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该怎么评价冯道这个人?善恶并存,就是两个极端

该怎么评价冯道这个人?善恶并存,就是两个极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472 更新时间:2024/3/15 20:53:11

萧何更复杂,更难道“好人”的,是自号“长乐老”的冯道

生长于五代十国的冯道,之所以在历史留下了一笔,不是因为创造了什么了不起的政绩,而是因为创造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官场记录——事“五朝十帝”而不倒。他在中世纪中国最乱的五十年,经历了五个朝代,侍候了十个皇帝,历任宰相太师太傅,位列三公,位极人臣,30年宦海如鱼得水,可谓“中国古代官场第一不倒翁”。

冯道为什么会做到这一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知足常乐、识时务”,他在《长乐老自述》写道:“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就是这个中心思想。

但是,冯道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们还是通过他和他的领导对话来搞清。

冯道侍奉的十个皇帝,他们分别是:后唐始主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后主李从珂、后晋始主石敬唐、后晋后主石重贵、契丹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始主刘知远、后汉后主刘承佑、后周始主郭威、后周世宗柴荣

这十个皇帝各有千秋。其中有不少“儿皇帝”,颇具有无耻特性。尤其后晋之主石敬唐,是中国历史著名″儿皇帝",臭名昭著。他认比他小十岁的契丹大辽国君耶律德光为爹,并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为的就是稳居"儿皇"之位。冯道在这样的人渣手下工作,是怎么体现自己价值的?

一次他被石敬瑭派去契丹出差,耶律德光想挖“儿子”石敬瑭的墙角,对石敬瑭一番挖苦,说老冯你岁数不小了,别伺候我儿了,留我这干得了。没想到冯道哪边都不得罪,说:北边是爹,南边是儿,都是给咱自个儿家打工,有啥区别呀,给谁干不一样,伺候儿子就等于伺候爹。耶律德光听了,非常受用,于是赐金赏银让他回国。

后来,冯道到底还是侍奉起了契丹这个胡人皇帝。因为石敬瑭死后,儿子石重睿贵继位,这个孙皇帝有些骨气,不太听“爷爷”的话,所以耶律德光看他不顺眼,轻松灭了后晋。国家灭亡后,冯道麻溜到征服者跟前报到,耶律德光问他:“何以来朝?”你来我这干什么吗?冯道回答说:“无城无兵,安敢不来。”我一无所有,怎么敢不来?耶律德光取笑他:“尔是何等老子?”你算是哪类老头?冯道回答说:“无才无德痴顽老子。”我就是一个无才无德的傻老头子。这种坦白让耶律德光觉得很有趣,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自嘲的,于是下旨封他为太傅,位列三师,继续使用。

不言而喻,凡政坛不倒翁,一是需要厚脸皮,二在厚脸皮基础上,还要颇有些“投主所好”的本事与手段的。冯道一生换了十个领导,他们之所以沿用冯道,大多是因为他们悉数喜欢顺手的“老奴”“大勤务兵”,而冯道给自己的就是这样定位,恰到好用。

虽在主人面前无耻,但这个好好先生的私德却颇有口碑。

有一次,一个将士为了讨好他,在兵荒马乱中抢来一美女送给冯道,冯道却见色不乱,将美女安置到别的房间里,慢慢访求她的主人,将她送还。还有一次。冯道的父亲去世了,他回乡守孝。身为正国级,却一点不摆谱。守孝期间,他仅住一间茅草屋,自己种地,自己砍柴。

晚年冯道曾于心无愧地宣称:“在孝于家,在忠于国,日无小道之言,门无小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

说我一辈子,在家是个孝子,在国是个忠臣,从不说人闲话,也不占小便宜。我一生的愿望,就是上不愧天,下不愧天,无愧每个人。

人言,兵荒马乱的年代,冯道无力对抗野蛮,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境内,做到最好。我亦承认:每个人都有权懦弱。但若你拿懦弱当智慧炫耀,就是得便宜卖乖了。

作为一个创造“事五朝十帝”纪录的官场不倒翁,冯道真的是一位无愧天地的好人吗?作为一个宰相级人物,你的责任不是救一人施一点小恩惠,而是让整个全国黎民安居乐业。史料显示,冯道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他“依违两可”“无所操决”,从不提早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是察言观色,永跟最有实力的当权者,“骑墙”是“长乐老”长乐的法宝,这样的人,如要行善,为何不做一个普通百姓,何苦委曲求全,在助纣为虐中求生呢?

说到底,还是贪恋权位、苟全富贵罢了。有何值得特别敬重!

“好好先生”的人生哲学,归结起来就四个字:明哲保身。

明什么哲?中庸哲学。保什么身?官宦之身。

可见,好好先生的重心在做官、恋位。“好好先生”的问题,不在他做过的好事,而在他做过的坏事。他们做的一些坏事表面看是自保,但其实却暴露了他们特有的人性之恶:为了保住官位,可以助纣为虐。

我如此评价萧何冯道这类人物,并不是对贤人人性提出了过高要求。即便只以常人可以做到的道德底线来衡量他们,也是不及格的。

通常,对于强大的恶势力,现世人们有三种选择:一是站出来抗争,二是沉默,三是助纣为虐。这也是人性的三种境界,毫无疑问,第三种选择就不能用自保来解释,而是公然作恶了。

我们说,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自保是每个人的本能,但为了自保去害人就突破做人的底线。“好好先生”往往就是这样一群貌似忠厚、其实没有底线的精致利己者。

公元前195年,大汉政坛不倒翁萧何以“好好精神”耗死了主公刘邦。刘邦死后,吕后当家,萧何依然被倚重。两年后,65岁的他寿终正寝,他指定的丞相接班人曹参被吕后沿用,他的长子萧禄继承爵位,萧何荫及子孙十八代,遂成中国“好好先生”祖师级人物。

平心而论,萧何一生崇尚黄老,推崇无为而治,在治世理财上不失为一个好管家。但他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和“知足常乐、识时务”的冯道精神一样,对于后世官场作风的影响,极为副作用。古人称阉割男人为“去势”,而“好好先生”群大多囊括心理阉割、丧失血性的“去势”官僚。

自萧冯之后千余年,中国官场“好好先生”群体越发壮大,使中国政坛成为不死不活的“去势大内”。他们无为而无见,既作好人状,又从不跟恶势力硬碰硬,甚至为了权位为虎作伥,于是,当世最大伪君子往往从中产生。因为他们善于伪装,死后还会博得好名声,而他们的“好人之害”“平庸之恶”却常常被忽略未遭清算,从而加剧了中国政坛的“去势化”。

毋庸置疑,这也是封建中国政坛两千年难有长进的一大病灶。

标签: 冯道

更多文章

  • 此人实现岳飞梦想,发明叶公神铳的叶梦熊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叶梦熊

    岳飞的《满江红》传唱千古,其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更让人慷慨拔剑长叹息!明朝就有一位人物,把这句话变成了现实。《平朔方勒石贺兰山》:“尽道将军意气豪,朔方战罢解征袍。功成自古皆天幸,却笑人间说六韬。”在贺兰山上立了块石碑:老夫我功成身退,但求痛快,杀伐已尽,千里不留名。这人是谁?他叫叶梦熊,少年

  • 明朝杨一清为何人,帮过王阳明,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杨一清

    杨一清年少聪慧,是成化年间进士,一生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出将入相,为官五十余载,后人称其文德武功堪与姚崇媲美。杨一清担任过内阁首辅、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等作品,著有《杨文襄公集》《关中奏议》《石淙诗稿》,政治、文学才能皆不错,世人称其才气一时无两。杨一清作品杨一清的著述可分为两类:一类散

  • 明朝冯国用是谁?冯国用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冯国用,明朝

    冯国用这个名字,许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他是明太祖朱元璋带领起义军征战之时的大将和谋士,曾多次为朱元璋立下大功。明朝开国大将宋国公冯胜,是冯国用的亲弟弟。世人对冯胜比较了解,对冯国用知之甚少,倒不是因为冯胜比他哥哥能力更强,而是因为冯国用英年早逝,并没有见证大明王朝的建立。实际上冯国用才华高超,文武双全

  • 三国时期为什么说诸葛亮做不到像司马懿一样的谋反呢?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诸葛亮

    坦率的说,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不谋反,这是一个老话题!《三国志》中记载刘备临终之前,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正因为“白帝城托孤”这一段话,于是很多人认为,这是刘备允许诸葛亮“自立为帝”!然而,诸葛亮个人品德高尚,所以一直忠于汉室,尽心辅佐扶不

  • 盘点中国历史上最重口的皇帝,最后让人目瞪口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皇帝,重口

    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四百位皇帝,这四百位皇帝当中出现了无数的奇葩,有喜欢做木匠的,有喜欢演戏的,有喜欢吟诗作画的,有喜欢当侦探的!这些还都是爱好,最多非常痴迷罢了。历史上有几位皇帝,口味格外奇葩,咱们今天就说说那些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口味的皇帝。说到重口味,我们都知道古时的帝王,最讲究的就是吃,山珍海味

  • 曹操死后,曹家那么多人为什么没人能阻止司马懿夺权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曹操,司马懿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

  • 公孙弘是什么人?坑死主父偃,逼走董仲舒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公孙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自汉武帝刘彻独具慧眼,听取董仲舒等人的意见,推行“更化”政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生的遭遇宛然新旧两重天,“换了人间”,其身价地位就像当今股票市场的“牛气”似的,一个劲的往上猛蹿。其中最最具有说服力的例子,莫过于齐地菑川人公孙弘在“耳顺”(六十岁)之年,

  • 中国古代王侯是如何笼络人心的?曹操一次失礼而导致天下三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侯,古代

    对天、地、人的研究,创始于上古王者伏羲氏,成就于周文王和孔子,古代三圣的智慧集中见于《易经》,经过伏羲氏画卦,周文王演易,孔子述易,阐明了天地和人生的大道理,他们的智慧结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伏羲氏是比黄帝还早很多的上古时期的王者,周文王是周期的奠基者,孔子是“万世师表”,所以《易经》成

  • 大臣娶了皇太后,皇帝成他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辽国

    历史上母壮子幼的事情有很多,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有女人帮助小皇帝处理政事,但是后宫的太后必须有自己的得力干将,只有这样垂帘听政才能听的安心。慈禧太后虽然异常强悍,但是她也有自己的得力干将,比如慈禧在横扫八大顾命大臣的过程中,并不是她自己一人完成的,他是联合自己亲贵一起干的。今天我们在来讲讲辽国的事情。

  •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指挥才能如何?有着怎样的军事思想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切斯特·威廉·尼米兹,巴顿,布莱德雷,麦克阿瑟

    海军战略思想积极防御,主动出击尼米兹上任后,面对强大的日本海军,运筹帷幄,审时度势。他果断实施“积极防御,主动出击”战略方针,以便同日本在太平洋上争夺战略要点。在积极防御的同时,尼米兹主张主动出击,只有发动突袭消耗日军实力,才可能逐步取得局部的战术性胜利,积小胜为大胜,扭转被动形式,同时也利于消除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