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田氏篡夺齐国王位后不改国号呢?无外乎这几个原因

为什么田氏篡夺齐国王位后不改国号呢?无外乎这几个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612 更新时间:2024/2/13 7:15:17

齐国是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姓吕氏齐国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为今山东,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

公元前1046年,姜太公帮助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齐国建立,位于今山东省。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封为诸侯,姜姓吕氏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中晚期称王(曾一度称东帝)。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国统一六国,齐国灭亡。

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

。指中国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预言"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公元前545年,陈国公族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齐国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灭栾、高二氏。田桓子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

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桓子之子田乞(田无宇的儿子,即田僖子)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户口与实力。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齐国国政。

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成子)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那么问题来了,田氏伐齐之后为何不改变国号呢?比如叫“田”、“陈”等等随便什么国号都行呀,为什么还要延用上个被取代政权的国号,匪夷所思。

反观历史,刘邦取代秦国后以“汉”为国号,王莽篡西汉后以“新”为国号,曹丕篡东汉后以“魏”为国号,司马炎篡魏后以“晋”为国号,宇文泰篡西魏后以“周”为国号,杨坚篡周后以“隋”为国号,李渊篡隋后以“唐”为国号等等等等。原来不说,单说赵魏韩三家代晋后分别以其姓氏为国,这与其同一时期的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齐国发生了“田氏代齐”的事件,本来是臣属的田氏取代了齐国公族,成为了齐国的新君。而在作为中原中坚的晋国,则发生了“三家分晋”的事件,由此诞生了三个新生的国家:韩、赵、魏,即所谓的“三晋”。“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在性质上其实并无不同,都是曾经的臣属颠覆了从前的主君,只不过田氏在齐国是一家独大,晋国变成了三家独大,瓜分了晋国。

发生了同样的事情,那么为何后来历史上没有了晋国,而齐国还存在呢。难道是田氏不敢改变齐的国号吗?那他们是在忌惮什么呢?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1、那个时候的人窃取政权后对更改国号还不热衷;

2、这是为了安抚百姓,毕竟齐国这个国号用的久了,百姓的认同度比较高;

3、改国号需要经过周天子的同意,比较麻烦;

4、不是正统,怕别国借改国号篡位的罪名举兵讨伐。

试想一下,如果魏赵韩一家独大,独吞晋国江山,估计晋的国号也会保留下来。田氏在齐国灭了姜氏全族,取而代之并获得周王室的承认,改国号有百害而无一利,麻烦太多,还要忌惮其他国家和国内不安定势力,相比较而言百姓的认可度也没那么高,那又何必要改国号呢,您说呢。

标签: 春秋战国,齐国

更多文章

  • 刘备手下的谋士,哪一个更厉害呢?诸葛亮,庞统还是法正?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国,刘备

    刘备从白手起家,早年苦于奔波,没有基业,更是没有个像样的参谋,直到逃到新野才算是发迹的起点,算起来真正帮助他的有三个军师,大家都是十分熟悉的了,分别是诸葛亮、庞统与法正。三人虽然都追随了刘备但结局大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先来说说诸葛亮,大家都太熟悉了,和刘备的故事就不说了。单说诸葛亮的人,诸葛亮可以

  • 为什么在三国将领中,赵云一直得不到重用呢?原来是这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刘备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是个很特别的朝代,虽然当时十八路诸侯都想占据天下,但是后来却分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而当时也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将中国兵法和谋略发挥到了极致。而人们更津津乐道的是三国时期的武将,吕布,赵云,关羽等,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而其中关羽是因为桃园结义而被称为仁义的化身,吕布是因为武力在三国

  • 此人为宋朝名将,曾多次打退辽国的进攻,被宋太宗下诏褒奖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宋太宗

    他曾经多次大败契丹人的进攻,就连宋太宗都对他颇为赞赏,两次下诏对他进行褒奖。宋太祖时期,袁继忠作为宋军的低级将领,跟随曹彬等名将多次出征,积攒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到了宋太宗时期,随着那些开国将领的衰老,终于到了袁继忠一展身手的时候了。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御驾亲征北汉,袁继忠率领自己麾下的部队,首先击败

  • 他文武双全,大臣也赞美颇多,因为母亲的身份,始终被皇帝所忌惮,下场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唐太宗

    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可是在选继承人这件事上始终很不顺利。先是选定了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来太子兵变失败被废除,继而准备立李泰为太子,可是对于李泰为太子始终遭到大臣的反对。长孙皇后温柔贤淑,大气端庄,深受唐太宗的喜爱。她一共为唐太宗生了三个儿子,可是这两个儿子都心怀不轨,而被废太子之位。仅剩下小

  • 与唐太宗一同谋划了玄武门之变的几位功臣下场如何?看完这个就明白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玄武门之变,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也就是秦王李世民为了得到太子之位而发动的兵变,李世民率领着天策府的人马在玄武门附近伏击了太子李建成的东宫集团。李建成因为准备不周所以就失败了,李世民也因此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太子之位。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一方面大力打击李建成的东宫集团,另一方面就提拔自己的天策府成员。当时李世民按功行赏,房玄

  • 此人身为宦官却能当上宰相,把控国家军政大权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安史之乱

    李辅国在唐玄宗年间入宫做了宦官。后因尽心侍奉太子李亨而成为太子的心腹。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所到之处,望风披靡,直逼京都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则奉命在后安抚百姓,安土重迁的百姓们希望李亨留下抗击叛军。李辅国也以国家大义劝说李亨留下抗敌,太子遂与玄宗兵分两路,北上灵武。李辅国又劝

  • 中国史上唯一一个功绩能堪比秦始皇的皇帝,远超查理曼大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查理曼大帝,杨坚

    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从乱世中统一的皇帝,无非两个,一个秦始皇嬴政,一个隋文帝杨坚。史上普遍是打江山的不会治江山,后来治江山的明君又不是打江山。但是杨坚就都占了。开皇之治把基础打得多么牢靠,直接带来后世唐朝的辉煌。统一全国公元581年3月4日,北周的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

  • 此国占地不过千里,却能与唐朝抗衡多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李世民

    大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策划实施了“玄武门之变”,在这场政变中李世民杀死了自己哥哥太子李建成并成功的胁迫唐高祖李渊让位。这样一来李世民就顺利的成了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很多人认为等到李世民即位的时候大唐已经统一了天下,其实不然就在唐王朝都城长安的后方还存在着一个小政权,直到李世民即位的第二

  • 朱棣为什么明明不是长子,最后却坐上了皇帝,就因为这一点!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棣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出生的时候,正逢实力强大的陈友谅大举进攻朱元璋所在的应天府,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看都没看上一眼,就到前线去打仗了。大概七年后,朱元璋准备正式登基称帝了,这才想起来给这个在战乱中出生的四儿子以及其他儿子们起名字,祷告太庙后,已经7岁的朱棣总算有个名字了。跟所有非嫡长的

  • 盘点三国六位绝色美人,一个被做成肉羹,一个沦为玩物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

    《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历史为背景而创作,而整部书的氛围,都如同那段历史一般恢弘大气,主要描写群雄争霸,谋士斗智,武将拼杀,很少提及儿女情长。可是如果细细品读作品,在作品中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可悲可叹的女性,境遇非常可怜——有人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有人却数度被自己的丈夫抛弃,有人死不瞑目,甚至有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