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初 朱元璋为何没有马上恢复科举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初 朱元璋为何没有马上恢复科举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905 更新时间:2024/1/16 16:49:13

朱元璋和科举考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建立明代之后,朱元璋为什么要停止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作为古代选拔人才相对公平一统的考试制度,自隋炀帝开举起便一直流传于各个朝代。历史上的朝对科举制的态度不一,但都根据自己本朝的实际情况对科举制作过调整。

但是到了元代,早已不是汉人天子统治下的王朝自然也就废除了一直延续着的科举制,这使得有抱负有才智的汉人很难有正规途径进入官场,报效国家。

而这一历史问题一直到元代覆灭,明代接手时依旧无法完美解决,整个天下在朱元璋的手中打散重造,诸多问题有待商议,而最需要解决的便是国家缺乏大量贤才。

众所周知,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前的出身极为低下,这使得他做出的许多决策都会引起人们的质疑,其中就包括对科举制的态度。

明代刚建立时,朱元璋迫切想要收纳贤才的心让其恢复了科举制,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又将其中断,后世的我们都了解,明代最重科举。

而事实证明,朱元璋能够从一介乞丐摇身变为一国之君,其能力也是非同寻,对于人才的渴望和任用人才的决心并没有让其沿用科举制,而是停止了科举考试,这是为什么呢?

一、科举制度

1、选拔人才的手段

科举制度创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打破世家大族对朝廷的垄断。隋朝以前,朝廷选拔官员的方式很简单,直接从世家大族中挑选符合做官的子弟,导致平民百姓无法接触到官场。

而朝廷中各种势力交织,严重威胁到统治者的地位。于是便诞生了相对公平的科举制度,此制度不论出身贫贱,只要能够答出考场上的题目,是一个治世之才,便可以得到帝王的欣赏,一步青天。

可以说,科举制度的产生不仅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人才,而且不断为中央输送新鲜的血液,平衡各种势力的同时使国家的内部环境趋于稳定。

这也是科举制度在历朝历代深受重视的关键。许多想要步入仕途的学子寒窗苦读数十载便只是为了拿到官场的“门票”。

2、一统考试

科举制度不像我们如今的高考,需要分地区考试,古代采取一统的试卷,一统的内容,一统的时间进行考试。尽管科举考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已经较为公平了。

但是国家管理者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全国文化差异的问题,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全国各地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深受当地经济水平的影响,因此各个地区参加科举的人数不一,甚至相差甚大,这惹得一些地区的贵族大为不满。

二、明代科举

1、建国之初恢复科举

如上文所说,一个国家地区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科举制的弊端,这一点在明代建立初期尤为明显。彼时的朱元璋恢复了在元代停滞了许久的科举制,想要快速征集人才,为恢复国力做准备。

没想到的是,此举没有达到理想的成效,反而发生了借由选拔制度上升到政治层面的南北榜事件,恢复科举后的种种问题另朱元璋意识到,或许此时恢复科举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2、暂停科举的原因

我们都了解元代将首都定在了北方,导致了南北发展的差异,这一切辗转于朱元璋手上后,差异更是明显。

北方有才能的人士几乎没接触过科举制常考的八股之类的内容,而南方有志之士对于政治有没有实际的经验,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通过科举制选拔上来的官员没有替朱元璋分忧的经验,空有一腹腈纶诗书。

除此之外,朱元璋建立明代后并不能立马让国家稳定下来,面对国内有权有势的贵族阶级,朱元璋首先要做的便是与他们打好关系。

那么,这些贵族阶级最需要什么呢?答案从科举制当中便能获得,严苛的科举考试对于想要世代为官的贵族阶级来说难度较大,而通过举荐的方式入仕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因此朱元璋便暂停了科举考试,想在逐渐恢复生产生活后再做打算。

我们都了解,新王朝接替旧王朝之际并没有这么轻松,这个崭新的明代面对的并不只有科举制这一个问题。像国家依旧处于崩裂的状态,周围不安分的势力还在虎视眈眈。

全国人口大幅度流动等这些问题也需要统治者及时去解决。于是忙昏了头的朱元璋暂且顾不上需要稳定环境才能有序进行的科举考试了。

尽管科举制在明代之初暂时停滞了几年,但是随着科举制的恢复,这个逐渐富强的王朝使科举制度在一次次改良中得到完善。

我们不能单从一个方面便否认了科举制度的利弊,更不能借此攻击朱元璋的决策。要了解作为一国之君,这位智勇双全的帝王有着自己独到的治理国家之法。

可以说,科举制在明代初暂停的这几年使得其获得了更好的发展,这得益于朱元璋清晰的头脑和明代良好的发展前景。

朱元璋针对国家情况,对而后恢复的科举制作出了调整,采取南北分卷的方式进行考核,这个做法对之后的官僚体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明史》

标签: 朱元璋科举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张飞驻守阆中的时间有多久?刘备为何这么安排?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张飞,三国

    张飞,字益德,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在此基础上,对于刚刚攻占的汉中之地,自然需要留下一位名将来镇守。因为汉中是益州的门户,一旦有失,益州将门户大开。于是,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

  • “四帝之母”克烈·唆鲁禾帖尼,一生比武则天还传奇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古代,蒙古

    “四帝之母”克烈·唆鲁禾帖尼,一生比武则天还传奇,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在我国古代,关于皇位之争向来都是最惨烈的,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不惜残害手足,谋害父亲,最终能登上皇位的只有一个人。但是有一位女子,她生下的4个儿子都当上了皇帝,她还被称为“四帝之母”,一生

  • 李世民手下的战争奇才,郭孝恪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郭孝恪,唐朝

    李世民手下的战争奇才,郭孝恪最后怎么死的?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中国的历史上有一段时间非常的繁华,在这段时期里面,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由于后来清朝的皇帝看不清当时的时代局势,所以就盲目的封闭了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经济衰退,成为世界上落后的国家

  • 唐宣宗为什么会被赞誉为“小太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宣宗,唐朝

    唐宣宗为什么会被赞誉为“小太宗”?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提起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恐怕是人尽皆知。然而明清两朝在祭祀唐朝皇帝时,一直坚持的却只有三人,其中两人分别是唐高祖和唐太宗,另外一个正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唐宣宗。唐高祖和唐太宗的功绩暂且不说,开创“永徽之治”的唐高

  • 建立明朝后朱元璋分封了藩王,他为何要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明朝

    藩王又称蕃王:是介于地方官吏与天子之间的统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国。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藩王分封制一再作乱。比如在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汉景帝年间发起了“七

  • 珍妃作为光绪最宠爱的妃子 珍妃为何会被慈禧推入井中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光绪,珍妃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光绪和珍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光绪最宠爱的珍妃,她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被慈禧推入井中?去故宫参观的时候,有一个景点很惹人关注:珍妃井。这是什么地方?珍妃又是谁呢?这就与一宗皇家命案有关了。珍妃是光绪皇帝的妃子,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前,

  • 南宋度宗全皇后简介:余生在大都的正智寺出家为尼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南宋,全皇后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 李文忠是什么人?他是如何多次逃过朱元璋的屠杀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文忠,明朝

    朱元璋在历史上是位杰出的皇帝,是他带领着手下灭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李文忠是明朝著名的开国功臣,同时他也是朱元璋的养子,并赐姓朱,所以也可以叫作朱文忠!他自小就跟从父亲李贞四处东奔西跑,辗转于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直到十四岁的时候方才在滁州见到了自己的舅舅

  • 杨艳:晋武帝司马炎第一任皇后,她有着怎样的遭遇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杨艳,西晋

    杨艳,晋武帝司马炎第一任皇后,曹魏通事郎杨炳之女,晋惠帝司马衷的生母。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杨艳自幼父母双亡,为舅舅赵俊所养,跟随继母段氏生活。聪明贤慧,善于书法,天生丽质,娴熟女红,嫁给了世子司马炎。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即位,建立西晋。泰始二年

  • 历史上朱元璋能脱颖而出建立明朝,与他的用人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于公元1368年登基,国号“明”,建元“洪武”。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元末时期,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在一众强敌中杀出重围来,靠的就是他更加的精通这看似简单的用人之道。所以的用人之道,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一个是如何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