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郭皇后暴卒之谜:宋仁宗的废后郭皇后怎么死的?

郭皇后暴卒之谜:宋仁宗的废后郭皇后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349 更新时间:2024/1/2 20:08:29

宋仁宗即位之初所立的郭皇后,实是太后强加于少年皇帝的婚姻,所以久不得宠,却又骄纵泼辣。一次后妃之间的争风吃醋,失手打了皇帝,闹出废后风波。宰臣与宦官的推波助澜,使郭后终被废黜,出居道教宫观。问题是,仁宗后有悔意,打算召郭氏回宫,这时郭氏突然暴卒。是被人暗害而死,还是上天无情?留下永久之谜。

宋仁宗的婚姻一直很不顺心,主要是由于刘太后在其中强行贯彻自己的意志。开始为仁宗挑选皇后时,蜀人王蒙正的女儿姿色冠世,入京备选,仁宗一见倾心,刘太后见了却认为此女过于妖艳,恐对少主不利,就将她改配给自己的侄子刘从德。眼看绝代佳人成为他人之妇,仁宗久久不能释怀,然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在准备正式立后之时,仁宗属意于张美人,但刘太后又坚持立平庐军节度使郭崇的孙女,胳膊扭不过大腿,仁宗只能顺从母意。天圣二年(1024),郭氏立为皇后。

仁宗对母亲硬塞给他的皇后并不喜欢,而郭皇后却仰仗着太后的偏心而非常骄纵,使仁宗难得亲近其他嫔妃,仁宗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气。不久,刘从德去世,仁宗内批封王氏为遂国夫人,允许她出入宫禁,因朝臣竭力反对而作罢。从中也可看到,由于郭皇后始终投有博得仁宗的欢心,所以仁宗总把旧情放在心上。

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去世。宰相吕夷简手疏八事,劝帝重整朝纲,语真情切。仁宗与吕夷简商议重建宰执班子,意在逐渐消除太后的影响,建立自己的权力班底,准备把原为太后亲信的执政夏竦、张耆和晏殊等都罢政出朝。退朝后,仁宗随口与郭皇后说到这件事,郭氏却说:“难道吕夷简独独就不依附太后吗?他不过为人机巧善变罢了。”仁宗听了,想想似乎颇有道理,就决定把吕夷简的相位也给罢了。第二天早朝,宣读了皇帝的诏令,除上述诸相被依次免职外,末后吕夷简也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出判陈州。吕夷简大为惊骇,也大惑不解,这样被出乎意料地罢相,不知是何事忏旨而遭此遣,就托入内都知(宦官)阎文应打听,才知底里,遂对郭皇后怀恨在心。

宋仁宗复召李迪王随等人执政,还用旧相张士逊,他曾是仁宗在东宫时的老师,所以颇得信任,但张很快就坐事罢相,出判许州。半年后,仁宗感到新班底并不是十分满意,还是有点思念吕夷简,所以又召他为相。

后宫中,仁宗比较宠爱尚美人和杨美人,而郭皇后却不时与她们争风吃醋。一次,郭后与尚氏同在仁宗前侍谈,没说几句,又起口角。尚氏恃宠不肯相让,并当着仁宗的面讥刺郭后,郭后气愤之极就跳起来打尚氏的面颊。仁宗看不过去,起座拦阻,不料郭后已经出手,而尚氏闪过一旁,一巴掌正打在仁宗颈脖之上,指尖锐利,掐成两道血痕。一怒之下,仁宗决定废黜郭后,遂找宰执近臣商量。宦官阎文应给仁宗出主意,让仁宗将颈脖上的伤痕给执政大臣们看,以取得他们对废后的支持,仁宗也照着做了。宰相吕夷简对前不久因郭后一句话而被罢相一事,一直耿耿于怀。这次正是报复的机会,怎肯轻易放过。由是他不但赞同废后,以为“皇后如此失礼,不足母仪天下”,还提出两条强有力的理由:一是皇后在位九年,却无子嗣,二是汉唐故事中,光武帝素称明主,其皇后郭氏只是怨怼就被废黜,何况陛下被伤颈脖。说得仁宗遂下决心,下诏废郭后,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于长乐宫。

废后诏书公布后,引起朝臣们的轩然大波。主要是御史中丞孔道辅率领范仲淹等十余名谏官、御史,向皇帝上了很多道奏折,认为皇后没有大过,不应轻率废黜,请求重新审视此事。吕夷简指示有关部门,不得接受台谏官的章奏,所以反对废后的奏疏无法上达仁宗手中。于是御史们准备进殿面奏,要求仁宗接见。然而吕夷简与阎文应等早有布置,殿门紧闭不开。孔道辅等只得拍打门环,大呼:“皇后被废大事,奈何不听台谏入言?”仁宗便令宰相去向台谏官当面说明情况。

吕夷简只得硬着头皮至中书与台谏官们商谈。孔道辅、范仲淹等台谏官指斥夷简道:“大臣服事帝后,就像儿子服事父母,父母不和,只可劝解,奈何顺父出母呢?”夷简答:“后伤帝颈,失礼太甚。且废后亦汉、唐故事,何妨援行。”道辅厉声说:“此乃汉、唐失德事,如何引为法制?”辩论中,双方唇枪舌剑各不相让,最后吕夷简只得同意他们明天直接向皇帝进谏,然后拂袖而去。

吕夷简回去对仁宗讲述了台谏官请对的要求,认为实非朝政太平之幸事,要仁宗早做准备。第二天清晨,台谏官们早早上朝,准备与皇帝、宰相当廷辩论。不料,仁宗先下了即日起不许台谏请对的诏书,同时对为首的台谏官员进行了处分:孔道辅、范仲淹出知地方州郡,其他台谏官员分别给予罚金处分。在皇帝与宰相的联手打压下,这场废后风波得以平息,台谏官的进谏未能见效。

景祐元年(1034),被废的郭后又出居瑶华宫。而尚、杨二美人越发得宠,一有机会就缠着仁宗,几乎每晚都共同陪侍上寝。为此,仁宗搞得圣体疲乏,或累日吃不下饭,不久一场大病,数天不省人事,内外忧俱。朝臣们私下议论,认为主要是二美人侍寝过于殷勤之故,杨太后(即真宗时的杨淑妃)与内侍阎文应轮流劝说仁宗,黜逐二美人以保重龙体,仁宗无可奈何之下只得点头同意,阎文应便把二美人用车送出后宫。次日传出诏旨:尚美人出为道士,杨美人出为尼姑(一说别宅安置)。九月,立大将曹彬的孙女为皇后。

仁宗身体康复后,一天游览御花园,见到郭后原来乘过的轿子,触景生情,黯然泪下,颇有悔意,作《庆金枝》词一首,派内侍给郭后送去。郭后见词也觉伤心,答和一词,凄怆哀婉,动人情怀。仁宗看后颇为感触,又派人告之有重召郭后回宫之意。郭氏一想到被废时的情景,顿感万分屈辱,表示若再受召回宫,必得百官立班受册方可。吕夷简、阎文应听到此消息,大为吃惊,两人在仁宗面前说过郭后的许多坏话,担心郭后回宫将对自己不利。恰好郭氏得病,仁宗派阎文应带太医前去诊治,几天后,郭氏暴卒。

郭后的暴卒,当时就引起不少传言。有人怀疑是吕夷简、阎文应所害,认为二人力主废后,与郭后已势不两立,而仁宗欲郭后回宫复位,这必定造成二人心理上的恐慌,从而采取措施将郭后害死。还有消息说,阎文应在带太医诊治郭后的过程中,故意用药引发其病,使其病体加重而亡;或说是阎文应乘机进毒,致郭氏暴亡。甚至有人传言,郭后在病体加重,但尚未断气之时,阎文应就向仁宗报告郭氏病亡的消息,然后急忙用棺木收敛。当时有谏官王臣等人对此反常现象提出疑问,要求重新察验郭后的病历起居记录,但仁宗不同意,最后只得不了了之。

史载,仁宗得知郭氏病亡,“深悼之,追复皇后”,却不加谥号,也不行附庙之礼,仍葬于佛舍而已,这一做法也是够奇怪的。联系前面仁宗并不深究郭氏暴卒的原因诸事,也让人看不懂。就是说,郭后究竟在仁宗心目中是个什么地位,其实也是一个谜。

后来,范仲淹回朝任天章阁待制,他虽提不出什么过硬的证据,但始终认为郭后之死应与宦官阎文应有关,阎带医就治郭氏小疾,几天后暴卒,起码有失职之咎,于是上书弹劾,阎文应终于被贬逐岭南,死在路上。吕夷简对此事颇感不快,就递过话来:“待制乃是侍从之任,不是口舌之任。”言外之意让他闭嘴。范仲淹却反击道:“向皇帝进言,正是侍从所应做的!”范仲淹虽对吕夷简也有看法,但拿不出任何有关凭据,后在揭发吕夷简存在结党营私诸行为的斗争中,又被贬出朝廷,出知饶州。

总之,前面怀疑吕夷简、阎文应加害郭后的种种说法,应该说都只是社会传言,而没有多少真凭实据,因此郭氏之死留下一个永久的疑问。

标签: 宋仁宗郭皇后

更多文章

  • 揭秘:谁是汉太祖刘邦手下最“叛逆”的开国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汉朝,刘邦,开国功臣

    刘邦手下有很多开国功臣,都是他的老乡。比如卢绾夏侯婴曹参萧何樊哙等,这些人不管和刘邦关系如何,刘邦都能呼之即来,挥之能去。也就是刘邦的无赖脾气对他们非常吃得开,不过刘邦手下还有一个人,虽然也是老乡,可刘邦对他却很客气,这个人就叫王陵。王陵年少的时候,就是刘邦的翻版。不爱读书,喜欢玩枪弄棒。而且在当地

  • 揭秘:历史上日本人最佩服的“两个半”明朝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日本,佩服,明朝

    《笑傲江湖》里,前魔教教主任我行在少林寺之战中,说自己最佩服的天下高手只有“三个半”,这段描写令人记忆深刻。桀骜不驯自以为是神国的日本人,和任我行的性格多少有点相似,那么,日本人最佩服的明朝人,有几个呢?是朱元璋、朱棣、朱翊钧这几个威名赫赫的皇帝?是戚继光、俞大猷、李如松、陈璘这些揍过日本的名将?还

  • 清朝贪官和珅的马屁艺术:清朝巨贪是怎样练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和珅,马屁,乾隆,

    和珅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等。他是清朝历史上资产最多的官员。因为贪污过巨,被国人视为巨贪,后被嘉庆皇帝赐死。和珅一生读书甚多,清史载和珅喜读《三国演义》和《春秋》,精通四书五经,他早年对朱熹的理念十分认同。虽然,后来信奉现实主义,不过闲时亦爱与文人墨客一聚。而且,四大名著之

  • 童贯:中国历史上五项之“最”的宋代传奇宦官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童贯,宋朝,宦官

    在公元1127年上演的巨型历史悲剧中,有一个介乎喜剧与悲剧之间的角色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童贯。 半年前,他已经被皇帝下令处死。当时和后来的人们普遍认为,他是公元1127年悲剧的主要制造者,即便死上一百次,也不足以赎回他的罪恶。因此,在后来的世代里,一提起他的名字,常常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舞台上的大

  • 诸葛亮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中是怎么布阵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诸葛亮

    南中平定后,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便“治戎讲武”,积极准备北伐。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乘曹丕病死、曹叡继位之机,率军进驻汉中,并向后主刘禅上了一个表章──《出师表》,同时调整了军政部署:1.命前将军李严移驻江州,负责后方军政工作;2.命护军陈列驻扎永安以防东吴;3.命长生张裔、参军蒋琬总理国内

  • 汉景帝的智慧:遵循汉文帝的政策确保了稳定发展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汉文帝,汉景帝,吴楚之乱,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的第四个儿子,他的三个哥哥先后死去,所以他得以继承帝位。作为皇帝,他是“文景之治”这一治世的完成者,其历史地位非常突出。其实,在他当皇帝期间,地震、飓风、旱灾、蝗虫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把一个文帝开启的“治世”延续下去,他个人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代君王

  • 美女西施的历史误读:西施并不带有间谍这个身份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西施,美女,间谍,

    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大概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知名度就很高。《墨子》里一句话:“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意思是说,吴起的死是因为功劳太大;西施的死,是因为太美丽。其他如庄子、孟子、韩非子等典籍中都有提及。然而,这个西施是不是与吴、越两国有关的那个人却是非常值得怀疑!后世的一些文章说是越

  • 康熙:16岁智擒鳌拜 30岁为朱元璋扫墓叩头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康熙,鳌拜

    核心提示: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3子,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61年)。重要政绩: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讨伐准格尔葛尔丹﹔组织人才整理和编辑“康熙字典”。 智擒鳌拜 康熙六年,首辅索尼病故。14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大赦天下。但亲政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

  • 现实版林黛玉:“生有侠骨”的明末女诗人张二乔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林黛玉,明朝,诗人,

    清晨在潺潺雨声中醒来,拿起案头的《红楼梦》,顺手一翻,翻到了林黛玉题写“五美吟”那一节,其中第五首写的是晚唐女侠红拂。幽居深闺的林妹妹,对这位追随唐代名将李靖浪迹天涯的“女汉子”显然颇有好感,她在诗中写道:“长剑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常人眼里动不动伤春悲秋

  • 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权臣是谁?被杀时年仅14岁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权臣,高俨,北齐,

    权臣,指有权势之臣,专指掌权而专横的大臣。在历史上,权臣层出不穷,如赵高、霍光、董卓、曹操、司马师、刘裕、杨坚等,大名鼎鼎。一般来说,权臣在官场历练多年,具有很强的政治手段,经验丰富,年龄较长。南北朝北齐时期,曾出现过一个权臣,名叫高俨,他十几岁时就专横朝野,后来政变夺权失败,死时也只有十四岁(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