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探索历史真相:秦始皇真的想过禅让吗?

探索历史真相:秦始皇真的想过禅让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299 更新时间:2024/1/22 10:21:42

导读:秦始皇在大家心中除了是统一天下的千古一帝以外,很多人都认为他长相阴险、治国手法残忍、暴虐。但是自西汉起,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起初秦始皇曾经有过要用禅让制传位的念头。这和人们心目中乖张、暴戾而且疑心病重的秦始皇根本扯不上边。那么这种说法可信吗?

秦始皇一直为后人诟骂,甚至连长相也被描述得极其阴险——“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但以常理而言,这种长相可能跟他少年时期在赵国颠沛流离,营养不良有关。秦始皇被世人误解的,不只是他的长相而已,还有他的真实为人。

网络配图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用新的帝号,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继任者称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这是《史记》所记载的。但是自西汉起,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起初秦始皇曾经有过要用禅让制传位的念头。这似乎与人们心目中乖张、暴戾而且疑心病重的秦始皇扯不上边。然而,近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这个说法,因为确实有史料显示了蛛丝马迹。

西汉刘向所著《说苑·至公》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召集群臣商议国家政权交接的事,他说:“古代有五帝禅让,又有三王代代相传,你们认为哪一种更好?我想采用最好的方法。”在场的博士都不说话,只有鲍白令之回答说:“如果以天下为公,就会禅位给贤能者;如果把天下当私家财产,则会在家族内代代相传。由此可知,五帝以天下为公,三王以天下为家。”

秦始皇帝仰天而叹道:“我的德性可比五帝,我将让天下人共管社稷,可是,谁能接替我呢?”鲍白令之毫不留情地说:“陛下行的是夏、商纣之道,却想学五帝让位于贤者,这不是陛下你所能做的事。”

泰始皇帝闻听此言大怒,道:“令之你往前站!你凭什么说我行桀、纣之道?如果说得通则罢了,如果说不通你就别想活了。”令之不紧不慢地说:“陛下你大兴土木,后宫女人数百,倡优过千。为了自己的享受,耗尽天下民力。你还偏驳自私,不能推己及人。陛下你还说自己的功德压过一切君主。以你这样的德性怎么能和五帝比,你又怎么有资格管天下呢?”

一席话说得始皇面有惭色,过了很久才说:“令之所言,是让我当众出丑啊。”于是罢谋,自此再也不提禅让了。

在上面这段话中,秦始皇起初自比于五帝,打算仿效他们以禅让的形式传递王位。“五帝”在历史上有三种常见说法,一是黄帝颛顼帝喾、唐、虞舜——见《世本》;第二种说法是太白皋、炎帝、黄帝、少白皋、颛顼——见《礼记·月令》;第三种说法是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见孔安国《尚书序》。

三皇五帝在历史上被奉为德性的最高典范,当时参加会议的博士们可能都认为秦始皇比不上五帝,又不敢说,于是集体沉默,只有鲍白令之出言将秦始皇斥责了一番,秦始皇才因此取消了原来的想法而“无禅意”。

对于《说苑》中的这段记载,过去人们一般都不大相信,大概是因为人们对《史记》的绝对信任。此事在《史记》中没有记载,而《史记》不记的内容,后世学者们往往会不予以承认。再说,说那个赫赫有名的专制暴君秦始皇有禅让思想,像是天方夜谭。所以《说苑·至公》的这段材料,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人们重视。

网络配图

然而,我们若将《说苑》中的这段资料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有关内容相对照的话,就可以发现,两者在某些方面是相吻合的。而且,按照当时的客观事实,此事也是可能发生的。

首先是博士议政的说法一致。秦始皇时期曾设置很多博士官以充当顾问。凡朝廷要制定或要实施某些重要政策之前,往往先叫博士们或臣僚们加以讨论,最后由秦始皇斟酌参考,决定是否执行。用什么方式传王位是有关秦王朝当局加强政权建设、巩固统治利益的大事,所以秦始皇自然要召博士们来议论—番。这一点在《说苑》和《史记》中都有记载。

只是接下来,两本书有了分歧,《说苑》提出“禅让”的说法,但没有了下文,而《史记》则根本没有“禅让”的记载。联系到秦始皇后来“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的打算,人们选择相信《史记》。

不过,看历史不应该只看一家所言。《史记》本身孤证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也不少,所以以它作为评判其他史书的标准难免有失偏颇。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让后人对《说苑》的记载产生怀疑,那就是,《说苑》的作者刘向是王莽的得力助手,而王莽是假借“禅让”篡位的。当时刘向为了给王莽篡位造势,不惜篡改前史,特意制造了新五行学说,这种行为难免让后人对他的人品产生质疑,也会自然地想到刘向这段文字是为王莽造势用的。

实际上,秦始皇有禅让思想是有可能的。战国时曾一度流行“让贤”说,很多人不但深信尧舜禅让是真事,而且还有人效而行之。魏惠王曾打算让位给惠施、秦孝公想要让位给商鞅,燕王哙则是真真实实地让位给予之。虽说“禅让”之说是儒家吹捧的,而秦国向来崇尚法家思想,但是其统治者也难免受到影响。

秦始皇成功地统一全国,认为自己的功德足以压倒一切帝王,应该与尧、舜等古圣贤王在一个高度,所以极有可能想搞一番行禅让的举动,以显扬美名。

这或许只是作秀,却是有可能发生的。刘向虽然有过劣迹,但《说苑》中的记载也不可能完成是无中生有的荒诞之说。从这个意义上讲,《说苑·至公》中这篇记载可以作为《史记》的补充资料,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史料。

那么,如此有参考价值且甚为重要的材料为什么会长期被人们忽视和否认呢?总结一下,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网络配图

其一,尧舜历来是人君的典范,而秦始皇则向来是被唾骂的暴君,特别是在西汉初期,人们对秦始皇的残暴、苛政耳闻目见,认为秦始皇不配与尧舜相提并论,因此不愿意讲述秦始皇欲仿尧舜行禅让这件事,史料难免不完善。司马迁是汉初人,一来不能免俗,二来作为治史严谨的他,在资料不确定的情况下,不记此事也是可能的。

其二,人们对《史记》的可靠性过分迷信。作为正史之首的《史记》,其内容往往是史家们、学者们考证史事和研究历史问题的权威性材料。汉代一流学者、史学家班固在所着的《汉书·司马迁传》中评价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基本上是学术界评价《史记》的主流态度。再加上有关秦始皇的事迹多见于《史记》,其他的书籍记载甚少。因此很自然地,《史记》中这部分内容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最高标准。

其三,人们对《说苑》的史料价值认识不够。《说苑》—般被看做是杂史,其史料价值及学术地位大大低于《史记》。但这并不能说它的材料就不可信,也不能因为与《史记》相左就完全摒弃其他材料了。

一方面,秦始皇一生事迹颇多,司马迁在有限的篇幅中有遗漏或忽略,甚至是有意识地不记,是完全有可能的;另一方面,《说苑》是刘向根据朝廷秘藏档案、书籍写成,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已散佚,只在《说苑》中保留了一点遗文琐语。从这方面讲,《说苑》的确值得珍视了。

再者说,刘向所处的西汉与秦始皇时代相距不远,西汉人所记述的秦始皇事迹该不会有太大的走样与讹误。加上西汉后期的人对秦始皇已不像汉初人那样憎恨,不会排斥在一定的场合下提及并且认可秦始皇的某些具有善行性质的行为。刘向或许正是掌握了这则资料,并且在编撰《说苑》时用上了。

秦始皇真的想过禅让吗?由于目前还没有更多的证据加以论证,所以还无法确定最终的答案,但是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应该给秦始皇的人品作一个新的评价,所谓的专制暴君竟还有如此深明大义的事迹。

标签: 秦始皇

更多文章

  • 别让三国骗了 诸葛亮原来是这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联吴时费了也是老牛劲了,还自已给自己下拌子,结下了与周瑜的仇冤,为了化解这个对立关系还要达到让东吴去打曹操的目标,诸葛亮可谓是费尽心机又是草船借箭,又是借东风,又是三气周瑜,又是舌战群儒,才最终达到这个目标我们看一看正史中的诸葛亮怎样搞定的呢?诸葛亮去东吴,当时自己毫无名气,简单的几

  • 后燕君主慕容熙与嫂子偷情是真爱还是政治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后燕君主慕容熙

    慕容熙,在其短短的执政期间,未有所政绩,却冠上了淫乱帝王的名头被载入史册,在其最宠爱的皇后去世后,难从悲痛中走出来,被冯跋、慕容云合谋暗杀,结束了其执政生涯,也结束了后燕的命数,成为后燕末代帝王。慕容熙,字道文,鲜卑族,继承其兄惠愍帝慕容宝之位,成为后燕君主。身为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垂第七个儿子,本与皇

  • 昭文帝慕容熙:成也女人败也女人的古代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昭文帝慕容熙

    慕容熙,十六国时期后燕君主,鲜卑族,其父为后燕帝慕容垂,初被封为河间王,兰汗之乱期间被封为辽东公,慕容盛即位后,复为河间公。后燕长乐三年,慕容盛为叛军所杀,原本皇位理所应当由慕容盛长子慕容元继承,但因慕容盛的母亲此时受慕容熙蛊惑,极其宠爱他,遂将其秘密迎入宫内,发生政变,拥立慕容熙为帝,慕容元则被秘

  • 为何汉朝名将周勃周亚夫父子都不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周亚夫

    周勃、周亚夫父子二人都曾经拜将,也都曾经拜相,实际上他们都是非常职业化的军人,只适合当将领,不适合作丞相,作将领他们战则能胜,作丞相他们无所适从。究其原因,这是他们性格使然,他们父子二人的性格就像现代军队里的狙击手,勇敢、沉静、专注、耐心,他们可以隐蔽接敌,然后全神贯注地盯住前面的敌人,但是狙击手的

  • 东吴谋臣鲁肃为何对大老粗吕蒙敬佩不已?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鲁肃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的心腹谋臣,周瑜的至交好友,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谋略家、外交家,官至横江将军。鲁肃出生在临淮东城一个豪族之家,自幼丧父,由他的祖母抚养长大,虽然鲁肃一家家底很厚,但是祖辈无人做官,所以不算士族,只是当地一豪族罢了。鲁肃少时好骑射习武,有远大的志向,想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有所

  • 最神气老丈人:给三个皇帝当岳父的风云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独孤信

    老丈人是对妻父的称呼,又叫泰山、岳父。老丈人也不是哪个男人都有机会当的,你需要符合两个条件:有女儿,并且能嫁出去。听起来也不是很复杂。女儿都想嫁个好人家,在中国古代,如果能嫁给一国之君,便是祖坟冒青烟,全家烧高香了。算命的总说,谁谁是娘娘的命,便是极言其命带富贵。也许有人要说那种被打入冷宫的日子是多

  •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厚熜

    朱厚熜,兴献王朱祐杬之次子。他幼时聪敏,吟诵唐诗,学习古籍,其父亲自辅导,还让他参加王府的一切例行仪式和典礼,并经常随父进京觐见皇帝,因而,嘉靖从小就熟知朝迁的仪式和典礼的规矩。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明武宗朱厚照无子,由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等大臣,据宗法“皇明祖训”寻找继位人,立兴献王

  • 刘邦三大怪事暗示刘邦不一般,是真事还是忽悠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邦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白手起价的皇帝,其中就有乞丐皇帝朱元璋、奴隶皇帝石勒,还有小混混的刘邦。刘邦最终大败项羽统一天下,他原本出身比较贫寒,在极具封建迷信的古代,一个平民想要飞天成龙,事先就会出现一些事情,预示着这些人,来历不凡,是未来的一方霸主。其中作为一介贫民的刘邦,在他为成为君王之前,也有一些传

  • 明朝全能太监萧敬 历5位皇帝始终荣宠不衰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萧敬

    肯定会有爱探险的朋友说,太监还全能,小编能个给我看。的确,太监因为某种缺陷,人事肯定是不行的,所以算不上,但是抛开这点不说,能文能武,算不算全能呢?如果同意的话,那么就请放小编一马吧。萧敬(1438-1528)就是这样一个全能,他字克恭,别号梅东,延平府南平县(今福建南平市)人,司礼监太监。自幼入宫

  • 为什么李儒是三国里最被忽略的顶级谋士!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儒

    在三国演义里,李儒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识人看人都是一流的。尽管董卓死后被人杀害,可是也不失为一个很有作为的谋士。不过历史上的李儒却没有那么有本事,不仅没有大的治国方略,就是政治思想路线也很有问题。网络配图据历史记载,李儒本来是当时有名的做学问的行家里手,当时称为博士。因为很有名气,汉少帝刘辩即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