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为何喜欢独揽军政大权?朱元璋的为政之道

朱元璋为何喜欢独揽军政大权?朱元璋的为政之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029 更新时间:2024/1/23 5:39:19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出身微贱的皇帝,也是一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个从历史的夹缝中钻出来的英雄。他喜欢将军政大权全由自己一人独揽。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他任人唯贤;在建立新政权之后,他对大臣们大行杀戮,其中的胡蓝狱更是骇人听闻。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在为他的朱氏朝铺路。

军政大权由自己一人独揽

朱元璋登基之后,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朝政,探讨为什么强盛的元朝会灭亡,大明王朝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如何才能使大明政权长治久安。群臣各抒己见,朱元璋最后总结大家意见说:“元朝统一海内,建国之初,政治还算清明,后来贵戚擅权,奸邪得宠,任用亲旧,结为朋党,内外官吏贪婪无耻,于是法度松弛,纪纲日坏,最终土崩瓦解,不可救药。现在大明创立之初,必须严肃法度,法度就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朱元璋紧紧围绕着这些问题,颁布新法,在封建的政权机构、官吏制度、治民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朱元璋首先从改革政权机构、官吏制度着手。登基之初,朱元璋基本上沿用了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统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地方设行中书省,执掌地方军政事务。这是当时稳定社会的权宜之计。在政权逐渐稳定后,朱元璋筹划重建一套新的政权机构。最初的一段实践,也充分证明元制必改,否则遗患无穷。朱元璋经过认真的谋划后,决定采取先地方后中央的策略,对政权机构进行改革。

公元1376年,朱元璋为了避免重蹈元朝国家分裂的覆辙,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统管一省的民政、财政。布政使是朝廷派驻地方的使臣,负责宣布皇帝的政策、法令,必须事事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否则,随时可以罢免。另外,又设提刑按察使司,负责一省境内的刑法犯罪之事,其长官为按察使。设都指挥使司,执掌军务,其长官为都指挥使。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三司互不统属,均属皇帝派出的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统属中央。这样,财政、行政和刑察、军务各自独立,互相牵制,大权收归中央,直接受中央控制。

省下设府,府设知府一人,掌一府之政。知府到任,多有皇帝亲赐给敕书,以加强权威。另设同知、通判,分管清匪、巡捕、农耕、水利、牧马等,还有推官,掌管刑名。与府同一级别的还有直隶州,即直接受省的领导,长官是知州,地位同知府平级。府下设县。县设知县一人,掌一县之政;设县丞一人,主管农、粮、马事;设主簿一人,负责巡捕、盗贼之事。这种改革,使元朝设置的路、府、州、县简化为三级,更便于统治。

经过省一级的改革,地方的民政、财政、军事、政法等控制大权,全都集中到了中央。中书省的职权越来越大,有时竟同皇帝发生冲突。这使朱元璋认识到:中央机构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早在登基之初,就有人给朱元璋上奏,列举了元朝灭亡的种种原因。朱元璋看后说道:“你说的都不是最重要的,元朝的灭亡在于委任权臣,下边事不通过中书省便不能达到皇帝手中,上下蒙蔽,造成大臣擅权跋扈。”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此话果然言中,丞相胡惟庸在朝中大权独揽,拉帮结派,排除异己,阴谋政变。朱元璋靠着直接控制的禁军和特务组织,才捕杀了胡惟庸及其党羽,当时被杀者达三万多人。朱元璋趁机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对中央行政机构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废除了中书省之后,朱元璋提高原属中书省辖的六部权力,以六部治国。并且规定以后子孙不准设丞相一职,如有人敢奏请设丞相者处以极刑。这个规定在明朝后来的帝王中,没有一个敢违背的。这样,朱元璋既是皇帝,又兼行丞相职权,从而使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集权的皇帝。

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后,大大小小的政务都全部集中到朱元璋的手中。这样,他每天要处理的事非常多,需要有人辅佐。因此,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后,便设置了殿、阁大学士,让他们随侍左右,以备顾问,但不能参与政务,也就是说他们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

将帅和军队之间的关系,历来是皇帝最为伤脑筋的事情。打仗必须靠军队,军队则必须有统帅,但是,将帅手中握有重兵,易产生骄悍、不易控制的状况。以往的皇帝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的措施。朱元璋将元朝统兵的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节制诸军务。但不久,他仍觉得大都督府权力太大,便又将其一分为五,即前、后、左、右、中军都督府,让他们互相牵制。都督府管理军队、军政,但必须听从兵部的命令。兵部有发布军令、铨选军官之权,却不能统率军队;都督府有统率部队的权力,却无权发兵、调兵。如果有战事,皇帝下令,兵部传令,都督府率兵打仗。这样,兵权也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司法监察机关在元朝叫御史台,专门审察、弹劾百官。朱元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职权是纠劾百官,辨明冤枉。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统辖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官职不高,权力很大,对各级官员都有权力弹劾、告发。

经过一系列的政权机构改革,朱元璋把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中央,最后归自己一人掌握,使封建皇权专制制度达到最高峰。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自己的统治机构更加完善,威慑力量更加强大。朱元璋自己也认为这一套统治制度是极为严密的,是确保朱家王朝“万世一统”的最好的制度。他特地编订了一部《明皇祖训》,要求他的子孙必须世代遵守,不得改变。

发现贪官污吏,坚决治罪

在对待官吏上,朱元璋一面任用官吏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一面用严刑峻法,惩治官吏队伍中的不法之徒。朱元璋对官吏管制之严、打击之重、诛杀之多,在封建皇帝中是罕见的。

洪武初年,朱元璋召见文武百官,对他们说:“我从前在民间时,看见州县官吏大多不爱恤百姓,他们大多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对民众的疾苦无动于衷,他们败坏政令,坑害百姓,加上灾荒,弱者无法生存,强者就起来造反,这都是由于贪官污吏造成的。因此,我恨透了他们。如今要严肃法纪,发现官吏贪污、虐待老百姓的,坚决治罪,决不宽恕!”为了巩固皇权,朱元璋开始大力整顿吏治。他将监察各级官吏的规定布告民间,号召全体人民对官吏进行监督。并下令说:“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的官吏,老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师。如有胆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他在《明律》中规定,如有人犯了死罪,大臣小官用巧言进谏,使之免除死刑者,处斩;如刑部及大小衙门的官吏听从上司主使,不按法律办事,徇私枉法者,也要处斩,并将其妻子充作奴婢,财产没收入官。朱元璋对贪污的官吏,处罪特别严厉。

标签: 朱元璋

更多文章

  • 揭秘:痴情皇帝唐玄宗李世民为何还要征召四万宫女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世民,痴情,皇帝,宫女

    导读:我们已经知道,中国的这些大权在握的皇帝往往都有几千个宫女(中国的宫女,皇帝是随时可以拿来受用的,据台湾著名学者柏杨先生考证,宫女都是穿开裆裤的,此一设计,是为了方便兴突发致的皇帝能及时地当场推翻享用),一般人未免会想过这个问题:历史上哪个皇帝拥有过最多的宫女呢?其数量又是多少呢?答案是:历史上

  • 揭秘宋神宗的传奇岳母:带女儿私奔嫁了三个男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神宗,岳母,私奔

    导读:话说北宋英宗年间,京都汴梁某陋巷里,一崔姓人家正在为儿子崔杰举办婚礼。崔家是做小买卖的,家境不是太好,所以,婚礼办得略显简单了些,这让新娘子很不高兴。为啥不高兴?丢份了呗。新娘子家姓李,在汴梁城里起码算是个“中产阶级”家庭,有钱人。宋代有“金嫁女,银娶妻”的习俗,女方的陪嫁之物甚是丰厚,有的时

  • 揭秘:三国历史上徐庶离开曹营后的又去了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国,徐庶,曹营

    导读:徐庶作为三国前期为数不多的智者之一,在刘备王朝的建立过程中曾经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书中介绍,徐庶,颖川人,与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为同乡(也正是这位同乡造成了徐庶此生的悲剧),少好游侠,善击剑,师从司马徽,因杀人避难,化名为单福,在新野遇到刘备,任为军师。徐庶投奔刘备的时候,正值刘备孤穷落拓之际

  • 揭秘:曹操祖父大宦官曹腾几十年发家与衰落内幕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曹操,祖父,曹腾

    导读:曹操在东汉永寿元年(155年)出生于豫州刺史部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这里位于京师洛阳的西南方向,距洛阳直线距离约五百里。曹家是当地第一大家族,他们大都集中在县城的东边一带居住。这里是一片宅院群,许多房子都沿涡河而建。对于曹府的位置史书有确切的记载,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说:“城东有曹太祖旧宅,

  • 揭秘:历史上唯一用“处女选拔法”选出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处女,皇帝

    导读:南宋的第一代皇帝赵构虽然后宫嫔妃如云,但是儿子却只有元懿太子一人,这元懿太子又偏偏短命,年近三岁就夭折了。这件事让赵构十分悲痛,最不幸的是宋高宗赵构自己又在南逃的途中受到惊吓,患上了不育的疑难病症,不可能再生子嗣,因此南宋的皇室出现了嗣位悬空,后继无人的局面。如何寻找宗室后人、确立储君,就成为

  • 盘点后妃凄惨结局:史上惨遭帝王摧残的12位美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古代皇帝,古代美女

    1、北齐武成帝皇后胡皇后 北齐武成帝高湛的皇后胡氏可算是个少有的荡妇。高湛继承帝位后,胡氏以长广王妃册立为皇后。高湛强奸嫂嫂李祖娥,常常宿在昭信宫,胡皇后不耐宫闱寂寞,同高湛的亲信随从、给事和士开勾搭上了。和士开唇红齿白,翩翩有风度,又弹得一手好琵琶。高湛知道后,非但不责怪他,还有意成全他们。和士

  • 千古风流:揭秘一代名妓李师师无人能及的四角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名妓,李师师,宋朝

    导读:李师师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奇女子。她虽然身处青楼妓院,但是她的身影却牵连着六种不同的历史文化领域。她不仅是宋徽宗赵佶这个北宋皇帝的包养二奶,而且也是北宋当朝官员、知名词人周邦彦的红颜知己,当然,她还是梁山泊的好汉浪子燕青的私密相好。因此,可以说在李师师的身边,既围绕着皇室文化,也围绕着宋词文

  • 阿拉法特的传奇:五大生存术打造中东不死鸟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阿拉法特,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自由战士

    阿拉法特是谁?阿拉法特或许是当今世界上最后一位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长期以来,他已经成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的象征。阿拉法特也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支持、崇拜他的人赞扬他是“巴勒斯坦的民族英雄”、“审时度势的和平伙伴”;反对、诋毁他的人则将他妖魔化为“冷酷无情的独裁者”、“巴勒斯坦的本·拉登”。自阿拉

  • 秦国传奇名将王翦:如何功成名就得以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翦,秦朝,武将

    在我国历代王朝的创业史中,诸多名将“无以善终”的结局一直是常为人们所议论的话题。放眼历史,既有无上功勋,又得安享余年的开国功臣实在为数不多,秦国名将王翦便是这不多的例外之一。所谓“伴君如伴虎”,更何况是陪在生性残暴的秦始皇身边!扫灭五国、功高望重的王翦,在秦始皇终成大业之后得以在险境中保全其身,他是

  • 运动战大师李牧:第一个把匈奴打的不敢南下的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国,李牧,匈奴

    李牧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史记中是作为赵国镇守北边的优秀将领开始介绍的。李牧(?―前229年),生年不详,据推算当生于赵武灵王后期。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强秦为主,曾两次大破秦军。赵国北边和匈奴接界。公元前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