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历史上日本人最佩服的“两个半”明朝人

揭秘:历史上日本人最佩服的“两个半”明朝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704 更新时间:2023/12/6 0:39:48

《笑傲江湖》里,前魔教教主任我行在少林寺之战中,说自己最佩服的天下高手只有“三个半”,这段描写令人记忆深刻。骜不驯自以为是神国的日本人,和任我行的性格多少有点相似,那么,日本人最佩服的明朝人,有几个呢?是朱元璋、朱棣、朱翊钧这几个威名赫赫的皇帝?是戚继光、俞大猷、李如松、陈璘这些揍过日本的名将?还是王直、郑芝龙这几个日本发迹的海盗王?终明一朝,日本和明朝的外交关系很糟糕。从“铜钱将军”足立义满对大明自甘称臣时期的“蜜月期”,到宁波争贡后倭寇来袭的“冷战期”,最后到丰臣秀吉侵朝,真刀真枪地和明朝大战了七年。两国的官方关系,完全是“隔海相忘,老死不相往来”的敌视态度。不过,就算在这种横眉冷对的格局下,还是有几个明朝人,或以伟大的智慧,或以高洁的品行,或以不屈的斗志,深深影响过日本人的思想甚至历史进程,赢得了日本人延续至今的敬意。

1、第一个:让日本人俯首崇拜的王阳明

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轶事:日本明治时期的海军元帅、号称军神的东乡平八郎,随身佩戴的腰牌上写着“一生俯首拜阳明”。其实,何止是东乡平八郎,日本明治时期乃至后世,数不尽的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对中国明朝的大儒王阳明奉若神明。如明治维新的风云人物西乡隆盛、高杉晋作、久坂玄瑞、前原一诚、伊藤博文、高杉晋作、山县有朋;日本首相、早稻田大学创始人大隈重信;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三菱创始人岩崎弥太郎;日本国立银行创始人涩泽荣一,无一不是王阳明的忠实拥趸。

除此之外,王阳明对毛泽东和蒋介石也影响深远。毛泽东早年逐字逐句批注完《王阳明全集》,叹服之余写道:“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蒋介石对王阳明的崇拜,则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之所以迷上王阳明,还是因为日本人。 据蒋介石自述:“我早年留学日本的时候,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渡轮上,凡是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都在阅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许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精义。”

于是蒋介石立刻跑到书店,抱回一大堆王阳明著作,疯狂地阅读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日本之有今天,完全是从王阳明哲学片段中所得。说了半天,简单介绍一下王阳明。王守仁(1472年-1529年),号阳明,人称阳明先生。浙江省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王阳明一辈子没去过日本,他的学说是怎么传到异邦发扬光大的呢?

日本的和尚带去的。明代,日本虽然和中国官方互不往来,但佛教禅宗的“取经”非常殷勤。16世纪中叶,是日本禅宗的“后五山僧侣”时期,一批批日本的僧侣渡海来华寻宗求道,这期间,王阳明的文录、文集,包括出名的《传习录》随之传入日本。日本二百多年的德川幕府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官学是同样来自中国的朱子学,直到王阳明思想东渡,日本人中江藤树开创了“阳明学”后,一下在武士和市民阶层中风行。日本人在吸收外国文化上一向很动脑筋,从不原封不动照搬而是加以改造发挥,“阳明学”也不例外,被日本的学者“日本化”了,比如王阳明的“行知”,日本人更强调“行”的经世致用性,更强调立志、自尊、无畏的思想,这些日本化的阳明学,为日本幕末的倒幕维新造就了一大批注重实干、自豪无畏的俊杰之才。近代日本学者总结道:“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之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王学所赐予。”

2、第二个:感动日本的大明遗民朱舜水

他是一个明朝遗民,一个到死都念念不忘恢复故国的痴心男子,他被日本水户的德川家族奉为国师,在日本生活了整整二十年,深得日本人尊重和爱戴。他就是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到的”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朱舜水,原名朱之瑜,浙江余姚人,明末松江府儒学生员。朱之瑜年轻时就熟读诗文,非常有学问,为何没有考进士当大官?事实上,他曾以“文武全才第一”荐于礼部,但他见世道日坏,朝政紊乱,不肯入官场同流合污,自己主动放弃了仕途,专注于学问。对于古代读书人,这是很了不起的见识。清兵入关后,朱之瑜流亡在外,虽然没有拿过朝廷一分钱俸禄,却一腔热血参加抗清复明活动,他是晚明时期赴日本、越南“乞师”次数最多的中国人,一共奔波了十余年还是没有成果。眼看复国无望,他誓死不剃发,要学古人“蹈海全节之志”,最后一次东渡日本后,他永不回故了。

朱之瑜到了日本后,被学者安东守约奉为师长,在长崎讲学,过着清苦的生活。因为他的学问很大,幕府四代将军德川家纲的叔父、水户藩主德川光国礼聘他为国师,到江户(东京)去讲学。德川光国很尊敬朱之瑜,亲执弟子礼,不敢直接称名字,要他自取一名号。朱之瑜就以“舜水”为号,称“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国之情。从此,世人称“舜水先生”而不名。朱舜水在日本讲学,大力宣扬儒家文化,成就了后来的水户学一派。日本学者评价说:“天佑以还,儒学以经世治民为要道,不务空理虚论,皆舜水所赐也!”梁超在评论朱舜水时也说:“中国儒学化为日本道德基础,也可以说由舜水造其端。”朱舜水83岁时在日本病逝,葬在德川家族墓地瑞龙山(茨城县常陆太田市),墓地建为明朝式样,碑文题“明徵君子朱子墓”。

朱舜水死前遗言:“予不得再履汉土,一睹恢复事业。予死矣,奔赴海外数十年,未求得一师与满虏战,亦无颜报明社稷。自今以往,区区对皇汉之心,绝于瞑目。见予葬地者,呼曰‘故明人朱之瑜墓’,则幸甚。”最令人感动的是,朱舜水一直企望大明能有恢复的一天,为此,他在日本的生活十分节俭,死时居然储蓄了三千馀金——那是他希望恢复国家的经费!比起朱舜水博大的学问,一介书生,居然赤手空拳要抗御强敌光复故国,信念至死不渝,这种忠诚故国、人品高洁的大儒风范,深深感动了所有接触过他的日本人,感动了后世。

3、半个:“日本英雄”郑成功

说半个,是因为日本人对郑成功的佩服,一半出自他不屈的斗志和功业,一半出自血统上的追捧。前文写过郑成功四次向日本借兵光复明朝的故事,但幕府出自本国利益角度拒绝,但这些并不妨碍日本民间对郑成功的认可和喜爱。2009年,内地拍了一部电影,赵文卓主演的《英雄郑成功》,DVD发行到日本后,日本版的海报片名立马改为《国姓爷合战》。因为,“国姓爷合战”这五个字在日本大名鼎鼎。早在十八世纪初,日本著名戏剧家、被誉为“日本莎士比亚”的近松门左卫门,曾创作过一部万人空巷的“净琉璃”(一种木偶戏)历史剧,就叫《国姓爷合战》。据日本文学史的记载,这出戏连续三年在日本上演不衰,观众多达二十多万人次。就受欢迎的程度和演出的盛况而言,在当时是空前的。

国姓爷就是郑成功,日本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一个明朝人的故事?因为剧中的内容,完全不是中国人理解的那回事。在《国姓爷合战》中,和藤内(郑成功)完全是一个日本武士的扮相,口口声声“我们日本人”,他在打老虎时对中国士兵说:“你们说日本是小国,可是看看日本人的本领!连老虎都害怕我们!”和藤内靠母亲从日本带来的神符,靠“天照大神”的威风,终于攻下南京城,驱逐了鞑靼王,保住了大明江山。这部剧,和藤内的荣耀,无异于日本人的荣耀。可以想象到,江户时代的日本人看到这样日本扬威异国的剧情,一定对“国姓爷”大加赞赏:不愧是有我们日本血统的孩子!郑成功的形象,在日本文学作品里被歪曲成这样,固然是作者刻意迎合讨好本国观众,也不难看出日本人骨子里膨胀着的对本民族的优越感。

标签: 日本佩服明朝

更多文章

  • 清朝贪官和珅的马屁艺术:清朝巨贪是怎样练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和珅,马屁,乾隆,

    和珅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等。他是清朝历史上资产最多的官员。因为贪污过巨,被国人视为巨贪,后被嘉庆皇帝赐死。和珅一生读书甚多,清史载和珅喜读《三国演义》和《春秋》,精通四书五经,他早年对朱熹的理念十分认同。虽然,后来信奉现实主义,不过闲时亦爱与文人墨客一聚。而且,四大名著之

  • 童贯:中国历史上五项之“最”的宋代传奇宦官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童贯,宋朝,宦官

    在公元1127年上演的巨型历史悲剧中,有一个介乎喜剧与悲剧之间的角色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童贯。 半年前,他已经被皇帝下令处死。当时和后来的人们普遍认为,他是公元1127年悲剧的主要制造者,即便死上一百次,也不足以赎回他的罪恶。因此,在后来的世代里,一提起他的名字,常常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舞台上的大

  • 诸葛亮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中是怎么布阵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诸葛亮

    南中平定后,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便“治戎讲武”,积极准备北伐。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乘曹丕病死、曹叡继位之机,率军进驻汉中,并向后主刘禅上了一个表章──《出师表》,同时调整了军政部署:1.命前将军李严移驻江州,负责后方军政工作;2.命护军陈列驻扎永安以防东吴;3.命长生张裔、参军蒋琬总理国内

  • 汉景帝的智慧:遵循汉文帝的政策确保了稳定发展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汉文帝,汉景帝,吴楚之乱,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的第四个儿子,他的三个哥哥先后死去,所以他得以继承帝位。作为皇帝,他是“文景之治”这一治世的完成者,其历史地位非常突出。其实,在他当皇帝期间,地震、飓风、旱灾、蝗虫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把一个文帝开启的“治世”延续下去,他个人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代君王

  • 美女西施的历史误读:西施并不带有间谍这个身份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西施,美女,间谍,

    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大概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知名度就很高。《墨子》里一句话:“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意思是说,吴起的死是因为功劳太大;西施的死,是因为太美丽。其他如庄子、孟子、韩非子等典籍中都有提及。然而,这个西施是不是与吴、越两国有关的那个人却是非常值得怀疑!后世的一些文章说是越

  • 康熙:16岁智擒鳌拜 30岁为朱元璋扫墓叩头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康熙,鳌拜

    核心提示: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3子,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61年)。重要政绩: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讨伐准格尔葛尔丹﹔组织人才整理和编辑“康熙字典”。 智擒鳌拜 康熙六年,首辅索尼病故。14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大赦天下。但亲政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

  • 现实版林黛玉:“生有侠骨”的明末女诗人张二乔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林黛玉,明朝,诗人,

    清晨在潺潺雨声中醒来,拿起案头的《红楼梦》,顺手一翻,翻到了林黛玉题写“五美吟”那一节,其中第五首写的是晚唐女侠红拂。幽居深闺的林妹妹,对这位追随唐代名将李靖浪迹天涯的“女汉子”显然颇有好感,她在诗中写道:“长剑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常人眼里动不动伤春悲秋

  • 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权臣是谁?被杀时年仅14岁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权臣,高俨,北齐,

    权臣,指有权势之臣,专指掌权而专横的大臣。在历史上,权臣层出不穷,如赵高、霍光、董卓、曹操、司马师、刘裕、杨坚等,大名鼎鼎。一般来说,权臣在官场历练多年,具有很强的政治手段,经验丰富,年龄较长。南北朝北齐时期,曾出现过一个权臣,名叫高俨,他十几岁时就专横朝野,后来政变夺权失败,死时也只有十四岁(按:

  • 揭秘中国古代哪些皇帝喜欢带着妃子一起殉葬?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活人殉葬,皇帝

    强迫女性殉葬的制度萌芽于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在氏族社会时期,人们便习惯于把随身使用的工具、武器以及生前喜爱的日用品和死者埋葬在一起。到了奴隶社会,奴隶作为会说话的工具,也被杀死或活埋,用来殉葬,让他们在“阴间”继续为主人效力。当时用奴隶殉葬已成为一种制度,如《墨子·节丧篇》所说:“天子杀

  • 她从皇后成为太后,最后却变成了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张丽华,汉朝,皇后,光武帝

    历史上芳名叫丽华的女子,大都贤良淑德,聪慧机敏而不可方物。但却同样的遇人不淑,命运多舛。大汉有光烈皇后阴丽华,光武帝刘秀“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誓言历历在目,这句话不过是名为光武帝的野心家野心膨胀的产物罢了。据史书记载,刘秀在与阴丽华成亲之后三个月便在河北迎娶郭圣通,想必其中心酸,也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