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元末大宋红巾军领袖,韩林儿到底怎么死的?

元末大宋红巾军领袖,韩林儿到底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61 更新时间:2024/1/30 17:12:07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韩林儿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韩林儿确实死在朱元璋将其接往应天府的路上,是朱元璋邀请韩林儿前往应天府的,也是朱元璋派人去接的。那么韩林儿的死,朱元璋难逃干系,甚至可以说韩林儿就是朱元璋杀的,没有人会对此有异议,毕竟这件事从头到尾就只有朱元璋这么一个犯罪嫌疑人,除非韩林儿自己不想活了,对了还有一个嫌疑人,就是朱元璋派去接韩林儿的廖永忠,这个人在下面将会再次被提到。

那么韩林儿究竟是不是朱元璋暗中授意杀掉的,目前还尚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但谁都知道韩林儿之死的最大受益人就是朱元璋,如果从犯罪学角度出发去推测这个问题的话,那么朱元璋就是本案的第一嫌疑人。

不过笔者个人还是不太相信朱元璋就是杀害韩林儿的主凶,原因就是他没这个必要,为何这么说呢,我们且看一下当时的形势。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刘福通下令北方红巾军兵分三路北伐,这次北伐是北方义军最鼎盛的时候,其目的就是攻克元大都,消灭元朝。不过由于三路大军各自为战,最终相继失利,刘福通裹挟韩林儿退守安丰。直到1363年,张士诚突然围攻安丰,刘福通无奈只能向朱元璋求援。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韩林儿虽然是天下义军共主,但除了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江南义军根本就没人将他放在眼里。而刘福通之所以甘愿以韩林儿为共主,也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当年他与韩山童起事时对外宣称的就是“山童,宋徽宗八世孙,当主中国”,韩山童死后自然就是韩林儿“主中国”,在形势还不明朗之前,刘福通根本不可能自立。

所以,韩林儿从一开始就一直是一颗棋子,他的命运也是早已注定了的。张士诚围攻安丰的结果就是,刘福通被杀,但韩林儿被朱元璋救出来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元璋根本就没想过要杀韩林儿,为何呢?原来,当时是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的关键时刻,陈友谅的大军正在围攻洪都,在开战前,朱元璋就曾担心张士诚会与陈友谅两面夹击自己,从而使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危局之中,陈友谅也曾联系过张士诚这么做,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战争的最终结局又变得扑朔迷离了。

所以我们来看,当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时,他竟然不惜冒着与张士诚开战的危险去救韩林儿,如果因为一个韩林儿而引发张士诚的不满,甚至是发兵攻打的话,那还不如不救韩林儿。毕竟韩林儿在江南义军中的威望非常低,况且此时刘福通已死,韩林儿更无任何利用价值,因此朱元璋救援韩林儿完全出于道义使然。

韩林儿被救出后,朱元璋也消灭了陈友谅,并被韩林儿封为“吴王”,这应该算是韩林儿对朱元璋救命之恩的一种回馈吧,此后朱元璋成了天下义军名义上的二把手。如果说朱元璋救韩林儿是有所图的话,那这大概就是他唯一的目的了吧,不过有意义吗?

完全没有意义,因为早在朱元璋称“吴王”之前,张士诚就已经自称“吴王”了。而且早在朱陈大战之前,陈友谅就已经自行改元建国了,所以朱元璋通过韩林儿获得这个封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没有,也许还是出于道义,但道义在实力面前又显得非常苍白,陈友谅会因为自行僭越称帝而造成内部离心离德吗?没有。张士诚因为自称“吴王”而为天下人所唾弃吗?也没有。

既然朱元璋没想过利用韩林儿也没有杀掉韩林儿的理由,那么韩林儿的死也有可能真的只是意外,又或者是廖永忠的擅自做主。前面说过,除了朱元璋之外,廖永忠也是一大嫌疑人。

为何这么说呢?廖永忠是明朝开国功勋,战功卓著,但他最后是怎么死的呢?史书记载说他僭越使用龙凤图案而被朱元璋赐死,“僭越”这个罪名可大可小,如果廖永忠真的只是单纯的因为僭越使用了龙凤图案就被处死,那不免显得朱元璋太过残暴,但也许这只是一个表象,史书中还有一段关于廖永忠的记载,原话是这样的:

“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大意是说,韩林儿溺死之后,朱元璋曾责备过他,后来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说廖永忠总让读书人窥测我的心意,想讨要封爵,所以我很不满,只给他封侯爵,而没有公爵。

也就是说韩林儿死后,朱元璋曾斥责过廖永忠,而且廖永忠还懂得如何窥测朱元璋的心意。那也就是说,廖永忠极有可能被某些读书人所误导,以为朱元璋让他去接韩林儿就是要让他秘密处死韩林儿,所以这才造成了韩林儿的死亡。

但其实朱元璋并没有这个意思,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当时天下笃定,想要越过韩林儿称帝只需对韩林儿进行一番威逼利诱,令其自行退位就可。如此大费周章地处死韩林儿,绝不是朱元璋这么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能做出来的。

所以基于此,韩林儿如果能活着见到朱元璋,只要他能及时让位朱元璋,那么他一定会善终。

标签: 韩林儿明朝

更多文章

  • 揭秘:有“掌中轻舞”之称的赵飞燕为何无缘四大美女之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飞燕,汉朝

    在历史长河中,赵飞燕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我国古代出现过很多倾国倾城的美女,其中尤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四大美女最为有名。但是与杨玉环并称“环肥燕瘦”的赵飞燕却不在四大美女之列,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无外乎都与赵飞燕的人格品行有

  • 李广一生戎马血染战袍 为何始终没有得到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朝,李广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广难封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李广是西汉的杰出将领,他总是身先士卒,能和士兵同吃同住,深受士兵爱戴,并且作战勇敢,威震匈奴。李广的一生主要作战对象是匈奴,一生大小战役七十多起,立功无数,被他的敌人匈奴人称呼为“飞将军”,连敌人都知道李广的英勇。但是,他在汉武帝大

  • 明英宗御驾亲征全军覆没,回去后应该被处死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明英宗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明英宗该不该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元朝并没有被彻底消灭。元顺帝北逃至蒙古高原,元朝变成了北元。明朝从建国那天开始,就一直面临蒙古的威胁。朱棣登基之后,将都城迁到了北京,号称“天子守国门”。朱棣亲自率领军队出征蒙古。蒙古在朱棣的打击

  • 她是顺治的第二任皇后,康熙登基后成了太后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博尔济吉特氏,清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博尔济吉特氏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说起顺治帝,很多人都会想到顺治帝和董鄂妃的爱情故事,确实如此,董鄂妃是顺治帝一生唯一的挚爱,但是董鄂妃在生前却不是皇后,董鄂妃的皇后之位也是死后追封的。清朝皇室很流行满蒙联姻,顺治帝的先后两位皇后都是来

  • 永璘:令妃最小的儿子,一生碌碌无为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永璘,清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永璘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乾隆时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到了嘉庆的时期清朝由盛转衰,很多人说乾隆以天朝自居,故步自封,不接受新鲜事物,所以才会让清朝走下了神坛。乾隆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到了后期也是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乾隆对待自己最小的儿子永

  • 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的霍光,最后为何会被灭门?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霍光,西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霍光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霍光是谁?郭子仪又是谁?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他们两个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将领,甚至,可以说是功高震主。然而,尽管际遇相似,但是,两人的最终结局却完全不同。霍光被灭门,而郭子仪却安享了晚年。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历史上的二人,都是

  • 朱标为救老师跳河,侍卫下水救人为什么还被斩了?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标,明朝

    对朱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太祖朱元璋尽管一生拥有20多个儿子,但是对长子朱标却到了独宠的地步,从小便重点培养,在大明王朝成立之后毫无悬念地成了太子,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而朱标也没有令朱元璋失望,朱元璋当年还在外面打仗期间,身为世子的朱标多次监国时,能

  • 把年幼的女儿送入皇宫,上官安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上官安,西汉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上官安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古代的权臣们为了权利牺牲互相争斗,不顾骨肉亲情的事情屡屡发生,而能做出这种事情的人人品往往很卑劣,比如说汉昭帝的老丈人,也就是上官皇后的父亲上官安就是个人品很卑劣的人。上官安这个人功于心计,跟他的父亲上官桀一样,对钻营投机的事

  • 钩戈夫人怀胎14月才生下孩子,她的一生都是谜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钩戈夫人,汉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钩戈夫人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据记载,有一次汉武帝在狩猎,经过一个村庄时,发现天有异象,经过方士查探一番,说这个地方有一位奇女子,汉武帝就派人去寻找,果真找到了这位女子赵氏,只见她美若天仙,超凡脱俗,但是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就是赵氏的手始终都是紧握不能展开

  • 罪己诏是什么?历史上第一个颁布罪己诏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古代,汉朝

    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向天下人表述自我反省、自我谴责,以求得百姓和上天谅解的诏书。罪己诏的起源比较早,后来逐渐变成一个固定“仪式”,当国家出现比较严重的天灾、政权受到严重威胁、帝王犯了重大失误等,一般都会发布罪己诏。第一个颁布罪己诏的帝王罪己诏的雏形出现很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的大禹和商朝的商汤,《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