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重刑的原因是什么?商鞅真的是一个残忍的法治者吗?

商鞅重刑的原因是什么?商鞅真的是一个残忍的法治者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442 更新时间:2023/12/21 3:19:15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商鞅重刑的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历史上,商鞅对百姓并不残忍,甚至可以说他是爱民的。之所以我们会留下商鞅对百姓残忍的印象,这和《史记》有关。

首先,商鞅重刑并不是为了压迫百姓,而是“以刑去刑”

历史上,大多数文人将商鞅评价为“刻薄寡恩”之人,这主要和商鞅推行严苛的法律有关。在封建社会,礼治和法治同时并存。在儒家看来,礼治要重于法治,因此他们主张对百姓施行轻法。商鞅则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对百姓施行重法。

但商鞅重刑并非是不仁爱的表现,它只是为了严惩犯罪。记载商鞅变法思想的《商君书》中说:“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也就是说用较重的刑罚可以减少犯罪,国家就能治理的好,而用较轻的刑罚则会纵容犯罪,国家就会陷入混乱。

商鞅不仅主张施行重刑,而且主张“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即“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这也说明,商鞅重刑不止是针对普通老百姓的,而是全体秦国国民。

太子赢驷,即后来的秦惠王

商鞅不仅是这样想的,而且是这样做的。公元前346年,太子赢驷触犯了禁令,商鞅上奏秦孝公,要求对太子严惩。按照当时的法律,太子应该被处以黥刑。但由于赢驷是未来的国君,因此就由他的老师代他受刑。虽然太子没有受罚,但“打狗也要看主人”,自己的老师受刑也是一种对自己的侮辱。

因此,我们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商鞅施行重刑初衷是为了减少犯罪,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平民百姓的权益。而且商鞅施行重刑是针对全体国民的,即使是太子也因触犯法律受到了严惩。

商鞅变法

司马迁没有客观评价商鞅

开头已经提到,之所以我们会留下商鞅对百姓残忍的印象与《史记》有关。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商鞅的: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为商鞅定下了“天资刻薄”的总基调,这被后世文人所采纳。司马迁还将商鞅秉公执法的一些行为看成是“少恩”的表现,比如惩治太子。司马迁因此得出,商鞅被“车裂”而死是罪有应得。

评价历史人物当然不能仅看一本书,再看看《战国策》是怎么评价商鞅的: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

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战国策》客观的记述了商鞅变法所取得的功绩,即“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道不拾遗”显然是一种好现象,是有利于老百姓的。而且《战国策》还记载了秦孝公想把君主的位子传给商鞅一事,这一方面说明秦孝公非常认可商鞅的才能,另一方面说明商鞅秉公执法惹了不少人,秦孝公很担心他的安全。如果商鞅接了秦孝公的班,自然没人敢动他。但商鞅感念于秦孝公的知遇之恩并没有接受,这说明商鞅绝非司马迁口中的“刻薄寡恩”之人。

秦孝公死后,等商鞅辅佐秦惠王稳固住王位后就选择了辞官归隐。商鞅辞官归隐,显然是意识到自己变法得罪了太多人,如果不急流勇退,日后恐怕难以善终。但由于商鞅在百姓中的声望太高,秦惠王担心自己的统治会受到威胁,最后还是将其除掉。

为何司马迁会对商鞅做出不客观的平均,这可能和他对法家的态度以及自身经历有关。司马迁曾经对法家有这样一番评价: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在他看来,法家不分高低贵贱的做法,会断绝“亲亲尊尊之恩”。虽然能起到一时的效果,但并不能走远,也就是“严而少恩”。从这能够看出,司马迁是站在儒家这一边的,他非常鄙视法家轻视礼治的做法。

李陵

西汉虽然表面上独尊儒术,但在司法上却是“法家重刑”那一套。司马迁由于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遭受了宫刑,这使他更加痛恨法家。对于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他自然也不会产生好感。

结语

综上所述,商鞅虽然推行重刑,但根本目的是为了“以刑去刑”,即通过严苛的刑法减少犯罪。商鞅在执法过程中对国民一视同仁,即使是太子也受到了他的严惩。之所以我们会留下商鞅对百姓残忍的印象,这与《史记》有关。由于司马迁崇尚儒家,所以对法家的做法非常鄙夷,再加上他的特殊经历,自然会对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做出一些不客观的评价。

标签: 汉朝商鞅

更多文章

  • 诸葛亮每顿只吃三四升米 司马懿是怎么知道诸葛亮要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司马懿,诸葛亮

    很多人都不了解司马懿怎么知道诸葛亮要死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一副千古绝对,道尽诸葛亮的传奇一生。在三国历史中,像诸葛亮这样忠贞不二,神乎其神

  • 揭秘薛仁贵死亡之谜 薛仁贵真的是被儿子所杀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薛仁贵

    还不知道:薛仁贵死因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正所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历史上有许多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却难以善终。我们就在这里跟大家聊一聊他们的故事。今天我们的话题,从大汉转移到大唐,看下名将薛仁贵的死亡之谜。我们都知道,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大

  • 清朝一个能与和珅媲美的贪官!铁帽子王奕劻的生平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奕劻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铁帽子王奕劻的生平介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一提到历史上的巨贪,人们总认为非和珅莫属,常用“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倒了和珅,富了嘉庆”等谚语,来形容和珅拥有的巨额财富,足可见和珅的贪婪到了何种程度。《清稗类钞》记载了和珅“籍没家产,至八百兆有奇”,即8 亿两白银以上。

  • 汉元帝把绝世美女王昭君送去和亲,背后有何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王昭君,汉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王昭君,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人。他的父亲王穰因为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建昭元年(公元前34年),汉元帝在全国举行“选美大会”,结果正值二八年华的王昭君被选入宫。然而,入宫后,王昭君并没有

  • 西楚霸王项羽一人追杀几千人,他真能以一敌百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项羽,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说说“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起义后,会稽郡守殷通本来想拉着项羽的叔叔项梁和名士桓楚一起反秦。项梁谎称项羽知道桓楚的下落。于是,殷通将项羽召来,没想到项羽叔侄二人早已私下商量好要除掉殷通,然后取代殷通。等项羽一见到殷通,立刻挥剑斩下他的人头。郡守被杀,府中士

  • 北宋第五位皇帝,揭秘宋英宗赵曙悲催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英宗赵曙,北宋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宋英宗赵曙。宋英宗赵曙,是宋朝的第五任皇帝,在位近四年,36岁就去世了。为何宋英宗如此短寿呢?应该说跟他继位前后的政治风云有关。宋英宗原名赵宗实,他不是宋朝第四任皇帝宋仁宗的亲子,而是养子。宋仁宗直到27岁才有了皇长子赵昉,可很快赵昉就夭折了,这之后尽管宋仁

  • 汉文帝有几个儿子?最后结局分别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文帝,汉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汉文帝。汉文帝刘恒的8个儿子中,汉景帝刘启排行第五,但他前面四个哥哥全部早夭,他们的生母是同一个人,也就是刘恒的原配代王王后,她在刘恒当上皇帝之前就去世了,可以说,刘恒继位后不仅,就面临着皇后、太子全部空缺的情况。皇后没有也就算了,储君怎么能长时间空缺呢?所

  • “四铁御史”冯恩,在历史上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冯恩,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冯恩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冯恩,字子仁,号南江,明朝嘉靖年间的官员,他还有个绰号,叫“四铁御史”,之所以有这个绰号,是因为他的直言敢谏。嘉靖十一年(1532)年冬,天现彗星,当时人们都比较迷信这个,认为出现彗星就是天象示警,于是嘉靖皇帝就“诏求直

  • 李秉:明朝中期名臣,因太刚正被撤职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秉,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明朝大臣李秉少年丧父,孤苦自立。为了出人头地,他立志向学,在劳作之余刻苦攻读。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李秉终于考中进士,随后被任命为福建延平推官,掌管刑狱。李秉人如其名,一向秉公执法,在延平,有一个恶霸诬告良民,继

  • 他是明朝第一任专权太监,王振最后下场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振,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王振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城,自己效法成祖朱棣亲率50万大军(实际只有二十多万)北征瓦剌,随行的官员有各部尚书、驸马、世袭功臣等一百多人。而这一重大军事行动的始作俑者就是大太监王振,英宗称之为“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