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皇帝为何必须杀开国功臣?

历史上皇帝为何必须杀开国功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717 更新时间:2024/1/19 6:18:02

导读:皇帝登基了除了要改国号、改体制,还有一件事是皇帝要做的,就是杀开国功臣。也许有人会很奇怪,这些昔日的兄弟为什么会被杀害,小编和你一起去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

网络配图

“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我们可将皇帝与功臣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皇帝作为帝国的所有者,控制着帝国的产权,但他不可能直接治理国家,必须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下,皇帝给功臣们高官厚禄,对他们的要求是勤奋工作,为皇帝效命。不过皇帝最主要、最关心的还是要求功臣们不得造反。

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功臣们造不造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们绞尽脑汁来解决的问题。解决功臣们造不造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到底谁会造反,但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自己知道自己造不造反,皇帝却不知道谁是奸臣,谁是忠臣。

宋太宗有一段名言,大意是国家要么有外患,要么有内忧。外患是有形的,而内忧则无法察觉(原文是奸邪无状)。一个奸邪无状的自白道出了皇帝们的无奈:他必须有什么方法可以鉴别出谁是奸臣,谁是忠臣。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功臣们必须发出一个信号或皇帝必须用一个信号来确定一个分离条件,来使忠臣、奸臣可以分离而不混同。

皇帝们只能简单地根据某个信号直接判断,那有什么信号又能让皇帝识别出奸臣呢?

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强惩罚威胁力度,诸如灭九族、凌迟等处罚手段,这样有风险规避行为的人会选择不造反。不过当皇帝的收益是如此之高,风险爱好者在有机会时总是会去尝试一下的。而功臣,尤其是开国功臣本身就意味着他们是风险爱好者,若不然谁会去“提着脑袋干革命”呢?所以,事后惩罚的威胁对以冒险为业的功臣们来说不会有太大的震慑意义。

网络配图

那么以亲戚关系来识别呢?从吕后到李世民,从多尔衮到雍正,亲戚的血缘、亲情约束对争夺帝位来说只是很小的成本,成大事者从不会将其放在心上,分我一杯羹更是千古名言。那能否根据对皇帝是否恭顺这个信号来识别奸臣呢?毫无疑问,真正要造反的人对皇帝也照样会毕恭毕敬,安禄山对唐明皇的肚里只有一颗赤心的绝对服从令人记忆犹新,这个信号没有任何意义。那能否逆向思维,认为敢和皇帝争辩的就是忠臣,不敢争的就是奸臣呢?可惜,历史上的权臣是敢和皇帝争辩的,不敢争的依然是忠奸难辨。凡此种种,我们用尽心机也无法为皇帝们找到可从功臣中实施忠奸分离的合理信号,当然更不可能找到分离条件。

每个开国皇帝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无法从功臣集团中分离出忠臣和奸臣,但他又必须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儿孙能顺利继承皇位。为此,皇帝们自然有自己的分离信号来进行分离,将可能造反的人清除出去,确保江山永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在不能辨别忠奸时,皇帝们选择了实际上也只能是这样一个分离信号:有能力造反的和没有能力造反的。对于皇帝来说,只要把有能力造反的杀掉,剩下的人即使有造反之心,也无造反之力了。每一代皇帝都面临同样的困境,面临着同样唯一的选择,最后都作出了同样的选择,让我们后人了见识了一幕幕闹剧。不要问你想做什么,而要问你能做什么,功臣们天然有罪,谁让他们有能力造反呢。学者们说中国是外儒内法,至少在对待功臣上这话是对的,所有的皇帝奉行的都是防功臣像防贼一样的人性本恶的哲学思想。

功臣们如果交出兵权,功臣们就丧失发动政变的能力,这样皇帝们可安枕无忧,大家也就相安无事,历史上“杯酒释兵权”就是这一方案的经典案例。应该承认,这一方案是极好的,让很大一部分功臣丧失发动政变的能力。但对一个掌握过权力的人来说,这种政治生命的自杀却不是一件容易选择的事情。而且,对那些有极高威望的开国功臣来说,只是交出兵权仍然不可能让上头放心。

比如韩信,汉朝建国之初他就被废为淮阴侯,兵权尽无,呆在长安无所事事。即使这样,韩信最后也被灭三族。又如李世民,由于唐朝实行府兵制,李世民平定天下后回到长安其实也没有什么兵权,他在长安的实力不如李建成。在李建成被杀后,李建成的人马差点把秦王府攻破,后来靠扔出李建成的人头破坏对方的军心才奠定胜局。但是,李建成可没有因为这样放松对李世民的警惕。为何功臣交出了兵权还要被清洗呢?

网络配图

功臣们的资产除了官位、兵权这些有形资产外,还有不可与其肉体分离的威望、才干、人际关系和势力集团这些无形资产。功臣们交出了兵权,但这些无形资产却无法一起上交。韩信、李世民等的无形资产足够让上头睡不安枕了。比如韩信,虽然赋闲在家,类似软禁,但他到刘邦的另一大功臣樊哙家作客时,樊哙还是毕恭毕敬,说“大王乃肯临臣”。樊哙在刘邦功臣中位列第五,又是吕后的妹夫,刘邦的老相识,对韩信如此态度,足见韩信在刘邦集团中的威望了。

在历史上,交出兵权应该说抬高了造反的门槛,使皇帝们使用能造反和不能造反信号进行甄别时只能分离出一小部分威望极高如韩信、李世民之类的功臣,大部分功臣在没有兵权后倒真的丧失发动政变的能力,也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象刘邦,他杀的就是韩信、彭越英布等自己曾经独当一面的功臣,还囚禁过独自镇守过后方的萧何,而周勃等战将就逃过了清洗,因为刘邦很明白没有独当过一面是很难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

对于韩信、李世民这类级别的开国功臣来说,没有任何信号可以让上头放心,除非上交自己的无形资产,当然这就意味着消灭自己的肉体。如果韩信自杀的话,相信刘邦不会灭他的三族,相反会到韩信的墓前掉下几滴眼泪,说不定还会给韩信的儿子封官,并招为驸马。李世民就很聪明,没有任何幻想,果断地发动了军事政变,杀了自己的哥哥、弟弟和侄子,囚禁了自己的父亲,霸占了自己的弟妹,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国功臣夺取天下的唯一例证(要严格按儒家的标准,被称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绝对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儒家的双重标准由此可见一斑)。不过李世民能成功恐怕也因为他是皇族的缘故,遇到的反抗较小,异姓的开国功臣做此事成功的机会就小得多,象英布就失败了。

这就是身为功臣的悲哀,自己没有实力当皇帝,还要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替皇帝卖命。不过当了皇帝后为了提防昔日的兄弟篡权,皇帝只好这么做,结果就变成了一个不是规律的历史规律。

标签: 功臣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拥有藩属国最多的王朝是哪个?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藩属国

    导读:中国地大物博,周边的国家为了得到庇护大多愿意俯首称臣,成为中国的附属国。根据不同朝代的实力,藩属国的数量也有所不同。那么,哪一个朝代的藩属国最多呢?网络配图藩属国制度是古代中国强大王朝的主要外交手段,藩属国王必须臣服于中国皇帝,服从中国政治模式的影响和管理,同时中国也保护他们的领土完整:说白了

  • 解密:汉武帝刘彻残忍的“美女外交”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汉武帝刘彻

    “和亲”政策,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军事上打不过人家,就在外交上做手脚。尤其是刘邦被匈奴围困了一回,心里实在是吓怕了。西汉,所谓弊大于利的“和亲”,越来越红火。文景期间,依旧延续这一国策,可惜,效果不理想。到了汉武帝时,派到西域的张骞带回了重要的军事情报,建议朝廷和西域那些国家联合起来,一块儿对付气焰嚣

  • 揭秘历史上最流氓的皇帝刘邦:粗口辱骂下属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邦

    历史上最流氓的皇帝非刘邦莫属。刘裕、朱元璋这些,出身都比刘邦好不了多少,都是没赶上希望工程的那一拨人,从小就不学无术。可这些流氓当了皇帝以后还知道学习,好歹学点文化免得出去丢人,就只有刘邦在原地踏步,连骂人用的粗口都不带改,可见其文化水平的低劣。骂不骂人跟素质地位没关系,只要是人,总有爆粗口的时候,

  •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历史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关羽关羽

    植见了嘿嘿淫笑道:皇叔自身难保怎能与你们风花雪月,不如从我也好安享富贵,二爷,皇叔视妻子如衣服,你就逃命去吧。气的关羽红脸发紫大叫一声举刀横扫过去,只听“咔嚓”一声王植连同身边士兵的人头滚出十几米。关羽在曹营总觉得不是滋味,于是封金挂印告辞而去。网络配图 关羽先是到了洛阳关外,守关的孔秀问道:将军何

  • 能让刘邦戴绿帽子的人是谁?何人这么牛逼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邦

    汉高祖刘邦自布衣提三尺剑,斩白蛇起义,历经十数年最终取得了天下。血雨腥风十几年历程,皇后吕雉发挥了重要作用。刘邦病死之时,太子刘盈只有16岁,经历了激烈的太子之争后,在母亲吕后的支持下,刘盈终于即位为皇帝。刘盈生性软弱谦和,而母亲太后吕雉却泼辣凶悍,加上她长期的政治斗争经验和雄心勃勃的政治野心,在太

  • 愁嫁的湖阳公主:无意中成就两个男人的皇帝姐姐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愁嫁的湖阳公主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出名的公主,有的以才德出名,如文成公主、太平公主;有的以无道出名,如馆陶公主、湖阳公主。在上述提到的公主里,可能最不具有知名度的便是湖阳公主,有人甚至会疑惑到湖阳公主是谁,她是哪个朝代的公主?通过翻阅历史资料,可以得知湖阳公主是谁。通过认识湖阳公主是谁,继而去追溯她的一生经历。首先

  • 一生三嫁的解忧公主:为何说她比王昭君伟大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解忧公主

    从古至今,国与国之间除了使用武力和战争来使世界得到和平,使国家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安稳住脚步之外,还有一种十分传统的方式,那就是和亲,自古很多和亲的事件,王昭君,文成公主等大美人儿远嫁他国以免国家之间战争的故事人人皆知,而在汉武帝时期有这样一位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公主,那就是解忧,那么,解忧公主是谁呢?解

  • 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是因为害怕而不去做官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

    诸葛亮在三国的时候是比较出名的人物,同时也是很多朋友比较喜欢的人物。对于诸葛姓都有一种敬畏。很少人听过诸葛均这个人物,诸葛均是谁呢?和诸葛亮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牵连呢?其实诸葛均和诸葛亮是兄弟,当时诸葛亮的父亲去世之后,家里全部都由着叔父进行抚养的,之后机缘巧合兄弟多人便在卧龙岗隐居。之后诸葛亮和诸葛

  • 唐朝初年名将王君廓在历史上的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初年名将王君廓

    王君廓,唐初名将,早年曾聚众为盗,打家劫舍,霸占井径,王君廓自幼孤贫,以贩马为生,但是品行不端,经常偷盗,乡里都引以为患。隋朝末年,王君廓打算聚集兵马为盗,叔叔却不同意。王君廓便诬陷邻居与叔母私通,与叔叔一同杀死邻居,从此亡命江湖。义宁元年,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派人招降王君廓。韦宝、邓豹打算归附高祖

  • 日本人心目中第一战神竟是他?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战神

    早几年,日本作家田中芳树依据中国南北朝时南梁伐魏之战改写的历史小说《奔流》,很是火了一把。被世人惊羡为“战神”、“千古第一名将”的“白袍将军”——陈庆之,也就由此使更多的人知晓了。据相关资料记载,毛泽东晚年再读《南史·陈庆之传》时,也曾“热血沸腾,掷书而起”,并圈点满幅,批注道:“再读此传,为之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