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靖难之役朱棣为什么会赢 朱棣有什么实力存在

靖难之役朱棣为什么会赢 朱棣有什么实力存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923 更新时间:2023/12/13 12:06:45

对朱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靖难之役中为何朱棣会赢?除了他自身和舆论外,还有3点很重要。

建文元年(1399)六月,燕王宣布起兵,援引“祖训”,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以“靖难”为名争夺皇位的战争。四年,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踪成谜,燕王朱棣登上皇位,成为明成祖。

那么为什么燕王成在“靖难”中取得最终胜利呢?

一、燕王的雄才大略

燕王智勇双全,是其靖难胜利的首要主观原因。早在洪武十三年,燕王与晋王出征乃儿不花,晋王不敢前进,燕王却勇猛冲杀,大获全胜。后来又几次出征蒙古,威震边塞。为朱元璋解除了北顾之忧。深为朱元璋所钟爱。

燕王起兵后,每战必亲冒矢石,冲锋陷阵。白沟河之战,燕王“所乘马三易三被创,所射矢三服皆尽,乃提剑,左右奋击,”以致剑锋折不能击才稍退。敌军追来,仅隔两堤,燕王仍临危不惧。两军对峙片刻,适逢暴风吹折南军将旗,南军骚动,燕王趁机击溃南军。

燕王还有着丰富的临战经验。如打沧州便是一个很好的战例,建文二年秋,南将吴杰,平安守定州,盛庸守德州,徐凯,陶铭欲筑城沧州,以成犄角之势。燕王考虑到德州城坚固,是敌军集结之地,定州城也完缮,而沧州城是土城,经久已坏,新城还未竣工,于是决定攻打沧州。但为了麻痹敌人,故意声扬征辽东,并遣将往直沽造浮桥,以迷惑敌军。但军行不久,便折师南下,土兵都疑惑不解。燕王故意说天意如此,于是倍道兼程,于次日食时到沧州。而南军还没发觉,仍在伐木筑城,突然发现燕军到了城下,都不寒而栗,有事燕军拿下沧州。

二、文臣运筹帷幄,武臣效命疆场

靖难期间,燕王的谋士是姚广孝。姚广孝十四岁出家为僧名道衍,精悉阴阳术数之学。建文帝削藩将及燕王。姚广孝极力怂恿燕王起兵。建文元年七月,燕王与姚广孝谋划起事,适逢风雨,檐瓦堕地,相信天命的燕王有点恐惧了。姚广孝坦然地说:“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一席话说得燕王心花怒放,决心更大。

元年十月,李景隆欲趁燕王征大宁之机围攻北平,姚广孝配合燕世子守住了北平城。二年秋天,燕军久围济南不下,姚广孝驰书燕王请他班师回来,燕王于是还师休整。建文四年春,姚广孝建议燕王“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燕王便挥师南下,在半年内打到南京,取得靖难役的最后胜利。

燕王在北征过程中,也培养了一批智勇双全的“爪牙”之士,主要有张玉、朱能、邱福、金忠等,他们为靖难之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元年七月,张玉等率兵攻夺九门,抚谕城内外军民,三日而定北平。接着,张玉、朱能等攻蓟州,降遵化,克永平,下密云,很快就控制了北平地区。

二年底,燕军攻东昌,遭到盛庸、铁铉部众的顽强抵抗。燕王被围,朱能杀入敌阵护驾,张玉不知燕王已突围,也杀入敌阵,重创身死。燕王即位后,追封张玉为英国公,朱能封为成国公,其他诸将也屡立奇功而封爵。

这些文臣武将对燕王忠心耿耿、浴血奋战。不像南将那样胸无韬略,而又相互猜忌,勾心斗角。如果没有这些文臣武将的出谋划策及出生入死的拼搏,燕王即使雄才大略、能征善战,靖难之役的胜利之是不可思议的。

三、鞑靼骑兵的中坚作用

燕军中有许多鞑靼骑兵,有几种来源:其一是洪武年间,太祖数次遣将出征蒙古,所获的鞑骑,太祖便命留守北平,受燕王统领。其二是归附燕王的鞑骑。但其绝大部分还是在建文元年秋,燕王征大宁,收编宁王的护卫军八万人,其中尤以朵颜三卫的鞑骑最为骁勇,使燕王兵力大增,开始分编成五军。

王充分运用骑兵往来迅忽的特点,声东击西开展运动战,以消灭南军的有生力量。如四年二月破沛县后,燕王派胡骑十几人伺察敌情。在邹县遇敌饷卒三千人,胡骑头领大呼:“燕王大军至矣”,杀入敌阵,南军饷卒惊溃,并擒千户二人归来。燕王大赞。鞑将火真,洪武年间归附,随燕王征战,每战都有所获,在燕王军队中名声大振。燕王登基后,封火真为同安侯,子孙世袭观海卫千户,为燕军中鞑将的佼佼者。

四、舆论的作用

燕王身为藩王,起兵反对朝廷,是以地方反中央,以臣叛君的不义之举,为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所不容。为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使其背叛行为名正言顺,燕王便打着“诛奸臣,清君侧”的旗号,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掩盖其觊觎神器的野心。

建文四年春,燕军逼近江北,胜利在望。建文帝派庆城郡主割地议和,燕王仍煞有介事地声称自己只是“清君侧”。但一月后,燕王打到南京,除了“奸臣”,并没有归附旧藩,而是在群臣的“劝进”下穿上了龙袍,此时人们方恍然大悟,一贯以周公自诩的燕王居然有司马昭之心。

燕王的舆论不仅迷惑了建文帝君臣,而且更孤立了齐泰黄子澄,燕王把反抗的矛头指向齐、黄,指责齐、黄削藩是为“剪旁附之枝”,从而使齐、黄二人处境尴尬,许多合理化建议得不到采纳,两次被罢免,后来建文帝竟认为“齐、黄误我矣,”此外,燕王也迷惑了将士,使他们感到自己在为除“奸臣”而战,因而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死无反顾。

五、坚固的北平城为燕王提供了牢靠的堡垒

北平,辽、金、元曾定都于此,皇城、宫廷建制完备。朱元璋称帝后,曾有定都北京的打算,但考虑到当时北方尚未安定;大运河多年淤塞,漕运困难,加之开国元勋多为南方人,不愿北迁,因而就定都于南京。

北平地势险要,固若金汤,自然与南京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这是其他诸王所不具备的。它为燕王提供了一个牢固的堡垒,使其在征战中后方无后顾之忧。元年十月,燕王为诱敌深入,决意征大宁,诸将担心李景隆会趁机围攻北平,燕王坦然地说:“北平深沟高垒,纵有百万之众,未易以窥”。结果燕王既攻下了大宁,扩充了实力,回师往救。而李景隆徒困于坚城之下,遭到北京军民的顽强抵抗而一筹莫展。只得退却,在郑坝村遇燕军主力而败北。如果没有坚固的北平城做后盾,燕王是不敢轻易冒险征战大宁的,而李景隆也有可能攻取北平城,捣毁其巢穴,使燕王退无所据。

此外,宦官的告密也促成了靖难之役的尽早结束。由于建文帝平时对宦官管束较严,一些宦官对此不满,越是投奔燕王,“且言京师空虚可取状”。使燕王认清了形势。

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燕王的雄才大略,股肱爪牙之士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决定了最后的胜利是属于燕王的,而宦官告密仅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并非决定性的因素,正由于宦官告密有功,燕王朱棣称帝后,一反祖制,任命宦官出使、专征,从而开了明代宦官擅权的先例。

标签: 朱棣明朝

更多文章

  • 刘备当初没有地盘也没有什么人马 群雄为何都给刘备面子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备,三国

    还不知道:刘备和群雄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备没地盘、兵马少,前期到处投奔人,为何群雄都很给他面子?刘备虽说自称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真假不得而知,刚开始也只是他自己说的,没得到东汉皇室的承认。就算是真的,到他这一代也没落了,在汉末乱世那个凭实力说话、有枪

  • 慈禧太后身为女子 慈禧太后是怎么掌权47年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慈禧

    还不知道:慈禧太后掌权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慈禧太后,为何能稳固掌权47年?清朝最后一个掌权者,是一个女人,清朝的覆灭,她把持朝政作为不佳,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女人当政在历朝历代中不乏先例,可除了武则天之外,很少有人把这事干好了,慈禧太后也不会是例外。慈禧1

  • 周公是什么人?婚嫁之事又为何叫周公之礼?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周公,周朝

    “周公”这个名头想必很多人都曾听说过,这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自古以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到一个组织,大到一个民族、国家,制度和规矩都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相对完善的制度约束,那么这个体系或组织最终会进入混乱的状态而土崩

  • 身为江东十二虎臣之一的黄盖,最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黄盖,三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一提起黄盖,我们总是想到一句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历史上并没有周瑜打黄盖这件事,而黄盖的确在赤壁火攻破曹立了大功,还差点冻死在厕所。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少有大志黄盖是南阳太守黄子廉的后人

  • 三国时期马岱为何能杀掉魏延?他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马岱,三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以上问题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马岱在正史记载中,其能力真的很一般,基本上就没有打过什么胜仗。马岱是马超的从弟。“从弟”在古代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同曾祖父的兄弟,一种是同祖父的兄弟。马岱和马超是同祖父的兄弟。不过,历史上记载的马岱,几乎都是失败的经历。建安十六年,

  • 项羽乌江自刎后 刘邦是怎么对待他的族人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项羽,刘邦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项羽和刘邦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成为天下之主后,项羽族人的命运又如何了?历史是面镜子,它照亮过去,照亮未来。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豪杰揭竿而起。在这些乱世浩劫中,最有名望的当属项羽、刘邦两人。项羽自然不用说,楚

  • 历史上年羹尧不到一年就被连降19级,他为何不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年羹尧,清朝

    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中国清朝名将。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1679年出生于安徽凤阳的年羹尧,不仅是康熙三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700年)的进士,还是雍正皇帝的宠臣,在官居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的基础上加封太保,授一等公。可以说,这位取得西北大捷的

  • 杜畿: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深得河东百姓爱戴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杜畿,曹魏

    杜畿(163年~224年),字伯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名将。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杜畿出身京兆杜氏,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历官郡功曹、守郑县令,善于断案。荀彧将他举荐给曹操,曹操任命他为司空司直,调任护羌校尉,使持节领西平太守

  • 郑浑:三国时期曹魏官员,任内颇有政绩,深得民心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郑浑,曹魏

    郑浑,字文公,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汉末及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东汉名儒郑众曾孙、名士郑泰之弟。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郑浑早年避乱淮南,后转投豫章太守华歆。又被曹操辟为掾属,历任下蔡县长、邵陵县令,任内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任左冯翊时,击杀扰乱郡县的梁兴,又击败作

  • 李渊选择交出兵权给李世民是因为什么?为何不反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渊,唐朝

    唐高祖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唐朝开国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李世民和尉迟敬德联合起来,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后,李世民立刻派尉迟敬德去宫内找李渊。当时尉迟敬德也只有一个人,虽然“擐甲持矛”,但他肯定也不敢杀李渊,而且也不一定杀得了。再说了,李渊那时候还掌控着天下兵权。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