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权在夷陵之战前夕为什么要求和呢 他这么做有什么用意

孙权在夷陵之战前夕为什么要求和呢 他这么做有什么用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096 更新时间:2024/1/19 10:02:21

还不知道:孙权两次求和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作为三国时代最为年轻的统治者,江东之主孙权为了这份孙氏基业,可谓是做尽了自己的努力。事实上,江东地区虽然偏居一隅,有长江天堑这道天然防线。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江东集团有着长江阻绝,也很难发展起来,更别说是进取中原了。

另外还有一点,孙权也并非是善于进取之人。孙策对自己弟弟的这一番评价,倒也是十分中肯:“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孙权在继承大业之后,面对魏蜀两国,也多次折腰,以换得暂时的安宁。而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孙权在这场战争的前后,都曾有过求和姿态。不过从其用意来看,这两次发生的条件和最终的影响,也是截然不同。

首先来看夷陵之战发生之前,孙权的求和是有着什么用意。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孙权可谓是诚意满满。他不仅要将荆州拱手让出,还让人将害死张飞的范强、张达二人斩首,将其首级送回了蜀国。但是在历史上,孙权却只是遣送了一封书信示好。据《三国志·先主传》:“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显然,孙权的这封书信,不仅没有让刘备放弃了攻打东吴的打算,反而让刘备更加轻视孙权,觉得东吴可以为其任意拿捏。

那么孙权究竟知不知道,他放低姿态写下的求和书,会起到反作用呢?从后面孙权的表现来看,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孙权真的不想让刘备伐吴,那么他在信中慷慨激昂一些,会不会让刘备变得更加忌惮呢?而且在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孙权也用过同样的招数。他通过不断示好,使得关羽放松警惕。就连关羽数次贬低孙权,后者都能忍受,从而令关羽最终放松了警惕之心。如此一来,孙权向刘备求和,不是和他忽悠关羽的做法,是如出一辙吗?

显然,这招确实起了一定的效果。刘备伐吴只带了五万人马,从一点便能看出,他是何等的自信与轻敌了。不过刘备没想到的是,他自身的一个依仗,却早早就被孙权化解掉了。刘备的底气之一,其实便是荆州内部的一些势力。刘备在出征之前曾天真的想过,蜀汉集团在荆州三郡经营了多年,自然拥有着一定数量的支持者。再加上荆州三郡内部还有不少势力,其族人还跟随自己入了蜀中。在此情形之下,刘备自然会以为,只要自己亲征东吴,那么荆州三郡的势力,肯定会云集响应。这样一来,江东军队在两方人马的内外夹击之下,肯定会损失惨重。

可事实证明,荆州三郡响应刘备号召的,只有沙摩柯带领了五千武陵蛮夷兵。而这,也还是刘备许以重利才争取到的。那么刘备信心满满的其他势力呢?其实答案很简单,不止是刘备自己善于安抚民心,孙权在这方面上,更是一位老手。在他继位之初,他便能迅速稳定住江东局势。从这一点来看,孙权安抚教化百姓的能力,是极为出众的。

在孙权的授意之下,吕蒙在进入到南郡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安抚百姓。据《三国志·吕蒙传》记载:“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於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这样一来,江东集团在进入南郡之后,便迅速稳定住了整个局势。除此之外,吕蒙还受孙权指挥,进行了一些收买人心的举动:“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等到孙权来到之后,他又恩威并进,彻底让荆州三郡的大小势力归降了东吴。等到一年多以后,荆州三郡早就被孙权牢牢的掌握在了手中。恐怕刘备也没想到孙权的动作,会这么快吧。

不仅如此,当刘备大军进驻到秭归之时,孙权还再次派遣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求和之意。在《三国志·诸葛瑾传》中,便记载了诸葛瑾的说辞:“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这次的求和态度,似乎还要比上次更加言辞恳切,不过起到的效果,也是极好的。刘备后来放弃了水陆并进的策略,或许也有着他自己轻敌的原因在内。

夷陵之战,最终以刘备的惨败而告终。刘备一路奔逃,最终来到了白帝城。孙权本可以继续追击刘备,但他却依然选择了求和态度。不过这一次,他确实真心求和的。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又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讬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无几,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后来裴松之注引《吴录》中也曾提到,刘备曾主动修书给陆逊,要求两方罢战。刘备的态度传递到孙权这里后,他竟然同意了这次求和。

说到这,孙权求和的用意其实也已经明了了。其一,夷陵之战吴军虽然胜出,但也损失了不少的江东精锐,如果此时继续进攻,将会造成江东内部的空虚。万一曹魏来袭,后果则不堪设想。其二,孙权保住了江东,其用意已经达到,如果真的继续追击刘备,则会引起蜀汉集团的反扑。正因如此,孙权答应了刘备的求和,其最终目的还是想让蜀汉集团继续牵制曹魏集团。

可以看到,孙权在夷陵之战前后的两次求和,虽然用意天差地别,但是他都是站在江东利益上考虑的。从这方面来看,孙权合纵连横的手段,也当真是高明无比。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标签: 孙权三国

更多文章

  • 忠于君主的小人!秦昭襄王身边的“和珅”促成秦赵长平之战!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国,范睢

    忠于君主的小人!秦昭襄王身边的“和珅”促成秦赵长平之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对于历史中的和珅,人们大多会知道他是清朝第一大贪官。但要说到和珅其人是一个大奸臣,却又有失偏颇。和珅应该算是乾隆帝身边的宠臣与弄臣。虽然和珅是清朝第一大贪官,但他还是颇具能力的。而且还有一点,和珅对乾

  • 乐平公主真的当过皇后和太后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乐平公主,汉朝

    乐平公主真的做过皇后和太后吗?那么她的身份又是怎么转变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历史有位女子经历过身份上多重转变,从皇后到太皇后再到后来的公主。这位女子就是隋朝历史上有名的帝王隋文帝的大女儿杨丽华,然而她在身份转变不知是好是坏,那么她又是怎么经历那么多身份上的变化呢?难道

  • 唐朝第十九位皇帝,李晔为何成了藩镇抢夺的傀儡?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昭宗李晔,唐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昭宗李晔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历史之中,一直都有这样一个现象。这样的现象就是,每当一个王朝行将就木的时候,即便有明君英主的出现也很难扭转王朝的颓势。这样的情况,在古代王朝史上,可以说比比皆是,而唐王朝的末世之君唐昭宗李晔便是

  • 历史上“与佛杀佛”的四位皇帝!“三武一宗灭佛”讲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南北朝,宇文邕

    历史上“与佛杀佛”的四位皇帝!“三武一宗灭佛”讲的是什么?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佛教在东汉时期经天竺传入中国,在战乱不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轮回转世”、“因果报应”、“众生平等”等学说给了战乱时期命如草芥的普通大众以精神信仰,因而得到迅速传播,在隋唐时期甚至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

  • 本是明朝的副将却成了清朝的“救星”?这个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张勇

    本是明朝的副将却成了清朝的“救星”?这个人是谁?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叛乱,掀起“三藩之乱”,贵州、四川等地纷纷响应,湖南也很快落入叛军之手。当年横扫天下的八旗劲旅早已腐化堕落,吴三桂亲率领叛军直抵长江南岸,如入无人之境。就在吴三桂叛军横行无忌

  • 楚灵王有什么癖好,导致很多的宫女上吊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楚灵王,春秋战国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楚灵王的这一癖好,很多宫女出现了上吊、跳井的自杀行为!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楚灵王熊围是一位很嚣张的君主,而且,其篡位也是特别的嚣张。当时做国君的是他的侄子,楚王熊员生病了,这位跋扈叔叔假借进宫探望,直接走到楚王床榻前,然后对宫内的人大喝:我有

  • 汉武帝到底做出了什么贡献 为何能够称为千古一帝呢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朝,汉武帝

    还不知道:汉武帝为何能够称为千古一帝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历史上面能被称千古一帝的只有三个帝王,一个是秦始皇,一个是唐太宗,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汉武帝。秦始皇的功绩在于统一了六国,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并且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还有文字,建造了长城。唐太宗在于他建立了

  • 慈禧的文化水平到底有多高呢 看看她写的抄写心经手笔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慈禧

    慈禧的文化水平很高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慈禧太后亲笔写的訢的懿旨,白字连篇恭亲王奕訢和嫂子慈禧太后,均是晚清皇室中最重要的政治家。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1861年秋,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后,慈禧与恭亲王奕訢联手发

  • 明朝才子解缙被冤杀是怎么回事?朱棣为什么要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解缙

    明朝才子解缙被冤杀是怎么回事?朱棣为什么要杀他?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解缙,字大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是明朝有名的文学家,曾在建文、永乐年间两次任内阁首辅,权倾一时。同时解缙也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诗词、书法流传千古。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因一次进京

  • 晚清名帅左中棠不按常理出牌,62岁为什么还要辞去官职重考进士?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左宗棠

    晚清名帅左中棠不按常理出牌,62岁为什么还要辞去官职重考进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晚清名帅、民族英雄左宗棠,为人处世不用常理出牌。这不,1874年(同治十三年),身为陕甘总督的他,又出了一张“怪牌”。当年,适逢朝廷举行三年一度的会试。左宗棠奏报朝廷,请求辞去陕甘总督的职务,要进京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