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商鞅变法成功了张居正改革最终却失败了?

为什么商鞅变法成功了张居正改革最终却失败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84 更新时间:2024/3/12 3:15:24

张居正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是中国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变革运动,两者有很多相似处:

改革背景都是国家面临严重困境,改革手段都是加强中央集权、调整土地赋税制度,改革目的都是富国强兵,挽救国家命运。

甚至改革的核心人物张居正和商鞅也很类似,两人都是旷世大才,聪明绝顶、雷厉风行而不合于俗,并且两人最终下场都是悲剧,商鞅被车裂而死,张居正死后被挫骨扬灰。

然而,二者结果却是截然不同,商鞅死后,商鞅变法的成果不仅没有被废除、反而得到巩固深化,秦国自秦孝公秦始皇长达一百五十年里始终遵循商鞅定下的法制,秦国由弱变强并最终统一六国。而张居正病逝后其改革措施尽数被废,十年改革成果尽毁,大明王朝最终难以自振、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为什么商鞅变法成功了,张居正改革最终却失败了?或许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两者所处历史时代不同。

网络配图

商鞅变法在封建社会刚刚兴起时期,地主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推动者和受益者,而张居正改革处在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结构趋于稳固、地主阶层是既得利益阶层,由于中国迟迟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地主阶层看不到新兴生产方式的好处,对变革自然缺乏动力。

以最关键的土地分配为例,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度等可以使地主阶层更方便使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增加自身利益,而张居正改革丈量田亩、官绅一体纳粮使官僚贵族失去部分原来享受的特权,自然遭到他们的阻挠。

从社会风气和人的思维来说,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层出不穷,变法者生守旧者亡成为时人共识,而张居正时代社会阶层固化,绝大多数精英缺乏变革的动力和需求,同时遵循传统、恪守祖制已成为不容许挑战的政治原则,强悍如张居正者也只能小心翼翼、在尽量和稀泥的情况下开展改革。

第二个原因是两者所处环境不同。

电视剧大秦帝国秦国君臣在国耻石前盟誓变法强国

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穷困疲弱,一直为中原霸主魏国欺负,连河西之地都被魏国占据,在弱肉强食、战火连年的战国时代,秦国再不变法图强只会走向灭亡,秦国朝野对于变法图强的愿望强烈。

而张居正时期,大明王朝尽管国力衰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却仍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北边与蒙古实现开边互市、持续两百年的战争结束,东南沿海则肃清了几十年的倭寇之患,国家一时陷入了表面上的盛世幻象,朝野上下对改革认识不足、缺乏进行深彻变革的决心。

网络配图

第三个也是可能最为关键的差别是改革造就的利益群体不同。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改革说到底就是动一部分人的奶酪而肥了另一部分人。商鞅变法最为核心的措施军功受爵、废井田开阡陌,这两条从根本上瓦解了旧贵族的经济利益和权力基础,平民甚至奴隶获得人身自由、土地以及向上流社会晋升的机会,只要认真务农、完粮纳税或者参军入伍、杀敌立功都可以获得爵位,而贵族子弟如果没有功劳则不能获得爵位。二十年变法下来,无数的秦国老百姓不仅得以丰衣足食,在政治上也有了向上流动的机会,秦国名将如白起王翦皆出自士卒行伍,这在当时的六国是难以想象的。

在战国时代,一个国家内部有如此庞大的新兴利益阶层,是不会因为一个改革主导者的倒下就消失的,秦惠文王敢车裂商鞅却不敢废除商鞅之法大抵因为这个缘故。

再看张居正改革,其核心措施在于丈量全国田亩、官绅一体纳税、一条鞭法,也就是以前不用纳税的皇亲国戚、官僚阶层、有功名的读书人现在也要和平民一样完粮纳税了。

这条措施的后果是原来入不敷出、难以维持的朝廷财政立刻好转、太仓钱粮够用十年,但是广大深受压迫的农民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该缴纳多少还是多少,而原有既得利益阶层却是对此恨得咬牙切齿,原本部分对张居正持支持态度的人也转而投向反对者阵营。

网络配图

换句话说,张居正改革唯一的受益者是朝廷或者说是国家这个虚幻的主体,除此之外从上到下的其他人都是受害者,皇帝被压迫的没有皇权威严,勋贵官僚直接被釜底抽薪,老百姓要遭受变革的折腾,所以张居正一死,这种反扑的浪潮如此之大,仅靠几个心怀理想的改革派官僚自然难以抗衡。

张居正死后遭到抄家、清算

因此,从改革博弈角度看,商鞅变法造就了以新兴农民和军功士卒为代表的新兴利益阶层,并且这个阶层在经济资源和权力方面的实力已足以碾压守旧阶层。而张居正改革除了为数极少的改革派官僚,并没有促生新的改革受益阶层,维护改革成果的力量太过薄弱,经不起守旧势力反扑。

历史不能假设,秦国靠商鞅变法强大起来、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大明王朝对给自己做手术的张居正进行了挫骨扬灰的羞辱、也断送了自己的命运。然而,不论如何,商鞅和张居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政治家,永远值得后人尊敬和怀念!

标签: 张居正

更多文章

  • 慈禧当场扒去珍妃的衣服进行杖刑 所为何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慈禧

    慈禧愤怒了,她没有想到自己平日里喜欢的珍妃这么不给自己面子,所以一气之下,决定从严办理,当场扒去珍妃的衣服进行杖刑,珍妃被打得遍体鳞伤。宫里曾裁减后宫的用度,每人的俸禄越发少了。而珍妃显然是花惯了钱的,裁减后,她的花销根本不够用,亏空越来越大,刚开始的时候,光绪会拿自己的俸禄周济一下珍妃,但因为光绪

  • 为什么说宋朝的武将赵匡胤当之无愧排列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匡胤

    有人说,宋朝的武将,赵匡胤排第一,这个观点对不对呢?我认为当之无愧。为什么?看看赵匡胤的成长经历,以及他经历的烽火战争,以普通军官出身的他,一条盘龙棍打下四百座军州,其机智、勇敢、善战的战绩,丝毫也不逊色于狄青、岳飞、韩世忠等人,确实可以称为当时最强悍的武将。网络配图 赵匡胤出身于军人家庭,父亲叫赵

  • 如果楚霸王项羽没有自杀历史会不会改变?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项羽

    刘邦项羽争天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项羽最终战败,自刎乌江,更是传奇中的传奇。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叹息,认为项羽心理脆弱,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所以最终没有回江东图谋东山再起,而是选择了自尽。更有甚者认为项羽这是懦夫的表现。项羽回江东还能东山再起吗?乌江自刎,是懦夫的表现吗?自刎乌江之前,项羽在垓

  • 爱江山也爱美人:唐太宗李世民喜欢哪三类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太宗

    既然武则天是个英雄,怎么就让这十二年光阴稀里糊涂地荒废过去了?我想,要分析武则天为什么没有得到唐太宗的欢心,先得分析一下唐太宗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唐太宗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呢?有一个女人是唐太宗终身爱慕的,她就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唐太宗一生最敬重的女人。她从小知书达理,十三岁时嫁给了秦王李世民。李世

  • 刘备与孙尚香结婚多年为何一直没有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备,孙尚香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肯定都知道一句话“既生瑜,何生亮”,说的就是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总是能够算计过他。要说小编心中最喜欢的桥段就是周瑜那“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计谋,貌美年轻的孙尚香被当成了政治婚姻的牺牲品嫁给时年已经48岁的刘备,可以说是白菜被猪拱了也不为过,可这也是许多人最关心的问题,这白菜到底有

  • 唐高宗为什么被称“昏懦”:后世史学家的污蔑?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高宗

    唐高宗为何被称“昏懦”: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也是武则天的丈夫。武则天从他的手中夺走了政权,建立了短暂的大周王朝,让李姓男人们着实丢了一把脸。因此,历史上对唐高宗的评价是“昏懦”。最晚从欧阳修撰《新唐书》以来,就把他当作“昏懦之主”。那么,高宗果真是一个“昏懦”之君吗?不尽然。有人认为李治

  • 乾隆与和珅的关系:和珅竟是贵妃转世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和珅

    乾隆则处处袒护和珅,让他作威作福长达二十余年。直到乾隆死后,嘉庆皇帝才去抄和珅的家,以白绫赐死。对乾隆这位一代英主为什么会特别宠幸贪佞的和珅,历来有很多说法,一说乾隆和和珅间有暧昧的同性恋关系,和珅不仅聪明伶俐,而且长得非常俊美,传说君臣两人常在御书房里同榻而眠;最少御史钱沣就曾经公开指责和珅办公的

  • 醇亲王不想让儿子当皇帝 只是因为他害怕慈禧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醇亲王

    醇亲王奕譞是咸丰皇帝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慈禧太后的妹夫,正因为如此,他的儿子光绪皇帝才能入了慈禧太后的法眼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帝,可是醇亲王并不感到这是天大的好事,而是立刻瘫倒在地,伏地大哭,哭晕过去被抬回家。然后醇亲王要求退休,不再担任一切职务,给慈禧太后上折子,自己贬低自己说:“为天地容一虚靡爵位

  • 董卓为何不把貂婵赏赐给吕布?其中有何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董卓

    看三国看得累了,索性合上书,冒出个想法,假如董卓当年把貂蝉赏赐给吕布会有什么下场,还会身首异处,吕布还会和自己对着干吗?本来董卓是曾经想把貂蝉赏赐给吕布的,当时吕布和貂蝉搂搂抱抱,让董卓很恼火;再加上自己的女婿谋士李儒也建议董卓应该把美女赏赐给吕布,理由是当年楚庄王曾经赦免了曾经调戏自己爱妾的大将,

  • 岳飞死后的尸体“越城而走”千古之谜竟无法解答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岳飞

    在岳飞无辜被害后,对岳飞一贯敬慕的狱卒隗顺正冒着生命危险将遗体连夜背出郊外,偷埋在九曲丛祠旁。《朝野遗纪》记载为“狱卒隗顺负其尸出,逾城,至九曲丛祠中。故至今九曲王显庙尚灵。顺葬之北山之誑”。为了日后辩识,隗顺又把岳飞身上佩带过的玉环系在其遗体腰下,还在坟前栽了两棵桔树。隗顺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