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她从皇后成为太后,最后却变成了公主?

她从皇后成为太后,最后却变成了公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971 更新时间:2024/1/4 5:43:43

历史上芳名叫丽华的女子,大都贤良淑德,聪慧机敏而不可方物。但却同样的遇人不淑,命运多舛。大汉有光烈皇后阴丽华,光武帝刘秀“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誓言历历在目,这句话不过是名为光武帝的野心家野心膨胀的产物罢了。据史书记载,刘秀在与阴丽华成亲之后三个月便在河北迎娶郭圣通,想必其中心酸,也只有阴一人知晓吧。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妃子张丽华,出身于兵家,眉目如画。甚得陈叔宝的宠爱,常与陈共商天下事。然而就是这位可与宰相比肩的张贵妃却在祯明三年(公元589)年,因隋军攻入建康,被长史高颎以“祸水误国”之名斩首,身首异处的结局可谓凄惨。

杨丽华,不熟悉历史的人,对杨丽华恐怕知之甚少,她便是北周宣帝宇文贇的皇后。说到这里,或许有些人不以为然,前面两位也是皇后,为什么这位最默默无闻的偏要放在最后大书特书呢?那接下来便是要诸位大开眼界了。杨皇后的父亲是隋文帝杨坚,弟弟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隋炀帝杨广。没错,就是中国历史上昙花一现的大隋,尽管大隋朝和京杭运河一起被唐人们黑得一无是处,但是这依然不能掩饰一个王朝的强盛。作为这个王朝唯一的公主,杨丽华的地位,贵不可言。而这位公主尽管命运坎坷,却安之若素,她的一生像《诗经》一般,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韦应物在送别自己的爱女杨氏的诗中说道,“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父爱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父亲都是这样,杨丽华,这个作为工具的女人,她的一生有多少条路能是自己选择的呢!文帝杨坚龙潜时与北周皇族宇文氏结为秦晋之好,正值豆蔻年华的她嫁给了宣帝宇文贇,被立为皇后。少不经事的她以为遇到了良人,却不想这良人实为浪人。

据《北史·卷十四·列传第二》记载,“宣皇后杨氏名丽华,隋文帝之长女也。帝在东宫,武帝为帝纳后为皇太子妃。宣政元年闰六月,并为皇后。寻又立天皇后及左右皇后,与后为五皇后焉。后性柔婉,不妒忌,四皇后及嫔御等咸爱而仰之。帝后昏暴滋甚,喜怒乖度。尝谴后,欲加之罪,后进止详闲,辞色不挠。帝大怒,遂赐后死,逼令自引决。后母独孤氏闻之,诣阁陈谢,叩头流血,然后得免。”

由此看来,锦衣玉食的生活于她而言,并不能算是幸福。周宣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即位,杨丽华被封为皇太后。她原以为如履薄冰的生活已经结束,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没有眷顾时为皇太后而寡居的她,命运之神又一次开起了玩笑。

她的父亲杨坚,起兵谋反,荣登大宝。朝为皇太后的她,暮时便作为长公主,看着命运之神手捧权力的皇冠给自己的父亲加冕,而她被封为乐平公主。一夕剧变,事端的制造者还是自己的父亲,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灭顶之灾,她也不例外。外公篡了外孙的位,世事可笑者莫过于此,但这于杨丽华的立场来讲,这不是可笑,而是血淋淋的权力争夺,胜过了亲情。自古宫闱之内,又何时有过亲情一说?

据《北史》记载,时为皇太后的她“初虽不预谋,然以嗣主幼冲,恐权在他族,不利于己,闻昉、译已行此诏,心甚悦。后知隋文有异图,意颇不平。及行禅代,愤惋愈甚。隋文内甚愧之。后又议夺其志,太后誓不许,乃止。”

越是宠爱便越是伤害,这句话所言向来不虚。古代女子讲究三从四德,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从杨丽华敢于持节这件事就可以看出,隋文帝对她的伤害之大。而对她最大的纵容,便是杨丽华为自己的女儿选婿。

乐平公主的女婿名为李敏,目测应该是当时野鸡变凤凰的典范。据《隋书》中关于他的记载,“敏字树生。高祖以其父死王事,养宫中者久之。及长,袭爵广宗公,起家左千牛。美姿仪,善骑射,歌舞管弦,无不通解。”由此可见博采众长是每个凤凰男必备的技巧。

开皇初年,杨丽华被封为乐平长公主,她和周宣帝的女儿名叫娥英,欲择纳夫婿。宇文娥英并没有像工具一般由她的外公指婚,而是时为长公主的杨丽华亲自挑选。当时乐平公主在帐中遍览贵族子弟的才艺,速度可谓是日以百计,最后花落身负十八班武艺的李敏身上。只看这场千人角逐便可知道乐平公主的地位。古来一直将礼作为身份的象征,一位普通的贵族公子迎娶长公主的女儿,仪仗竟然可以和一品官媲美。而后乐平公主又为其谋得柱国之位,柱国,顾名思义就是国家的顶梁柱。李敏后来又被封为刺史,食邑五千户,可谓是平步青云,他身后的李氏一族也是鸡犬升天,乐平公主在当时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虽然这位刺史和他的妻子宇文娥英后来在炀帝时期因为一句“李氏当为天子”的童谣而不得善终。

这位公主很对得起她的封号,乐平,算是甘于安乐。史书记载她死于公元609年,那时的她正随着弟弟弟杨广巡幸张掖,没想到却死于河西,时年四十九岁。那犹诗一般的人生,就此终章。

标签: 张丽华汉朝皇后光武帝

更多文章

  • 李渊之妻窦氏是“贤妻良母”模范 李渊为何能娶窦氏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渊,

    古人形容中国各个朝代时有一句谚语:汉经学,晋清谈,唐乌龟,宋鼻涕,清邋遢。所谓的“唐乌龟”是说唐朝宫廷里面红杏出墙的事情格外多,许多帝王不明不白地戴上了绿帽子。但是开国皇帝李渊的妻子窦皇后却恰恰相反,是一位难得的好妻子。李渊的结发妻子窦氏是京兆始平人,她的父亲是隋朝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母亲是北周武

  • 揭秘:东吴大帝孙权为何被称为古今帝王第一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国,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期的大名人,字仲谋,是吴国的开国皇帝,他还是古代帝王盗墓第一人,南越王墓第一盗!关于孙权的故事很多,凡是中国人都能说出个一二来,但如果说到孙权盗墓,知道的人可能没有几个,不少人可能也不会相信。所以,未正式说孙权盗墓前,先得再说一下什么叫盗墓者。别以为自己亲自拿起“洛阳铲”,那才叫盗墓者,

  • 唯一未归葬的大唐公主:连嫁两姓三辈四任可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公主

    在历史上,每一位远嫁外番的汉族公主,除了要担负起朝廷赋予的安邦重任外,还必须要经受住异国风俗的挑战。语言不通、水土不服,她们可以渐次学会,逐步适应;而身体要被几个男人们轮番占有规矩,可不像学发音、穿兽皮、吃腥肉那样,所能够欣然接受的。史籍中关于汉族公主历嫁两辈、数任外番国王或可汗的例子,不胜枚举。如

  • 揭秘:为何大唐朝太子李显流放后却天天等死?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太子,李显

    圣历元年(698年)的秋天,当长安的使者风急火燎地来到房州李显的软禁地门口的时候,李显一家人陷入了绝望之中。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消极的反应呢?这要从他的坎坷经历中寻找答案。李显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生的第三个儿子,在唐高宗的八个儿子中排序第七。李显先是被封为周王,后改封英王,似乎与皇位无缘。860年,

  • 美女貂禅不为人知结局:改名雕雪跟诸葛亮过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貂蝉,诸葛亮

    按照《三国》的正统故事来讲。东汉末年,有董卓专权,其义子吕布助纣为虐,司徒王允想恢复汉统,和义女貂蝉一起用美人计,先许吕布,后献董卓。离间董卓、吕布父子。这董卓和吕布都是好色之徒,很快上钩,如了王允所愿,董卓、吕布反目,吕布弑杀董卓。为天下除一害!但是在这之后貂蝉就再也没有出现了,当然不用说,这吕布

  • 诸葛亮最大失败:诸葛亮怎样错过最好的消灭曹操机会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诸葛

    三国期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打算由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达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

  • 努尔哈赤入关后建立了怎样的国家制度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努尔哈赤,清朝

    努尔哈赤建立新的国家制度1601年,努尔哈赤设计了一种新制度来组织他的族人,巩固他的权力。以蒙古人的模式为基础,努尔哈赤制定了八旗制度。最初,他建立了四个旗,到1615年,已经发展到八个。按照这一制度,每300名士兵或农民组成一个牛录;每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每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旗)。每个旗用一

  • 康熙究竟有没有传位雍正?还是雍正篡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康熙,雍正

    有关雍正(胤)继位的问题,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谜案之一。一种观点认为,康熙钦定雍正,雍正合法继承了皇位。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雍正是篡位,在康熙病逝前后,雍正精心策划了篡位阴谋,篡夺了皇位。近日,上海学者金恒源(爱新觉罗·恒源)在《史林》杂志上撰文指出,根据对有关史料的重新解读,发现两份满文《康熙遗诏

  • 忽必烈是怎样登基为帝的?又是怎样攻灭南宋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忽必烈,皇帝,南宋,元朝

    登基为帝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四川合州钓鱼山病逝,9月19日,在四川的忽必烈异母弟末哥派来的使者向忽必烈宣布这个消息,并请忽必烈北归继承帝位,忽必烈则认为“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于是进攻南宋,并多次获胜,后来,忽必烈的正妻察必派使者密报,和林众臣谋立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而且阿里不哥已经派

  • 项羽为何要在乌江自刎?项羽自刎前说了些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项羽,秦朝,乌江

    公元前202年,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垓音g āi)。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完了。他想带领一支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诸侯的人 马把楚军包围得重重叠叠。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这儿还没杀出 去,那儿的汉兵又围了上来。项羽没法突围,只好仍回到垓下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