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权臣是谁?被杀时年仅14岁

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权臣是谁?被杀时年仅14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915 更新时间:2024/1/4 16:06:17

权臣,指有权势之臣,专指掌权而专横的大臣。在历史上,权臣层出不穷,如赵高霍光董卓曹操司马师刘裕、杨坚等,大名鼎鼎。一般来说,权臣在官场历练多年,具有很强的政治手段,经验丰富,年龄较长。南北朝北齐时期,曾出现过一个权臣,名叫高俨,他十几岁时就专横朝野,后来政变夺权失败,死时也只有十四岁(按:虚岁),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权臣。

高俨(558年—571年),字仁威,北齐武成帝高湛第三子,北齐后主高纬的弟弟,生母为胡氏。高俨自小非常聪慧,个性狡黠,很得父亲宠爱。清河四年(565年)四月,高湛禅位,太子高纬即位,是为后主。高湛表面上虽退居二线,成为享清福的太上皇帝,但实际上“名号虽殊,政犹己出”(《北齐书·后主本纪》),“军国大事咸以奏闻”(《北齐书·武成帝本纪》),依然死死地掌控者北齐的大权,高纬实则傀儡。在这种背景下,高俨开始高调步入政坛。

高俨九岁初封东平王,随后一路拜开府、侍中、中书监、京畿大都督、领军大将军、领御史中丞,迁司徒、尚书令、大将军、录尚书事,成为手握军政大权、代父行职的风云人物,处理政务时的老成决断让一干王公大臣莫不畏惧,而此时的他,也不过十一二岁,竟成了北齐的权臣。有父亲给他撑腰,高俨小小年纪就气焰嚣张,一是摆谱,“俨恒在宫中,坐含光殿以视事,诸父皆拜焉”;二是僭越,“俨器服玩饰,皆与后主同,所须悉官给。……后主先得新奇,属官及工匠必获罪。”即便这样无礼,“太上、胡后犹以为不足”(《北齐书·高俨传》)。

高俨性格刚强,举一个例子,他经常患喉疾,医生给扎针时,他“张目不瞬”,眉头不皱,眼睛不眨,很有些男子汉气概。当时,高纬已经做了好几年皇帝,但高俨瞧不起这个皇帝哥哥,高俨也经常对父亲说高纬懦弱,将来不能指挥左右。高湛认为高俨“当有所成”,甚至一度“以后主为劣,有废立意”(《北齐书·高俨传》),想废掉高纬,另立高俨为皇帝。后在群臣的劝谏下,高湛才作罢。

有父亲罩着、宠着,高俨是不可一世的一号人物,连高纬都得靠边站。高湛一死,高俨也就失去了靠山。天统四年(568年)十二月,高湛驾崩,这对高俨来说如同晴天霹雳。高纬亲政后,对高俨还算不错,改封高俨为琅邪王,并继续加封其官职,次年高俨十二岁就做到了大司马。其实,高俨如果就此打住,或安心辅佐,或急流勇退,或许都会有一个好的归宿,但他偏偏是个不甘寂寞的主。

武平元年(570年),发生了一件事,让高俨陷入了困境。当时,高俨见大臣和士开、骆提婆等人奢侈恣肆,大兴宅第,十分不满,凶狠狠地教训了他们。二人私底下议论,琅邪王高俨眼光闪动,能看穿人的腑脏,刚才只不过是同他打了一下交道,就紧张得浑身冒汗,在天子面前奏事还不至于这样。这件事发生后,二人“由是忌之”(《北齐书·高俨传》),对高俨开始忌恨起来。高俨虽然身份高贵,但他招惹了小人,而且是皇帝身边的小人,他们能放过他吗?

果然,厄运来了。武平二年(571年),高纬下令让高俨住进北宫,要求他五日一朝,不久又让高俨任太子太保,余职全部解除,但还兼中丞,督察京师,意在“移俨于外,然后夺其兵权”。高纬此举,显然是和士开的主意。了解实情后,高俨对侍中冯子琮说要杀死和士开,而冯子琮也想废掉后主而立高俨为帝。随即,高俨指使人弹劾和士开,并通过欺骗的手段得到了高纬的同意,并矫诏蒙骗过了领军厍狄伏连。第二天,高俨就派人将和士开捆送给了御史。接着,高俨又指派冯永洛在御史台杀死了和士开。

和士开是当朝重臣,高纬宠臣,这么无缘无故地死了,高纬必定追究,后果很严重。与其等死,不如一搏,参与杀戮的党徒们逼迫高俨把斗争进行到底。高俨也想取代高纬,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率领京畿三千多军士屯驻到了高玮处所外的千秋门。高纬大惊,先是派人去召见高俨,后又向太后求救,均不奏效。最后,高纬总算找来了斛律光这颗救星。斛律光认为“小儿辈弄兵,与交手即乱”,没什么可害怕的,劝高纬亲自出马,便可化解危机。果然,高纬一露面,高俨部众“骇散”(《北齐书·高俨传》),政变宣告失败。

高俨小小年纪就敢诛杀大臣,发起政变,显示出了非凡的能力和魄力,这让高纬本对高俨更加忌惮。然而,高俨毕竟太年轻了,他就像一个被宠坏了自视甚高的幼稚小孩子,一旦挫折了就一下子溃不成军。自此以后,高俨天天躲在太后宫内。众人以“琅邪王聪明雄勇,当今无敌,观其相表,殆非人臣”为由,皆劝高纬杀掉高俨,以绝后患。高纬犹豫不决,直到九月下旬才决定下手。“是夜四更,帝召俨,俨疑之。……俨出至永巷,刘桃枝反接其手。……桃枝以袂塞其口,反袍蒙头负出,至大明宫,鼻血满面,立杀之”(《北齐书·高俨传》),高俨时年十四岁。他的四个遗腹子,生下几个月后皆被处死。一代权臣不仅弄丢了自家性命,还弄了个断子绝孙。

标签: 权臣高俨北齐

更多文章

  • 揭秘中国古代哪些皇帝喜欢带着妃子一起殉葬?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活人殉葬,皇帝

    强迫女性殉葬的制度萌芽于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在氏族社会时期,人们便习惯于把随身使用的工具、武器以及生前喜爱的日用品和死者埋葬在一起。到了奴隶社会,奴隶作为会说话的工具,也被杀死或活埋,用来殉葬,让他们在“阴间”继续为主人效力。当时用奴隶殉葬已成为一种制度,如《墨子·节丧篇》所说:“天子杀

  • 她从皇后成为太后,最后却变成了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张丽华,汉朝,皇后,光武帝

    历史上芳名叫丽华的女子,大都贤良淑德,聪慧机敏而不可方物。但却同样的遇人不淑,命运多舛。大汉有光烈皇后阴丽华,光武帝刘秀“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誓言历历在目,这句话不过是名为光武帝的野心家野心膨胀的产物罢了。据史书记载,刘秀在与阴丽华成亲之后三个月便在河北迎娶郭圣通,想必其中心酸,也只有

  • 李渊之妻窦氏是“贤妻良母”模范 李渊为何能娶窦氏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渊,

    古人形容中国各个朝代时有一句谚语:汉经学,晋清谈,唐乌龟,宋鼻涕,清邋遢。所谓的“唐乌龟”是说唐朝宫廷里面红杏出墙的事情格外多,许多帝王不明不白地戴上了绿帽子。但是开国皇帝李渊的妻子窦皇后却恰恰相反,是一位难得的好妻子。李渊的结发妻子窦氏是京兆始平人,她的父亲是隋朝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母亲是北周武

  • 揭秘:东吴大帝孙权为何被称为古今帝王第一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国,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期的大名人,字仲谋,是吴国的开国皇帝,他还是古代帝王盗墓第一人,南越王墓第一盗!关于孙权的故事很多,凡是中国人都能说出个一二来,但如果说到孙权盗墓,知道的人可能没有几个,不少人可能也不会相信。所以,未正式说孙权盗墓前,先得再说一下什么叫盗墓者。别以为自己亲自拿起“洛阳铲”,那才叫盗墓者,

  • 唯一未归葬的大唐公主:连嫁两姓三辈四任可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公主

    在历史上,每一位远嫁外番的汉族公主,除了要担负起朝廷赋予的安邦重任外,还必须要经受住异国风俗的挑战。语言不通、水土不服,她们可以渐次学会,逐步适应;而身体要被几个男人们轮番占有规矩,可不像学发音、穿兽皮、吃腥肉那样,所能够欣然接受的。史籍中关于汉族公主历嫁两辈、数任外番国王或可汗的例子,不胜枚举。如

  • 揭秘:为何大唐朝太子李显流放后却天天等死?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太子,李显

    圣历元年(698年)的秋天,当长安的使者风急火燎地来到房州李显的软禁地门口的时候,李显一家人陷入了绝望之中。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消极的反应呢?这要从他的坎坷经历中寻找答案。李显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生的第三个儿子,在唐高宗的八个儿子中排序第七。李显先是被封为周王,后改封英王,似乎与皇位无缘。860年,

  • 美女貂禅不为人知结局:改名雕雪跟诸葛亮过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貂蝉,诸葛亮

    按照《三国》的正统故事来讲。东汉末年,有董卓专权,其义子吕布助纣为虐,司徒王允想恢复汉统,和义女貂蝉一起用美人计,先许吕布,后献董卓。离间董卓、吕布父子。这董卓和吕布都是好色之徒,很快上钩,如了王允所愿,董卓、吕布反目,吕布弑杀董卓。为天下除一害!但是在这之后貂蝉就再也没有出现了,当然不用说,这吕布

  • 诸葛亮最大失败:诸葛亮怎样错过最好的消灭曹操机会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诸葛

    三国期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打算由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达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

  • 努尔哈赤入关后建立了怎样的国家制度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努尔哈赤,清朝

    努尔哈赤建立新的国家制度1601年,努尔哈赤设计了一种新制度来组织他的族人,巩固他的权力。以蒙古人的模式为基础,努尔哈赤制定了八旗制度。最初,他建立了四个旗,到1615年,已经发展到八个。按照这一制度,每300名士兵或农民组成一个牛录;每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每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旗)。每个旗用一

  • 康熙究竟有没有传位雍正?还是雍正篡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康熙,雍正

    有关雍正(胤)继位的问题,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谜案之一。一种观点认为,康熙钦定雍正,雍正合法继承了皇位。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雍正是篡位,在康熙病逝前后,雍正精心策划了篡位阴谋,篡夺了皇位。近日,上海学者金恒源(爱新觉罗·恒源)在《史林》杂志上撰文指出,根据对有关史料的重新解读,发现两份满文《康熙遗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