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在教育思想、理学思想等方面,张轼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在教育思想、理学思想等方面,张轼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774 更新时间:2024/2/4 7:58:14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祐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主要成就

教育思想

办学思想

岳麓书院重建时,张栻撰写了《岳麓书院记》,奠定了岳麓的办学方针和指导思想,张栻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其办学指导思想。他指出,所以要重建书院,“让学子们在此轻松交谈,为考试利禄计划吗?难道让他们学习是语言文字的工夫而已吗?要想成人才,以传道而拯救百姓的。”这既是张栻为岳麓书院制定的办学方针,又是他最根本的教育思想。自隋唐立科举取士制度以后,学校便成了科举的附庸,办学也就是为了科举取士。两宋官学的弊端正表现为士子们“争驰功利之末”,以“异端空虚之说”为是,而以“事天保民之心”为非。张栻的上述主张便是针对这种弊端而提出来的。其一,他明确提出办学不是为了科举,不能“为决科利禄计”;其二,提出“亦岂使子习为言语之辞之工”,意即反对学校以缀辑文辞为教,而应注重学生的操行培养;其三,提出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传道济民”,学校要为社会培养经国济世的人才。

张栻主持岳麓书院时,曾与朱熹、吕祖谦、蔡元定游学楚中,讲学楚黄孔子山庙学(今问津书院)。在办学指导思想方面,主张以“成就人才,以传道济民”为方针。

教学程序

在教学程序方面,主张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张在《邵州复旧学记》中精炼地对教学程序进行了概括。即:对学生首先灌输“小学”、“六艺”的教育,通过“洒扫应对”之类的日常锻炼,履行弟子职责,“习乎六艺之节”,参与各种儒家祭祀和实践活动;再加以“弦歌诵读”,使学生学习达到高级阶段;然后再研修深造,进入《大学》所指的格物致知阶段。这套教学程序实际上已大大超出了知识教育的范围,而把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也囊括进去了。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是张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强调以儒家经典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张为岳麓书院亲自编写了教材《孟子说》,他在其序中说:“学者潜心孔孟,必求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明义利之辨”。在中国封建社会,培养人才有赖于儒学,儒学的振兴则依赖于人才的培养,二者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张把官场腐败归咎于儒术不兴,所以他一方面批评“今日大患,不悦儒学”,另一方面大倡孔孟之道,训导诸生“先于明义利之辨”。

具体方法

在教学具体方法方面,主张循序渐进、学思并进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张认为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即所谓“学者之于道,其为有渐,其进有序。”他又说《中庸》论诚之道,其目的有五:学、问、思、辨、行,而五者皆贵于弗措。“弗措”就是要循序渐进,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张主张“学恩并进”,而不能偏废任何一方。他说:“然徒学而不能思,则无所发明,罔然而已。思者,研究其理之所以然也;然思而不务学,则无可据之地,危殆不安也,二者不可两进也。学而思则德益崇,思而学则业益广。盖其所学,乃其思之所形,而其所思,即其学之所存也。用功若此,内外进矣。”这种“学思并进”的思想显然与陆九渊的“只思不学”是绝然相反的。张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张虽极力推崇儒术,但不主张囫囵吞枣、盲目追从。他说:“所谓观书,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在。如其可取,虽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其可疑,虽或传以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

教育目的

张栻在教育上还强调“明人伦”。他在《静江府学记》、《袁州学记》、《桂阳军学记》诸篇中反复阐述,他认为办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明人伦”。使人们懂得如何做人。他说:“其所以学者,何也明人伦也”。何谓人伦,即指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行为准则。张栻把明人之五伦作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在教育中贯彻儒家的伦理思想,把教育纳入道德教化的轨道。由此,他反对那种只顾追求功名利禄,不明人伦,不讲仁义道德的求学态度,批评不以儒家人伦教民,而去讲求文辞华丽的做法。

在教学上,他倡导培养经世济民之才,强调人格教育和道德践履,对岳麓书院务实学风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为此后办学树立了楷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行关系

在知与行的关系方面,主张“知行并发”。张栻认为知和行二者的结合是教学必须贯彻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他在《论语解·序》中指出:“人的实践活动开始都是依据他所认知的事物,实践越深入则认知越深入,认知越深入则实践越广博,行知必至始至终相互随行。”“这样可以使实践更广博而认知更精髓”,知行属于同一个认识过程,二者相即不离,行必须以知为指导,而知有损行而深化,知可促进行,行亦可促进知。张栻的这种知行观显然要比朱熹的“知先后行”论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高明得多,同时也成为明清之际王夫之进一步提出“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知行观的理论先导。其知行观反映在教学上是主张学为了实用,他最反对“循名亡实之病”,批评那种“汲汲求所谓知,而于躬行则忽焉”的学风。

理学思想

张栻继承了二程的理本体思想,提出天、性、心三者,名异实同,皆同体于理。

他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理,理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据。他说:"事事物物皆有所以然,其所以然者,天之理也。"他以太极为理,太极变化便产生阴阳二气,二气交感便有万物化生,称"人与物俱本乎此者也"。这样他就重申了二程关于天下只有一个理的思想。

他又讨论心性问题,使之同居理的地位。他说:"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为性,主于性为心。天也,性也,心也,所取则异而体则同。"即是说,天、性、心三者均为天理的直接体现,都具有天理的形而上品质。这里,张栻突出了心的地位,走出程朱在性情中论心的局限,使心具有本体性质。他说道:"心也者,贯万事统万理,而为万物之主宰者也。"心是万物主宰,是万理统摄。这便由同体于理,发展到心直接为本体。这就把程颢心即理之说,提到新的理论高度。

张栻从二程格物致知说出发,提出穷理在于居敬,居敬在于存心。

他把认识论归止于心本体,从程颐的"主一无适"以持敬开始,归结到程颢在心上诚敬存养的理论,提出:"心也者,万事之宗也。"认为一切从心上做,便可以"久久自觉深长而无穷也"。这就是以本心为基础,从心上体验天理,排除了格物穷理的必要性。

他运用"性也,天理"的观点,发挥张载的变化气质的思想,构成其人性修养论。他认为,人的本然之性是纯粹至善的,只是气禀和习染的原因,才产生贼害仁义的异端。因此,他主张"克其气质之偏,以复其天性之本"。如何复本性之善?张栻仍从其万事之宗的心上体认。

标签: 张轼南宋

更多文章

  • 鳌拜当初手握有四十万大军 鳌拜为何到死都没有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鳌拜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鳌拜手握40万重兵,却为什么至死不肯造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无疑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历朝历代的英雄豪杰都把皇位作为最终的目标。除了皇子王孙们为了皇位争夺不休之外,不少手握重兵的权臣也会加入皇位争夺战,通过自己

  • 刘伯温临死前为什么送一筐鱼给朱元璋 这鱼有什么说法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伯温,明朝

    对刘伯温临终前送朱元璋一筐鱼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引言刘伯温是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谋臣,许多人都给予他非常高的评价,杨守陈在《重锓诚意伯文集序》中就曾经赞道:“……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这样的人在民间也留下了许许多多传说

  • 历史上赵国是如何灭亡的?郭开扮演着什么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郭开,战国

    赵国,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秦袭邯郸岁月深,何人沾赠郭开金。廉颇还国李牧在,安得赵王为尔擒。(唐·周昙)郭开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大臣,为赵悼襄王与赵王迁倚重,但郭开为人卑劣,贪得无厌,因为私怨使得廉颇不被重用,又收受秦人贿赂害死名将李牧,使

  • 秦朝最后会覆灭与李斯有何关系?他扮演着什么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斯,秦朝

    秦朝灭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终结。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李斯,楚国上蔡人,在郡中任小吏期间,见厕所中的老鼠只能吃脏物且见到人或狗就惊惶逃窜,粮仓中的耗子却吃得肥肥胖胖且无忧无虑,遂大发感慨:“人有无出息与老鼠同理,完全由自己所处环境决定!”为改

  • 武惠妃作为武则天的侄孙女,最后的结局为什么会那么惨?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武惠妃,武则天

    众所周知武则天的侄孙女武惠妃下场不好,那么作为武则天的亲戚,她难道就没一点子政治智慧吗?为什么会落得满盘皆输的结局呢?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整件事情还得从武则天被迫退位开始说起,其实在武则天死后,家大业大的武家并没有倒下。武惠妃还被唐玄宗纳入后宫,备受宠爱。短短几年,她生了

  • 东吴名将周瑜是什么来历?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周瑜,三国

    东吴名将周瑜是什么来历?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周瑜是太尉周景的堂孙,太尉周忠的堂侄,洛阳令周异的儿子,家世显赫。周瑜身材高大,相貌英俊,自小与孙策结为好友,情同兄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周瑜前往投靠叔父丹阳太守周尚。二,助策征战孙策讨伐江东,派人招揽周瑜,周瑜于是率军投靠孙策。

  • 单雄信被处死时,瓦岗寨旧部都是什么表现?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单雄信,隋朝

    单雄信被处死时,瓦岗寨旧部都是什么表现?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公元621年,唐朝武德四年,在唐军统帅、秦王李世民的指挥下,唐军击败了率大军前来营救洛阳王世充的窦建德并将其俘获,然后逼孤立无援的王世充投降,跟随王世充一起投降的还有前瓦岗寨军方大佬单雄

  • 诸葛亮死后 刘禅为何没有立即给诸葛亮立庙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诸葛亮,刘禅

    对诸葛亮死后刘禅不立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刘禅和诸葛亮,很多人都是知道诸葛亮是刘备为刘禅指定的辅政大臣,“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使使持节丞相亮授印缓”,并且告诉刘禅对待诸葛亮一定要“敬听师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诸葛亮辅佐刘禅十余年间(或者

  • 李密最后为何没能胜出建立一个新的朝代?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密,隋朝

    李密,京兆郡长安县人,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在秦琼等多位猛将的加持下,他最后不但没有在割据争霸中胜利,反而带领瓦岗军走向了覆灭。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隋末群雄逐鹿,隋朝的蒲山郡公李密是最早参与反隋的贵族,出身关陇,且具有很高名望的李密曾一度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诸侯,麾下

  • 太平公主作为政治强人 最后为什么斗不过李隆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太平公主,李隆基

    对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姑侄二人的斗法,从景云元年(710)睿宗李旦登基后不久即便开始,到先天二年(712)先天政变,李隆基赐死太平公主为止,长达三年之久。李隆基剧照期间,两大高手你来我往,有凌厉锋锐的明枪,也有阴毒狠辣的暗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