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权倾全力征剿黄祖,为什么还花了5年时间?

孙权倾全力征剿黄祖,为什么还花了5年时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458 更新时间:2024/1/4 23:26:26

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让孙权送“质子”一事中,可以看出孙权有一个特点:遇事谨慎且优柔寡断。每遇大事,必先听取众人的意见,等所有的人畅所欲言之后,他才从中加以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的决策。虽然这样的决策含金量很高,但是往往会由于过于谨慎小心而延误最佳时机。

但凡是都有例外,孙权在与鲁肃合榻对饮之后,却唯独对鲁肃的定国安邦之策不争不疑、乾纲独断、奉为至上。从这件事不难看出:孙权对鲁肃的信服程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据《三国志鲁肃传》中记载:由于鲁肃深得孙权的重用,招致张昭的嫉妒,所以,张昭不时在孙权面前诋毁鲁肃。“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那么,孙权的是如何反应的呢?“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这段记载也足以说明了孙权对鲁肃的态度,即使当朝重臣的“善意”提醒,他也心静如水、岿然不动。

据《三国志吴主传》中记载:“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权西伐黄祖。”这是孙权根据鲁肃提出的发展战略,而进行的第一步骤:“剿除黄祖。”

黄祖是荆州刘表的手下大将,时任江夏太守,领重兵驻守着夏口(今湖北武汉市境)。而夏口又是扼守长江的要冲之地,位于荆州的上游地带,占据夏口,为征伐刘表图谋整个荆州地区,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此外,对于孙权来说,“剿除黄祖”还有另外一层特殊的意义:自黄祖射杀孙坚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跟孙氏家族结下了世仇,不死不休。孙策在时,就把诛杀黄祖作为平定江东之后的第一要务,曾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围剿过黄祖,当时由于刘表的救援而未能如愿。孙策死孙权继,剿灭黄祖为父报仇,依然是孙权的头等大事。

此次出征,于“公”关系到东吴的发展,于“私”又兼顾着报私仇,所以,孙权对于此次行动非常重视。据《三国志》中记载:孙权命征虏中郎将吕范与张昭留守吴郡,亲率荡寇中郎将程普,别部司马黄盖韩当吕蒙等从陆路进军,周瑜、徐盛等率水军同时向黄祖发起进攻。从孙权这样的部署来看,当年跟孙策一起打江山的老将们几乎全部出动,水陆并进,同时出击,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征剿黄祖,大有一举荡平江夏之势。

据《三国志吴主传》中记载:“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这说明:刚开始的进攻开展得非常顺利,孙权大军一路推进,势如破竹,黄祖的水军被击垮。但黄祖的大本营沙羡,由于城防坚固,黄祖又据守不出,孙权大军没能攻克。那么孙权精心部署的如此大规模攻势,为什么没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呢?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山寇复动”国内局势不稳,这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这里的“山寇”指的是“山越族人”,泛指居住在山地的越族人。越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同时这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据《汉书》中的记载,关于山越族人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自越族被楚灭国之后,一度再没有形成过统一,分散的各部,遍布东南各地的山区地带。他们相互之间不存在统属关系,完全是一种割据自立的状态,为了自保还修筑了壁垒,建立了的武装。经过长期的发展,山越族人的规模和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对地方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各郡县又因为兵力所限而无力征伐,所以山越人的问题一直延续了下来。

孙策平定江东的时候,就曾对山越族人进行过集中的清剿行动。孙权接掌江东之初,也将“镇抚山越”作为了一项主要的工作。经过孙氏兄弟几年的治理,山越族人大多都能安分守己。不过让孙权没想到的是,在征剿黄祖的关键时刻,山越族人又开始蠢蠢欲动,并且已经危及到了东吴的统治。所以,在这个时候,孙权只能很无奈地退兵。

其次,从征战的过程来说,黄祖以及部下军士们的战斗实力也是不弱的。从孙坚开始,到孙策,再到孙权,孙氏父子跟黄祖历时多年,交战多次,都没有能够将其剿灭。并且每次征战,双方各自都有不小的损失,这足以证明黄祖的军事实力并没有那么弱。孙权大军攻到沙羡城下的时候,除了城防坚固之外,黄祖部下军士们的战斗力,也是没能及时攻下城池的一个方面。孙权在这次攻伐黄祖的战斗中,最大的损失就是破贼校尉凌操被甘宁射杀。据《吴书》中的记载:“宁以善射,射杀校尉凌操。”这也为之后甘宁投奔东吴,埋下了一个伏笔。

综看孙权的这次军事行动,虽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但是孙权大军锐猛无比的表现声震荆州,在很大程度上沉重打击了黄祖的士气,为之后的复剿黄祖,征伐刘表,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标签: 孙权三国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公子为质子的生活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质”最初指贵族或诸侯国之间作为“见面礼”的物品,也就相当于抵押品,为的是来加强交往的信用。后来,物品已不足为凭证,又出现了“以人为质”,诸侯国之间就以王子为质,来对双方关系来加以约束。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那时候国君基本都是一二十个儿子,既然是抵押就必须是贵重品才有价值,总

  • 唐灭东突厥之战的具体过程如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史风云

    唐灭东突厥之战是大唐与突厥战争中的一次作战,发生在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是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以唐军获胜,东突厥灭亡告终。经过此战,唐太宗获得天可汗称号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过程突厥犯河西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

  • 寒人掌机要的形成过程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该制度的意义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南朝,刘宋,历史解密

    “寒人掌机要”是刘宋时开始产生的政治局面,由宋武帝刘裕开创,到宋孝武帝刘骏时全面完善而形成的一种政治局面,并被此后的南朝各代所延续。形成过程“寒人掌机要”的政治局面是经刘宋宋武帝,宋文帝,宋孝武帝三代人的努力所创造的一种政治局面,随后贯穿整个南北朝,延续至隋唐。刘裕时期“寒人掌机要”在宋武帝刘裕时期

  • 揭秘:赵飞燕、赵合德姐妹花到底做错了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飞燕,赵合德,汉朝,野史秘闻

    赵飞燕出身低微,家境贫寒。刚出生时,她的父母不想养她,就将她抛弃了,她的父母本来想的是如果她三天之后死不了,就将她抱回来,一切顺应天意。没想到,三天过后,她居然真的没死,于是她的父母便又将其抱了回去。等赵飞燕的年纪稍微大了些,她便进宫当了宫女,被分到了阳阿公主家学习舞蹈,因为她的舞姿轻盈,就像燕子一

  • 陈到和赵云相比 谁的实力更强呢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陈到,三国,风云人物

    后汉三国,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最终三国鼎立。蜀汉赵云,两扶幼主,陪诸葛亮东吴舌战群儒,一身是胆!赵云一生征战不计其数。《三国志蜀书赵云传》中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刘备扔了老婆孩子撒丫子跑了,赵云当阳长坂坡杀了个七出七

  • 孙权为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真是他夺取了孙策的权利吗?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孙策与孙权性格各异,在战略观点上矛盾很大,孙权要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必须夺取孙策的权位。加之外界的影响,很可能谋杀孙策。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中,陈寿对孙策的评价是:“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他指出了孙策力

  • 阴晋之战中对于来犯的秦军,吴起是否取得了大胜?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史风云

    阴晋之战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提起吴起,大家一定会说他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尤其他在魏国魏文侯、魏武侯时期,将魏国的军事推向了巅峰,最重要的就是,他率军西进,进一步蚕食秦国,为魏国打下河西之地,也进一步压缩了秦国扩张的空间。可以说有吴起驻守的河西之地,宛如魏国压在秦国心头

  • 崇祯帝提出的南迁之议,为什么一直没能实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迁之议,崇祯帝,历史解密

    明朝末年,崇祯帝欲迁都南京,但遭到大臣们的反对,计划没能实施,后世称之为“南迁之议”。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所谓“南迁之议”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明朝后期,崇祯皇帝的政权一方面面临后金反明,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南下侵犯,另一方面面临李自成称帝,农民起义军直逼京城,危及其统治等形势而不

  • 康熙为什么把建宁公主的丈夫儿子杀掉让她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建宁公主,清朝,野史秘闻

    根据模糊的史料记载:其实建宁公主不是康熙的什么妹妹,而是他的亲姑姑。建宁公主是皇太极最小的女儿,她的母亲奇垒氏来自蒙古察哈尔部。建宁公主是皇太极的第14个女儿,她最开始的封号其实是和硕公主,13岁嫁给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14岁时晋封为和硕长公主,16岁时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来又改为和硕恪纯

  • 闽国君主王延羲有多残忍?趁喝酒时要剖开大臣腹部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延羲,五代十国,风云人物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通文四年(939年),闽国内乱,叛军迎接前闽王之子王延曦进宫,于是王延羲自称闽王,更名王曦。王曦继位后,猜忌宗族,骄傲奢侈,荒淫无度,嗜酒如命,酒后常常滥杀无辜。王曦总是通宵达旦地喝酒,逢喝必大醉。每次举办宫廷酒宴时,王曦还让心腹监酒,凡推辞不端杯者、滴漏跑冒者,一律问斩。王曦同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