可是12年后,他为什么又娶了博尔济吉特哲哲的侄女呢?在努尔哈

  • 相公被娘子拒之门外,说了7个字,就被迎进屋内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平阳昭,唐朝

    说起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孩子们,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因为一场残酷的太子之争,让大家记住了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李世民、失败者李建成。可是在历史上,李渊还有一个才识胆略都不逊色于他的儿子们的女儿,这个奇女子就是平阳昭公主。平阳昭公主和李世民是同一个母亲窦氏所生,在李渊建立帝业的过程中,平阳

  • 唐朝初年向突厥称臣12年,结局却令突厥人哭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突厥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疆域广大,国力强盛。可是,在建立初期,唐朝竟然向突厥称臣12年。突厥兴起突厥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起源于丁零和铁勒。南北朝时期铁勒原来住在叶尼赛河上游,后来南迁到高昌的北山(现在新疆地区)。突厥人主要讲突厥语,突厥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人以狼为图腾,大账外置一幅狼旗,为阵

  • 安禄山坐拥三分之一唐军精锐,为什么却没能消灭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安史之乱

    虽然安禄山当然坐拥唐朝三分之一的精锐军队,但之所以一开始能够势如破竹,一路从幽燕地区打到关中,占领长安和洛阳,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他完全彻底击败了唐军,而是另外的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唐朝当时的精锐部队距离内地比较远,来不及集中起来驰援,而是分批到达战场的。因此,安禄山可以从容的各个击破。随着朔方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