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宣帝知道传位太子帝国就会会亡 汉宣帝最后为何还是传位了

汉宣帝知道传位太子帝国就会会亡 汉宣帝最后为何还是传位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13 更新时间:2024/4/8 23:58:58

对汉宣帝和太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宣帝明知道太子继位后帝国会亡,为何仍一意孤行,不肯废黜他?

作为汉朝第十位皇帝,汉宣帝刘询在位时,对太子刘奭非常不满,认为他一旦继承皇位必将把帝国带上灭亡的“不归路”,为此曾不止一次地想要废黜他。那么问题来了,汉宣帝为何对刘奭如此不放心?他最终又因何没有废黜太子?一切,还要从汉宣帝即位前后的时局说起。

汉武帝在位时穷兵黩武,差点导致亡国

汉宣帝的曾祖父汉武帝在位时,推行穷兵黩武、搜刮百姓的政策,在战果辉煌、国库充盈的背后,则是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的惨痛事实。历次战争和搜刮政策,再加上层出不穷的天灾,等到武帝晚年时,汉朝的人口总数已经减半,许多地方更是十室九空的景象。在这种情况下,无以为生的百姓便纷纷揭竿起义,使得汉朝的局势更加混乱,呈现一片亡国的景象(详情见《汉书·卷六》)。

此时,一向以“替苍生立命”的儒生们,便开始大力抨击武帝戕害生民的政策,进而对汉朝统治的合法性提出质疑。从汉昭帝开始,便陆续有学者借助谶纬之说,提出刘家气数已尽,当朝皇帝应该把帝位让与贤人的主张。汉宣帝亲政后,不仅重拾“武帝路线”,而且还将汉武帝拔高到明君雄主的位置,由此激起更多的儒生加入到批评朝廷、质疑刘家合法性的行列中。

汉宣帝推行“武帝路线”,引发强烈抨击

面对质疑声,汉宣帝以强硬的手段予以回击。正是在这种政策影响下,大量主张实行严刑峻法的法家人士得到重用,而批评朝廷的大臣和儒生们则遭到杀害,有甚者还遭到灭族的下场。比如,大臣杨恽、盖宽饶等人仅仅因为一两句“刺讥辞语”便被杀害,使得朝堂内外人人自危,而汉宣帝却自以为得计。

然而,对于汉宣帝以严刑酷法来治国的政策,柔仁好儒的太子刘奭却忧心忡忡,很担心父皇的高压政策会激起反弹,使得帝国再度陷入混乱中,甚而落得亡国的命运。正因如此,在某次陪汉宣帝用餐时,刘奭便委婉地劝说道:“陛下使用刑罚略有点过分了,应该多多重用儒生。”

刘奭因劝谏汉宣帝遭到怒斥

没想到汉宣帝听后勃然大怒,厉声斥责太子道:“汉朝有自己的治国理念,本来就是‘王道’与‘霸道’兼而用之,唯此才能保障帝国长治久安,而不会像周代那样单纯地使用‘德政’,以至于长期陷入混乱、虚弱之中。况且,儒生们往往夸夸其谈、表里不一,怎能把国家交给他们来治理呢?”说完这番话后,汉宣帝又长叹一声说:“将来扰乱国家并让它灭亡的,一定会是你!”

出于对帝国未来命运的担忧,汉宣帝开始考虑改易太子的事情,而他看中的人选正是次子淮阳王刘钦。作为宠妃张婕妤的儿子,刘钦不仅强壮高大、聪明有才气,更重要的是喜欢研读经书法律,是法家学说的支持者,因此宣帝对他甚是喜爱,经常感叹道:“这才是我真正的儿子啊!”

刘钦差点儿取代刘奭的地位

但是当汉宣帝慎重考虑易储的事情时,却不免心生犹豫。因为,刘奭虽然柔仁好儒,对皇帝的政策颇为微词,但他毕竟没有失德之处,并且深得朝廷内外的拥护,若强行将他废黜,恐将引发政局的大动荡。再者来说,刘奭是汉宣帝与发妻许平君真挚爱情的“结晶”,鉴于对已故许皇后的感恩与报答,皇帝更是不忍将太子废黜。正因如此,汉宣帝最终放弃易储的想法(详情见《汉书·卷九》)。

黄龙元年(前47年)十二月,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如愿以偿地登上皇位,是为汉元帝。刘奭即位之初,任用表叔公史高为大司马以执政,两位老师萧望之(太子太傅)、周堪(太子少傅)为史高的副手,按照儒家学说来推行“仁政”。但好景不长,史高因与萧望之、周堪不和,便与大宦官弘恭、石显结盟,联合诬陷萧、周二人,最终迫使萧望之饮鸩自杀,周堪被罢官禁锢。

汉元帝宠信宦官,差点导致亡国

等到弘恭病死、史高因年老退休后,石显以中书令的身份干政。而出于对石显的信任及自身健康原因,汉元帝便将朝政全部委托他处理,由此导致后者权倾朝野,成为汉朝实际上的“当家人”。石显专政期间培植党羽、党同伐异,导致朝廷纲纪紊乱、吏治腐败,由此为汉朝的灭亡种下祸根。有这点来看,汉宣帝当初的断言颇有先见之明。竟宁元年(前33年)五月,汉元帝驾崩,41年后汉朝灭亡。

史料来源:《汉书》、《资治通鉴》

标签: 汉宣帝汉朝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与张昭都是托孤重臣,他们的下场有何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葛亮,三国

    在古代,托孤事件很普遍,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因为说了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被后世称赞为千古君臣典范。其实孙策在临死之前,也对张昭说过同样的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孙策对张昭说得更明白,如果孙

  • 公孙恭:汉末辽东太守公孙度次子,他为何不能治理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公孙恭,东汉

    公孙恭(生卒年不详),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人。三国时辽东地方割据军阀,辽东太守、车骑将军。公孙度次子,公孙康之弟。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公孙度死,其子公孙康嗣位,把永宁乡侯的虚衔给了弟弟公孙恭。后来公孙康死去,其子公孙晃、公孙渊等皆年幼,于是众

  • 刘备夺得荆州之后 刘备的实力真的很强大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备,荆州

    刘备得了荆州为何还是没有想象中的强大?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荆州刘表实力有多强?荆州,是东汉十三州中最大的一个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荆州向北就是中原地区,向东是江淮地区,向西是巴蜀地区,向南则是交州,可谓兵家必争之

  • 崇祯当初如果南迁建立南明 崇祯最后能够立足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崇祯,明朝

    对崇祯和明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崇祯南迁建立南明,肯定比其他南明政权好,那么崇祯能立足吗崇祯皇帝当年不是吊死在煤山,而是“南巡”(古代皇帝往北方逃跑一般叫“北狩”,往南方逃跑一般叫“南巡”,这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所以下面我们用“南迁”这个比较中性的词语来表

  • 历史上乾隆帝一共南下了几次江南?分别是在何时?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乾隆帝,清朝

    乾隆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位清朝帝王。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乾隆帝巡视江南,彰显文治武功并推动满汉融合!乾隆帝1751年(乾隆十六年)首次巡幸江南,目的是整顿吏治视察江南河道进度,青年的乾隆帝标榜祖父康熙帝勤政爱民,江南为清朝提供多半的赋税和

  •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假的 司马懿为何还要选择撤退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司马懿

    司马懿明知是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司马懿到底想到了什么事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司马懿是一个军事天才,在三国时他的谋略可是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司马懿当初率领15万大军围困在西城的诸葛亮,诸葛亮身边只有两三千人,身边还是一些文官和老弱病

  • 诸葛亮如果多活十年的话 诸葛亮统一天下的机会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诸葛亮,蜀汉

    还不知道:诸葛亮多活十年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如果诸葛亮多活十年,统一中原的概率有多大?提起来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的人物。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慧的化身。正是因为有诸葛亮的出现,才让四处奔波的刘备能够雄踞一方,自从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对待蜀汉政

  • 张燕:东汉末年黑山军首领,官渡之战时投降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张燕,东汉

    张燕,本姓褚,生卒年不详,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 ,东汉末年黑山军首领。张燕剽捍,敏捷过人,军中称为“飞燕”。官渡之战时投降曹操,被任命为平北将军,封安国亭侯。死后其子张方袭爵。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拥为首领张燕原名堵燕。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

  • 杨坚为何能成功统一江山,有何办法?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坚,隋朝

    隋文帝杨坚,隋朝建立者,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杨坚能够轻易夺取宇文家族的江山,确实是非常神奇的事情。不过,要说杨坚最神奇的地方,还不是夺取宇文家族的江山,而是能够守住江山,并且实现全国统一。那么,杨坚是怎么做到既能轻松夺取江山,

  • 历史上伍子胥的生平如何?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伍子胥,春秋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一)出身名门,身遭大仇伍子胥的先祖伍举跟随楚庄王征伐有功,世代都为楚国的重臣。父亲伍奢为太子太傅,哥哥伍尚为楚大夫。据史载,伍子胥从小聪明颖悟、好学深思、性格刚强。年纪轻轻的不少见解就与众人不同。父亲十分喜爱他,夸他的前途远大,将来必定成为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