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曾经吊打蒙古的明军,到了中期连剿匪都费劲

曾经吊打蒙古的明军,到了中期连剿匪都费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438 更新时间:2024/1/15 11:37:15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说到大明,那可是中国最后一个汉人封建王朝。明朝建国之初,军队战斗力相当强悍,吊打蒙古铁骑。出人意料又不出人意料地完成了第一次从南到北的统一。

不过,世事变幻,当年的大明到了嘉靖年间连江浙沿海的倭寇都剿不了了。不然,也不会有戚继光的“戚家军”横空出世。那这种种情况是怎样的,是倭寇太强了?还是明军变弱了?可是之后,“万历三大征”依然碾压了日本军队。这些问题原因究竟在哪里,我们慢慢说来。

卫所制原本的弊端

说到明朝军队,就要提到明朝军队的建军根本制度。那就是卫所制度。卫所制度,是当年朱元璋老人家创立的。由于朱元璋年轻时候是个农民,所以深知粮食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减轻国家负担,也为了保持军队规模,就发明了这个卫所制度。卫所制度很像汉代的屯田制度。平时种地,农闲时候训练。基本训练和种地二八开,边塞要地就三七开,执行任务也是如此。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没有战事的内地战斗力根本无法保障。

《明史》记载:

“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

这样,一个卫所最大官就是卫的长官,叫卫指挥使。下边就是千户、百户、总旗、小旗。卫所制度还规定,如果需要调兵,边塞和要害地方不能调动,只能调动内地卫所。比如,你要调动内地一个卫所的千户军队,总额有1120人。但是,由于80%需要种地,所以你只能调动224人。可以算算,如果一次征战需要调动两万人,那就是一百个千户的军队,一千个百户的军队。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集结起来的一千人来自五个卫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上级不认识下级。这样,虽然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毕竟这些人训练水平都差不多。不过,由于对下级军官人员不熟悉。虽然不像宋朝那样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么大的程度,还是有一定影响。

卫所制的崩溃

说完了卫所制的原罪,我们接着说卫所制走向没落。跟其他军队制度一样,卫所制度也由于时间的流逝慢慢不适应了社会的变化。我们曾经说过唐代的府兵制,他的崩溃也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兼并使得大量府兵变成无地之人而走向灭亡。卫所制度也是如此,由于古代王朝以农业为主,所以土地是一块相当重要的资产。不过,随着王朝渐渐发展,人口增多上层对于利益抽取越来越多。就造成大量自耕农的土地变成了地主的土地,自己就变成了佃农。对于封建社会,最基层的管理者永远是当地士绅。所以,这是个不可逆的过程。

因此,拥有土地的卫所士兵也成为了上层盘剥的对象。至永乐初年,军屯的粮食是明军后勤赖以生存的根本。卫所制规定,士兵自留粮食120石,其余全部上交国家。朱元璋曾经如此形容卫所制度:“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粟。”正如朱元璋所说,卫所的军屯粮食达到了全国总税收的40%之多。利用这些粮食,成祖朱棣才能北征蒙古,南下安南,使明朝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

不过,到了明宣宗时期,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卫所粮食锐减,从两千多万石下降到两百多万石,到最后直接到一百多万石。军屯已经变得“徒有虚名”。这样情况的发生,在永乐时期也有,但是主要是永乐时期常年征战,大量卫所士兵不得不放弃耕种。但是,在天下太平的宣宗时期,这样的问题的关键就是官员权贵的盘剥!

在明英宗时期,在贵州的兵部尚书王骥考察时上奏,贵州卫所耕地虽多,然而多半被侵占。士兵贫穷,无可耕之田。在弘治时期,“侵夺屯田,隐占为业,祖孙相继,盘踞自如,凡应纳屯粮,悉置诸度外,其余官舍,彼此效尤,用强霸耕,不纳籽粒,往往均摊于诸卫,或捐月粮扣补,或变家产包赔”,“富豪者种无粮之地,贫弱者输无地之粮”。”如此情况,在明朝时期甚多,所以造成的影响就是非但不能提供粮食,还会加大军费开支。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卫所土地大量缺失,军费从1500年的五万两激增到1586年的360万两。

除了侵占土地,再有就是差役士兵。具利玛窦在《16世纪的中国》中写道:“在这个国家中,也许没有哪个阶层比这些士兵更为卑贱和懒散了……平时,他们抬轿、喂马,像奴仆一样受人役使。”明代卫所士兵,要给长官“月钱”。还要为长官做一些杂役,所以士兵在明朝相当辛苦。不仅辛苦,还不能逃离军籍。朱元璋大佬承袭元朝的户籍制度,规定:

“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民有儒,有医,有阴阳。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濒海有盐、灶,寺有僧,观有道士。毕以其业着籍,人户以籍为断。”

在明代,当兵是不能脱离军籍的,除非兵部尚书签字。非但如此,不能脱离军籍的长官也是世袭的。卫指挥使以下的军官,全部都世袭。这样的结果,就是军官日益腐败,毕竟不升迁也没有贬官的压力。作为一个常人,怎么可能会上进。当然,像戚继光、俞大遒这样的民族英雄我们要肯定。不过,就算是戚继光也免不了要贪污给领导送礼的俗套。卫所腐败的结果,就是大量士兵的逃离。到嘉靖年间,卫所士兵基本只能有20%的实际兵员。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少人那真遇到后来倭寇这种怎么办?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当时的卫所分三种,一种是亲兵,一种是标营,最后是壮丁。亲兵,是卫指挥使自己的亲信,一般有一二百人而已。这些人主要就是老乡、朋友、家丁或者主要培养的人。他们战斗力有保证,装备训练到位,保护军官。而后就是标营,这个是一支军队的核心,有一千人。这些人平时发一部分军饷,保证饿不死,平时除了耕种还要有一定的训练。

但是这些人,如果让他们开拔是要付钱的。这个钱就是补足他们的军饷,他们才肯去战斗。最后一部分就是平时不存在,关键时候没办法抓来的壮丁充数的平民。他们是没有战斗力也没有士气的,基本出城就开始逃跑。

所以,当戚继光当初刚遇到倭寇时,明军组织了一万多人去征剿800多倭寇。这样的战斗,本该是明军碾压的战斗,最后却是倭寇追着明军跑。最后,还是戚继光射死三个头目才稳定了战局。由于对卫所士兵的极度不信任,才有了“戚家军”的组建。

明帝国财政的枯竭

士兵的士气低迷,军队大量缺员是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装备的简陋。明代军队,相比于前朝最大的改进就是对于火药的运用。火药,从唐代末期就运用到了军队。在宋朝时候,砲是一个重要的武器。当时面对蒙古和金国骑兵,宋军的砲相当有威慑力。这里的砲为什么这么写,不是我写错了,而是就是这个砲。因为这个时候打出来的炮弹不是铁芯的而是石头。所以是个石字旁。到了明朝,火炮技术突飞猛进。

在明军抗倭援朝战斗中,火炮对日本的威慑力量相当大。不过,这是在财政充裕的情况下。万历三大征都是张居正改革积攒的钱粮,到了萨尔浒大战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由于明帝国腐败加剧,嘉靖、万历、天常年不务正业。帝国财政枯竭,“一条鞭法”的红利被万历掏空。所以,萨尔浒大战时,明军战斗力相当强。都是万历三大征时期的百战精兵,可是装备已经发生了变化。当时杨镐在出征祭旗的时候,杀牛时三刀砍不死牛。还是靠杨镐的尚方宝剑才砍死了牛。当时,发放给明军的武器中,竟然还有正德时期的装备。正德那可是明武宗的年号,到万历都已经快一百年了。就好像,今天的我们用抗日战争时期的武器打仗一样。

如此种种,可见当时明军战力不可能强大。而当时与倭寇作战的主要是内地卫所士兵,这些士兵根本就不可能会是倭寇的对手。

标签: 明朝朱元璋

更多文章

  • 庞德公:三国时期的隐士高人,刘表数次请他被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庞德公,东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庞德公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关于三国的历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刘备诚意很足,诸葛亮在隆中就向他讲述了三分天下的大势,并且告诉他该如何用兵,诸葛亮高卧隆中,就能算定天下大势,然而在襄阳山野之中,还有另外一个隐士高人,简直比诸葛亮更牛,却没人

  • "文字狱"是清朝的产物?其实曹操也用“文字狱”杀过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国,曹操

    "文字狱"是清朝的产物?其实曹操也用“文字狱”杀过人!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虽然说文字狱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比较多,而且尤其是清朝,因为文字狱而死的人多如牛毛,但其实“文字狱”这个概念,却并不是只有清朝特有的,历史上有很多因为一些言论被处死的人,就连曹操也用这个办法杀过不少人。那

  • 清朝一无名小官麟桂,法国人以他的名字命名一条马路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麟桂,清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麟桂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麟桂这个名字,熟悉的人不多。他是清朝晚期的一个小官,曾经担任道台一职。道台在清朝算是正四品,这个官位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手里是有些实权的。史书上对麟桂没有过多的记载,因为他并没有做出过什么利国利民,足以令他千古流芳的大好事。

  • 王爷起兵造反遗臭万年,为何王妃造反却成民间神女?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娄妃,明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娄素珍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古时候有一句俗语叫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那时候女人没有地位,也不能抛头露面在外工作。所以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婚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嫁给一个男人,那一辈子就要依靠这个男人。无论男子是好是坏,命运都得跟他绑定在一起。但明朝时却有

  • 历史上真实的廖化,在关羽死后短暂降吴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廖化,三国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廖化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公元219年,关羽伐魏,围困樊城,水淹于禁七军,威震华夏。此时,曹操和孙权结盟,联合夹击关羽。关羽和徐晃作战失利,后路荆州被吕蒙奇袭,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退守麦城,等待援军。然而,他没有等到援军,只能率领关平等人从麦城突

  • 花蕊夫人选择迎奉,结局却还是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花蕊夫人,五代十国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花蕊夫人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花蕊夫人和小周后都是末代皇后(或者相当于皇后)。在国家灭亡之后,她们都随末代皇帝到达宋朝的都城开封。这两个人来到开封后,处事态度不太一样,花蕊夫人选择奉迎敌人,小周后选择和敌人抗争。但是两人的结局却都一样,都非常凄惨。而且两

  • 九门提督权力很大吗?主要是干什么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雍正,清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雍正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那么大家知道九门提督到底是掌管着什么吗?隆科多凭什么能够辅佐雍正顺利登基呢?九门提督其实就是掌管京城九门的武将,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这个称呼实在是太长了,索性我们就叫它九门提督,他手里掌握着京城九门的所有兵马,也就相

  • 乾隆有那么多皇子,为什么最后选择嘉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乾隆,清朝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乾隆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嘉庆皇帝在这个位置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在任何方面都没有太大传奇,要说转变的话,估计也就和珅那一件事办得漂漂亮亮的,而且还是在乾隆的安排的前提下。如果纵看大清皇帝,嘉庆不能说是最平庸

  • 李白写了一首诗,没想到却是自毁前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白,唐朝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李白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近千年来,李白一直都被人们视为“怀才不遇”的代表人物,但熟悉历史的朋友知道,李白的才华其实仅限于诗才,其政治、军事才能其实非常局限。如果真让李白这样的人执政一方,反而很大的乱子。在年轻时,李白是

  • 和珅和李卫都是皇帝的宠臣 两人相比谁的官职更大呢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卫,和珅

    还不知道:和珅和李卫谁的官位更大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卫与和珅都是清朝时期的著名人物,李卫在乾隆三年就已经去世了,而和珅在乾隆十五年才出生,两人并无直接交集。李卫官至直隶总督、兵部尚书等职;和珅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等职。李卫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