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潼关之战时,如何唐玄宗不干涉,唐军能挡住安禄山吗?

潼关之战时,如何唐玄宗不干涉,唐军能挡住安禄山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377 更新时间:2024/1/10 22:50:05

潼关之战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如果说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的转折点,那么潼关之战则可以称为安史之乱的转折点。

在这次大败之前,唐王朝虽然在叛军的围攻下左支右绌,但是由于盛唐积累的丰厚底蕴,安禄山未必真能谋反成功。但可惜的是,这种均衡而清晰的局势,却因为潼关之战的惨败而逆转。

唐玄宗强令哥舒翰出关迎战,隶属驳杂、士气不振的二十万唐军,在叛军的连环攻势下丢盔卸甲,甚至“自相斗杀”,最后生还入关者只剩下区区八千士卒。而唐王朝的腹心之地——国都长安,也就此暴露在叛军的视线当中。

如果玄宗对当时的战局并不加以干涉,那么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这些公认的宿将,到底能不能在潼关将安禄山的谋反大军挡住呢?

大多数人在复盘这段历史的时候,总会提及郭子仪李光弼联名上书玄宗时陈述的战略:哥舒翰继续固守潼关,而由郭、李两人各领军队,直取叛军中枢范阳城。

在当时来看,这一战略的确有一定的成功几率,尤其是少数精锐部队进攻范阳这一构想,与《孙子兵法》中

“凡战者,以正辅,以奇胜”的思路一致。更重要的是,在当时安禄山的老巢,的确出现了一系列内部问题。

作为唐朝所设立的节度使,安禄山其实正是依靠这一身份培植自己的亲信和势力,这也是他最后得以做大的原因。但节度使毕竟不是一方诸侯,即使是他影响力最为深厚的河朔地区,依旧不能达到只手遮天的地步。

在安禄山举兵叛乱后不久,常山太守颜杲卿就设计斩杀了安禄山留守常山的叛将,并发檄文传告周边各郡县,拨乱反正。如此一来,常山郡这样一座在当时并不惹眼的城市,成功钉死了叛军后撤和补给的退路。

这也是安禄山在进攻潼关之前进退失据的根源。郭子仪等人之所以敢于定下这种直捣黄龙的激进计划,其实也与颜杲卿在常山的呼应有关。

但可惜的是,构想依然只是构想,对于古代书法作品有所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颜真卿曾留下《祭侄文稿》这样一部充满悲愤郁结之气的行书作品,这部“天下第三行书”即是他祭奠自己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它的背后正是颜杲卿父子固守常山郡最终阖门被害的惨祸。

颜杲卿等人的死,既是因为双方实力上的悬殊差距,也与当时的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故意争功有关,《祭侄文稿》中所谓“贼臣不救,孤城围逼”就是指的此事。

从时间线上来看,在潼关之战前,李光弼所领“步骑万余,弩手三千”已经沿着太行山井陉口进入河北,但是这支军队并未能挽救势如危卵的常山郡,更没有能够赶在潼关之役前搅乱叛军老巢,除了“嘉山之役”收复了河北十三郡外,整个河北几乎全部沦陷敌手。

可以说,在实施过程中,固守潼关等待敌人自乱阵脚的战略,在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的可行性。当然,历史中的线索纷繁复杂,就像蝴蝶效应所讲的那样,哪怕是稍微改变一两个限制条件,最后都有可能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因此,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突袭范阳的战略目的就一定不能实现。

但更加残酷的现实情况是,即使唐玄宗对于哥舒翰不加干涉,哥舒翰等人也不一定能守好潼关。因为潼关之败,并不完全是玄宗“远程微操”的结果,将领、文臣、皇帝,三股力量之间的矛盾,早在战争爆发前就已经埋下。

在安禄山举兵叛乱后不久,常山太守颜杲卿就设计斩杀了安禄山留守常山的叛将,并发檄文传告周边各郡县,拨乱反正。如此一来,常山郡这样一座在当时并不惹眼的城市,成功钉死了叛军后撤和补给的退路。

这也是安禄山在进攻潼关之前进退失据的根源。郭子仪等人之所以敢于定下这种直捣黄龙的激进计划,其实也与颜杲卿在常山的呼应有关。

但可惜的是,构想依然只是构想,对于古代书法作品有所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颜真卿曾留下《祭侄文稿》这样一部充满悲愤郁结之气的行书作品,这部“天下第三行书”即是他祭奠自己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它的背后正是颜杲卿父子固守常山郡最终阖门被害的惨祸。

颜杲卿等人的死,既是因为双方实力上的悬殊差距,也与当时的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故意争功有关,《祭侄文稿》中所谓“贼臣不救,孤城围逼”就是指的此事。

从时间线上来看,在潼关之战前,李光弼所领“步骑万余,弩手三千”已经沿着太行山井陉口进入河北,但是这支军队并未能挽救势如危卵的常山郡,更没有能够赶在潼关之役前搅乱叛军老巢,除了“嘉山之役”收复了河北十三郡外,整个河北几乎全部沦陷敌手。

可以说,在实施过程中,固守潼关等待敌人自乱阵脚的战略,在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的可行性。当然,历史中的线索纷繁复杂,就像蝴蝶效应所讲的那样,哪怕是稍微改变一两个限制条件,最后都有可能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因此,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突袭范阳的战略目的就一定不能实现。

但更加残酷的现实情况是,即使唐玄宗对于哥舒翰不加干涉,哥舒翰等人也不一定能守好潼关。因为潼关之败,并不完全是玄宗“远程微操”的结果,将领、文臣、皇帝,三股力量之间的矛盾,早在战争爆发前就已经埋下。

标签: 潼关之战唐朝

更多文章

  • 安彦威:石敬瑭手下的重臣,位高权重却十分低调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安彦威,五代十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安彦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01后晋高祖石敬瑭有一名非常得力的节度使,名叫安彦威。石敬瑭对他非常信任,不仅让他担任北京留守,还给他加了宰相的头衔,当然只是头衔,真正的宰相是桑维翰。对于石敬瑭来说,处理国家大事还不是他的第一要务,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

  • 历史上对太子之位的争夺都是屡见不鲜 朱标的太子之位为何那么稳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朱标

    很多人都不了解XXX,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前言:在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中,太子这个位置从来就不是一个安稳的位置,可以说处在风口浪尖的最前端,无论做什么事上有皇帝看着,下有满朝文武监督,另外还有别的皇子虎视眈眈,因此自古以来,废立太子一事屡见不鲜。但明朝的懿文太子朱标是个例外,在他当太子

  • 慈禧太后到底是怎么死的 究竟是病死的还是被吓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慈禧,清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慈禧太后之死,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作为执掌晚晴政权半个多世纪的慈禧太后,她在光绪帝死后的第二天相继去世,让这位女性的死因备受关注。有人说是正常老死病死的,有的说是被毒死的,还有的说法是被老虎吓死的,到底哪一种更符合历史的真相呢?慈禧天后临终前的安排1908年11月14

  • 李成器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享尽一生荣华,死后追封为帝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成器,唐朝

    大家好,说起李成器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皇位之争都极其残酷,不少皇子们为了继承天下霸主的地位不惜弑父母杀兄弟。而在唐朝,李世民主导的”玄武门之变“使得李家后代在近百年中都因此瑟瑟发抖,不敢随便造次,使得当时的皇位可以相对平稳的交接。其中最平和的父子、兄弟就是唐睿宗李旦和他

  • 为何说石达开是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曾让曾国藩兵败投水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石达开,少年英雄

    清道光十一年(1831),石达开出生在贵县北山里一个比较富裕农民的家庭里。他的始祖原居广东省和平县,到了他的高曾祖石永旺(石永旺有胞兄石永兴、石永发,为石家十二世)便落籍桂平县白沙。后来石永旺的儿子石风椭(石达开曾祖父,有三个胞兄,为石家十三世)又从桂平迁居贵县北山里。凤佑生三子,曰润才、润贵、润禄

  • 胡以晃在太平天国的财富位列第一,为何他还会选择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胡以晃,太平天国

    胡以晃,清朝末年人氏,约1816年出生,1856年去世,为太平天国将领,早年跟随洪秀全和冯云山起义,此后为太平天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胡以晃在广西平南罗文村出生没护甲早期大多数都是江西临府人,家族渊源不错,大多数都是些官宦富绅出生。

  • 揭秘:历史上的汉武帝刘彻对奶妈有多好?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汉武帝,汉朝

    汉武帝刘彻的生母是汉景帝的第二任皇后王娡,但是他出生之后,却由乳母抚养,像诸多皇室子弟一样,喝不到亲生母亲的乳汁。汉武帝和自己的乳母关系密切,两人情同母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汉武帝长大后,虽然不需要乳母哺育了,但他依旧很尊重乳母,不直呼其名,称她为“大乳母”。“大乳母”

  • “木匠皇帝”朱由校在木工方面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朱由校,明朝

    在古代,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只要坐上这宝座, 也就意味着自己可以拥有全天下最大的权力了。有些皇帝为天下着想,在位期间尽自己全力去为百姓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使国家更加富强。但是有些皇帝在却只顾自己享受奢靡的生活,从来不知道民间百姓疾苦,甚至还出了个问百姓吃不饱饭为什么不吃肉的皇帝。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

  • 历史上年纪最小的权臣,高俨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高俨,北齐

    权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很常见的身份。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堪称权臣代表人物。很多时候,权臣是可以取代原来的皇帝、建立一个新王朝的,像宋武帝刘裕、隋文帝杨坚、梁太祖朱温等人,都属于这种情况。只不过,以上列举的权臣,按照现代计算方法来看,他们都属于成年权臣。13岁的权臣,应该很少听说过。但

  • 赵匡胤有儿子,他为何至死都不立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匡胤,北宋

    古代的王朝皇位(君位)传承方法,基本上自大禹建立夏朝之后就定型了——世袭相传,父死子立,立嫡立长。不过凡事也有例外,皇帝死后传位给弟弟的情况算不上很少见,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王朝,就常常“兄终弟及”。不过,北齐的朝廷很混乱,历史也很短暂。说起历史上最有名的“兄终弟及”例子,莫过于宋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