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崇祯身为明朝最后一个皇帝 崇祯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

崇祯身为明朝最后一个皇帝 崇祯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3888 更新时间:2024/1/16 12:05:05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崇祯朱由检,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由检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后世称为崇祯帝。与其他朝代的末世君主不同,他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算得上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奈何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积重难返,最终在内忧外患下崇祯只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让后人叹息不已。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崇祯究竟是明君还是昏君?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他是如何坐上皇位的。

历史上,崇祯继位可以说就是一个意外。天七年,木匠皇帝朱由校到西苑游船,乘小舟去深水处泛荡漾时被一阵狂风刮到水里,差点被淹死。因惊吓落下了病根,身体每况愈下。饮用了尚书霍维华进献的“仙药”几个月后,渐浑身水肿,卧床不起。没过多久便一命呜呼,朱由校没有子嗣,所以把王位传给他。

所以从当皇帝这事上,崇祯皇帝朱由检可能没有什么心理准备,压根就没想过。这就造成一个问题,他想当一个好皇帝,但是他却不具备一个好皇帝应有的性格。崇祯的天赋算不上优秀,也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只能靠后天的勤奋去弥补,想在实践中摸索一条救国之路,可惜时局给不了他那么多时间。

我们要了解崇祯皇帝,就必须了解他执政时期所面对的主要敌人:其一明末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其二为崛起的大清,其三为农民起义军,其四是崇祯自己。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崇祯的执政生涯都干了些什么。

第一,铲除阉党,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阉党。在整个过程中,崇祯皇帝朱由检所展现出来的隐忍与果断确实非同凡响,他先是麻痹魏忠贤及其党羽,在魏忠贤试探性地递交辞呈时,果断回绝,夸赞魏忠贤对朝廷贡献巨大,哥哥天启皇帝叮嘱他要信任魏忠贤。这是让魏忠贤万万没想的,魏忠贤误以为崇祯皇帝依然会像天启皇帝一样宠幸他,于是就此打消了图谋不轨的念头。

接着,崇祯抓准时机先后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客印月及兵部尚书崔呈秀,夺回兵权,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经此一事,大臣们纷纷弹劾阉党集团,崇祯看准时机,借着海盐县的贡生钱佳徴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状的时机,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

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至此,贪污受贿、玩弄权术、祸国殃民,还阴谋造反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但崇祯过早过快的铲除魏忠贤集团,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崇祯时代的政治平衡被打破。

第二,重启东林党,东林党起于万历年间,最初是一群充满理想,心怀天下,以匡扶社稷为己任的士大夫建立了东林书院,向天下传递着自己的政治理想,痛斥时局的昏暗,朝廷的腐败。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明熹宗时期东林党人开放言路指责朝政,触动大太监魏忠贤,魏忠贤开馆纂修《三朝要典》,在霍维华的基础上纂辑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有关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大案的档案资料,打击东林党,同时造编《东林点将录》等文件上报朝廷,天启五年的时候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天启六年,东林书院被拆毁。东林党人也遭到打击,杨涟、左光斗等许多著名的东林党人都遭到杀害,东林党人在朝堂之上已经失去话语权,活着的东林当人也只剩一些阿谀奉承、明哲保身之辈。

一直到了天启七年,崇祯帝即位,魏忠贤被流放南直隶凤阳府,东林党人余人才免遭魏忠贤的打击。等到魏忠贤余党基本被肃清的崇祯二年,崇祯皇帝下令为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并下诏修复东林书院,自此,东林党算是重新被启用,在朝堂之上重新占据主导地位。而这里我所说的东林党,是指崇祯铲除阉党之后的以东林党为首的整个文官集团。

此时的东林已不同往日,虽然一直高举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对矿税三项具体主张,但此时东林人士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实质上却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明末饥荒灾民的悲惨现实视而不见,对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如何奸佞污浊的集团和阉党其实没什么两样,可惜的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没能看清,他对东林党的印象还是保持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阶段。

第三,拒绝议和,崇祯元年,清皇太极便积极联系辽东督师袁崇焕,声称愿意“去帝称汗”,积极寻求与明廷和议,但是因为崇祯以及朝臣均认为流匪不足为惧,朝廷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清军,所以议和一事在部分大臣的反对下,被搁置了。与清(后金)议和时机就此错过,清军旋即入关报复,明朝也集中军队与清朝开战,结果十三万大军一击溃败。此后中原叛乱再起,明廷疲于两线作战。同样,李自成攻入北京前,曾给崇祯明确表过态,只要明廷能封他作河南王,他可以马上调转枪口跟八旗开战,但崇祯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其实崇祯想过与清(后金)议和,但与李自成议和可能压根就被他心里拒绝。

第四,处死袁崇焕,明末袁崇焕算得上是三朝元老,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天启七年,崇祯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同年七月,袁崇焕返回京城,崇祯于平台召见袁崇焕,袁崇焕声称自己可以五年复辽,为此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赞赏。随后的袁崇焕当上了辽东督师,拿着崇祯赏赐的尚方宝剑再次来到前线,成为东北地区和渤海湾部分地区的最高指挥官。

然后,袁崇焕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做了至今都仍有很大争议的几件事:以粮资敌、擅杀毛文龙、私自议和,加上之前在崇祯面前“五年平辽”的欺君,条条罪状都可以要了袁崇焕的命。

此时的崇祯本来就大为不满,接着又爆发了己巳之变,即崇祯二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听闻后率领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守卫,但不久之后,遵化、三屯营都被后金军攻破,后金军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焕忙率兵护卫京师与后金军鏖战,经过艰难的战斗后,皇太极率军撤退。

金军退兵后,袁崇焕却被治罪,原因是朝中大臣却有很多人认为是袁崇焕放清兵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军有勾结,朱由检对此也很怀疑。最终,崇祯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定袁崇焕死罪,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袁崇焕是否该死,我们不讨论,但是崇祯杀袁崇焕确实是自毁长城。

第五,错失保京机会,崇祯十七年,明朝内忧外患令崇祯帝长吁短叹。清军攻占了山东、畿南88个州县,摄政王多尔衮统领十几万大兵虎视眈眈;张献忠一路沿湖北、湖南夺关占地,准备全面占领四川;更严重的是李自成已经西进潼关,占据西安,控制了西北,并整顿兵马打算直取北京,大有成王建国之势。

正月初四,崇祯帝急召大学士及首辅大臣陈演、魏藻德、邱瑜及兵部尚书到御书房议事,讨论陕西总督余应桂和蓟辽总督王永吉三人提出的速调吴三桂入京勤王的紧急奏折。虽然放弃了山海关,但能避免京城落陷落。崇祯陷入两难选择,如果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山海关很有可能落入清军手中,如果不让吴三桂进京则北京城很有可能被李自成大军攻破

。崇祯没有自己决断,而是在朝堂之上与大臣们共议。

第六,错失南迁,在争论是否弃地守京的朝会退后,大臣李明睿为崇祯献上南迁之计。他认为即使弃地也难保北京安危。这个计策在当时而言确是上策,崇祯心里也是赞同的。在李自成攻克宁武,明军一败涂地,京城岌岌可危时。李明睿又在朝堂上奏请南迁,崇祯当即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没料想,左都御史李邦华竟说:皇上应该

镇守京师,让太子南下江南。崇祯帝见自己的计划被打乱,便将太子南迁之事训斥一番,南迁之事作罢。

结果朝堂之上,众位朝臣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论。一派主张弃地守京,另一派主张绝不弃地,双方僵持不下,不欢而散,命吴三桂入京勤王的提议也就这样被搁置下来。

随后的崇祯皇帝下了“入京勤王”的圣旨,等待各路大军前来护驾。但是,此后的几天,勤王军队始终没到,大顺军却像潮水一般涌来。这时,李明睿又来紧急求见崇祯帝,劝他尽快南迁。结果朝堂之上众大臣各怀心事地一言不发。正在尴尬无奈之时,前方传来保定失陷的消息。南迁之路被掐断,往南逃跑的可能性很小了,再议南迁之策,已是不可能实现的了。崇祯帝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里凉透,彻底绝望。3月28日,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自缢身亡。

那么我们现在来捋一捋,崇祯皇帝到底是明是昏。

细数崇祯的执政生涯,可以说崇祯是个非常勤政的君主,但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兴亡,和君主是否勤政没有直接关系。作为一名君主关键还是要会用人,要善于发现贤臣,更要善于用贤臣,信任贤臣,大胆的放权于贤臣,让贤臣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从此处看来,崇祯用人有着他致命的缺陷——用人多疑,急功近利,有恩不欲归下,有过全盘托出。

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领兵的大元更不用说,稍有不慎就是性命不保。他狭隘的用人,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可以说崇祯的性格决定了他的用人,而他的用人又决定了大明的兴衰。

崇祯不是明君,因为他本身不是一个能力挽狂澜的皇帝,他是一位有着太多小聪明而缺乏全局考虑和管理的皇帝,他急躁轻信、急功近利、情绪上容易大起大落,刚愎自用,待人处事喜怒无常!在崇祯看来,民众败者为贼寇,官员败者为罪臣。永远正确的只有他天子崇祯。这一任性猜疑和多变的性格,造成了无数个可堪任用的杰出将领朝夕之间身首异处、命丧黄泉!而可用的人当然也越来越少。

同样,崇祯皇帝也不是不是一个昏君,因为他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试图重现明皇朝当年辉煌景象,他确实为了朱明王朝奋斗终生,尽了他能尽的力。只能说崇祯是一位时运不济的皇帝,“非亡国之君,当亡国之运”。

那么,你又认为崇祯是个怎样的人呢?

标签: 明朝崇祯

更多文章

  • 道光帝为何放弃奕訢,背后有哪些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道光,清朝

    1846年是清朝道光二十六年,这或许是道光帝人生中最纠结的一年,他几经犹豫,终于写下了一道格式很奇特的传位诏书。诏书先写“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然后才写“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奕詝就是后来的咸丰帝,奕訢就是大名鼎鼎的恭亲王,那么问题来了,道光帝为何选择奕詝做继承人呢?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

  • 堪称西汉的“包青天”:张释之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张释之,西汉

    俗话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话虽如此,但实际上却很难实现。毕竟王子出身皇室,是皇帝的家人,谁敢冒着得罪皇帝的危险,去秉公执法呢?可是历史上确有一位狠人,他刚直不阿,竟然敢于扣押皇太子!谁都知道皇太子是皇位的继承人,是未来的皇帝,那么这位不要命的官员到底是谁呢?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

  • 历史上的吴贤妃与汪皇后是如何被废黜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吴贤妃,明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吴贤妃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吴氏,南直隶丹徒人(今江苏镇江人)。《明史》对她的介绍很简单,称她在宣宗朱瞻基为太子时被选入宫。宣德三年生了宣宗次子朱祁钰后被封为贤妃。而吴氏的墓志《荣思贤妃圹志》则称其入宫时间为永乐十年。如果按照《明史》的说法,吴氏入宫的时

  • 汉末三将指的是谁?t他们无法割据一方,争霸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卢植,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汉末三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在《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人在出场不久就参与到了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去,在平乱期间,刘关张三人表现出众,战绩斐然。但实际上,这不过是罗贯中使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法,将其他人的战场表现转接到了刘关张三人的身上,因此读者自然就认为刚刚起势

  • 关羽给胡班送书信是怎么一回事?他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关羽,三国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关羽的故事。关羽斩杀颜良和文丑后,得知大哥刘备下落,千里寻兄。他这一路上,犹如唐僧西天取经八十一难,只不过,关羽只需要过五关即可。他过五关,斩六将,途中,有这么一个小插曲,如果不是关羽乐于助人,

  • 明朝最后的战神张献忠实力有多强?连顺治都想和他平分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定国,明朝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李定国的故事。明朝末年,天灾屡屡发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关外的女真族也蠢蠢欲动,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远在西北地区,发生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分别是“王二起义”、“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

  • 从诗作《次北固山下》中,探索王湾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湾,唐朝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湾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王湾:海日生残夜,一句万古传在大唐星光灿烂的诗人中,有很多人是凭着一首诗,甚至一句诗而闻名天下的,如“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张继,“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刘希夷等等,据说后者还为此丢了性命。同那些大诗人相比,这王湾实在是个不起眼的人物

  • 屡屡战败还当过俘虏,夏侯惇始终被魏国重用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夏侯惇,三国

    每当一提起夏侯惇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与吕布军交战时,曾一度被擒为人质,又被流矢射瞎左眼。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三国是一个豪杰闪耀的年代,成千上

  • 康熙抓住鳌拜之后 康熙为何没有杀鳌拜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康熙,鳌拜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康熙和鳌拜,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要说康熙初期最憎恨的人是谁,则当属鳌拜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还是因为权力二字。康熙十分不满意鳌拜专权摄政的行为。要知道, 自己的父亲顺治皇帝,在多尔衮死后都把他挖出来鞭尸的,那可是我自家人,是皇叔啊。你鳌拜就是一个我爱新觉

  • 带着18万骑兵给匈奴下战书,汉武帝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武帝,汉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汉武帝。说到汉王朝的强盛,我们也许首先会想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也许是人类史上最为霸气的宣言之一。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西汉王朝之所以能够如此霸道,首先得感谢汉武帝刘彻。若不是他在位期间数十年如一日对匈奴穷追猛打,汉元帝时期的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