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阴晋之战中对于来犯的秦军,吴起是否取得了大胜?

阴晋之战中对于来犯的秦军,吴起是否取得了大胜?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886 更新时间:2023/12/7 9:15:54

阴晋之战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提起吴起,大家一定会说他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尤其他在魏国魏文侯魏武侯时期,将魏国的军事推向了巅峰,最重要的就是,他率军西进,进一步蚕食秦国,为魏国打下河西之地,也进一步压缩了秦国扩张的空间。

可以说有吴起驻守的河西之地,宛如魏国压在秦国心头的一块巨石,压得秦国喘不过来气,不过最让大家熟知的还是阴晋之战,此战吴起率领5万尚未建立功勋的魏军将士,击败了秦军50万大军,挫败了秦惠公夺回河西之地战略意图。

说先要说一下,河西之地对于秦国来说至关重要,没有了河西之地,秦国的东线只能以洛水建立防线,函谷关成为秦国东部屏障,那还要到秦孝公的时期。

因此河西之地,秦国必须夺回,否则的话,别说秦国东出了,连秦国能否存续都是问题,毕竟当时魏国军事太强,要是魏国继续西进,攻入秦国腹地,秦国何以立足?因此在阴晋之战中,吴起重创秦军,对魏国则是至关重要,尤其是击败了50万秦军。

不过发生在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可能并非大家熟知的那样,是吴起以弱势兵力击败了兵力占优的秦国,最多只是吴起击败了来犯的秦军,并不是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吴起取得了大胜。

因为《史记》并未采纳这段载,而阴晋之战只记录在《吴子》中,大致过程是,秦惠公为了夺回河西之地,集结50万大军,面对秦军来袭,镇守魏国西河郡的吴起所部,众将士未等军令,就穿上甲胄意欲作战。

最终魏军也是凭借高昂的斗志,击败了来犯的秦军,但是如果这是真的,魏军应该趁势打过洛水,突破秦魏之间秦国建立的防线,不说趁势灭了秦国,削弱一下秦国宗室可以的吧。

毕竟吴起能够将魏军实力推向巅峰,靠的就是对将士的赏赐和优待,以此激发将士战斗的欲望,因此魏国想要保持长久的称霸地位,就必须不停地扩张,但是阴晋之战后,魏国并未有进一步攻打秦国的计划。

《史记.秦本纪》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彊,夺秦河西地。

话说回来,当初魏国趁秦国内乱之际,经过数年征伐拿下了河西之地,吴起成为魏国拿下河西之地的重要攻城,秦国为了国运,夺回河西之地,的确是势在必行,但是阴晋之战的起因,绝不是秦国单纯地为了夺回河西之地,更多的是策应楚国,帮助楚国缓解压力。

这里要解释一下,阴晋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89年,而大家熟知的三家分晋是在公元前403年,而晋国正式灭亡要在公元前376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废为庶民,因此当时的三晋,也就是赵魏韩三家之间的关系还不错,虽然之间存在着利益纠葛,但是对外还是比较统一的。

因此在那个时代,强势的魏国并未把主要兵锋放在赵、韩两家,而是放在了秦、楚两家,对付秦国就不用说了,阴晋之战前,魏国主导的三晋,一直在削弱楚国啊。

《史记.楚世家》悼王二年,三晋来伐楚,至乘丘而还。四年,楚伐周。郑杀子阳。九年,伐韩,取负黍。十一年,三晋伐楚,败我大梁、榆关。楚厚赂秦,与之平。

可以看到,楚悼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00年,三晋就开始执行对付楚国的计划了,而且这个策略一直延续到楚悼王十一年,即公元前391年,也就是阴晋之战的前两年。

因此,楚国不堪三晋的大兵压境,独木难支,楚国便找了秦国帮忙,不要忘了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当时楚国的都城被吴国所攻破,楚国几乎灭亡啊,当时就是秦国帮助楚国复国的。

《史记.魏世家》三十五年,齐伐取我襄陵。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

同时楚国也应该是拉拢到了齐国,齐国在东线也攻打了魏国,也就是在那段时间,秦国发兵,攻打了魏国的阴晋(今陕西华阴东)。

因此个人认为,阴晋之战,并非是秦国单独发动的,意欲夺回河西之地的大规模作战,而是三晋联盟和齐秦楚联盟之间的对决,毕竟那个时候,三晋关系还不错,魏国实力又强大,就是那么豪横地从秦国手里抢走了河西之地,其他国家能不害怕吗?

可以说当时魏国的确有打破实力格局的机会和实力,面对三晋对楚国军事上的压力,秦国和齐国也不能说坐视不理啊,不能等着魏国主导的三晋把楚国打趴下,打到半死的时候才出兵帮助楚国啊,那不就晚了吗?

所以说,秦国出兵攻打阴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减缓三晋对楚国的压力,牵制魏国主导的三晋,进一步占据局势的主动权。

个人认为,既然如此,秦国就不会发动50万大军,这么大规模的军队作战, 且不说这么大规模的军队,秦国如何维持后勤,最主要的是,秦国是帮助楚国减缓军事压力,并不是代替楚国承受魏国的正面冲击。

只要能够让魏国有所忌惮就可以了,没必要拿出一副和魏国死磕的架势,毕竟秦国虽然的确想要夺回河西之地,但是秦国的势力还不允许啊。

《资治通鉴.周纪一》秦侵晋。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王及诸侯,王许之。

而这次三晋和齐秦楚之间的较量,最终也是以魏文侯联合齐太公田和楚悼王一起,请求周天子立为诸侯才暂时结束的。

总的来说,阴晋之战, 应该没有《吴子》中写得那么夸张,秦军是来了,也被吴起击退了,但在更多是秦国配合楚国的一次军事行动而已,并不是秦国倾尽国力,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的一战,阴晋之战更多的是,三晋和齐秦楚联盟对抗的一次局部战。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崇祯帝提出的南迁之议,为什么一直没能实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迁之议,崇祯帝,历史解密

    明朝末年,崇祯帝欲迁都南京,但遭到大臣们的反对,计划没能实施,后世称之为“南迁之议”。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所谓“南迁之议”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明朝后期,崇祯皇帝的政权一方面面临后金反明,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南下侵犯,另一方面面临李自成称帝,农民起义军直逼京城,危及其统治等形势而不

  • 康熙为什么把建宁公主的丈夫儿子杀掉让她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建宁公主,清朝,野史秘闻

    根据模糊的史料记载:其实建宁公主不是康熙的什么妹妹,而是他的亲姑姑。建宁公主是皇太极最小的女儿,她的母亲奇垒氏来自蒙古察哈尔部。建宁公主是皇太极的第14个女儿,她最开始的封号其实是和硕公主,13岁嫁给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14岁时晋封为和硕长公主,16岁时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来又改为和硕恪纯

  • 闽国君主王延羲有多残忍?趁喝酒时要剖开大臣腹部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延羲,五代十国,风云人物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通文四年(939年),闽国内乱,叛军迎接前闽王之子王延曦进宫,于是王延羲自称闽王,更名王曦。王曦继位后,猜忌宗族,骄傲奢侈,荒淫无度,嗜酒如命,酒后常常滥杀无辜。王曦总是通宵达旦地喝酒,逢喝必大醉。每次举办宫廷酒宴时,王曦还让心腹监酒,凡推辞不端杯者、滴漏跑冒者,一律问斩。王曦同宰

  • 曹植作为魏晋的“建安之杰”,后世对他有着怎样的评价?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南北朝山水诗第一人谢灵运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然而纵然是诗才无双的曹植,在权力相争的时候,也是那样的苍白无力。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老大曹昂死后,开始了长达将近十年的世子之争。在曹操临死之际方才结束。期间记载在史书中的,也就几件。而

  • 薛仁贵长子薛讷的封神之战——武阶驿之战是怎么回事?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史风云

    大家好,说起武阶驿之战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如果大家喜欢历史演义小说,那么大家就一定看过薛丁山征西和薛刚反唐的故事。但在真实的历史中,有一个人是薛丁山和薛刚的结合体,他就是唐朝名将薛讷。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去回味薛讷的封神之战:武阶驿之战。公元714年,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众十

  • 李渊的修史计划没能成功,李世民是如何完成修史工程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位期间,开启了前朝修史工程,但工程最终却以“烂尾”收场。在父亲的“前车之鉴“下,唐太宗是如何完成修史工程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李渊修史工程“烂尾”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主持修史工程的大臣多与前朝关系紧密,自然为了掩盖先人和自己的黑点而“撕逼”;李渊又摆不平

  • 武则天晚年为何又将武周复归唐朝?武则天叱咤一生最终还是有点温情的!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武则天,野史秘闻

    武则天晚年为何又将武周复归唐朝?武则天叱咤一生最终还是有点温情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改唐朝为武周,为何又复归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武则天十四岁时入宫成为唐太宗妃子,封为五品才人。武则天做了12年唐太宗的妃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 司马昭为什么在继承人上边犹豫不决 司马炎最后是怎么胜出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风云人物

    还不了解:司马昭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司马昭为何在立王位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后,控制了朝政,掌握了曹魏大权。司马懿死后,其长子司马师继续掌握曹魏大权,后来,司马师因为文鸯率兵突袭大营,惊吓过度,因为有眼疾,眼珠子崩出眼眶,活活痛死,死时四

  • 南越国是岭南第一个完整的王朝政权,一共历经几任国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南越国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王朝政权,一共历经五任国王,享国九十三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武王建国汉高祖三年,赵佗正式建国称王。赵佗称王后,考虑到一旦中原归于一统,很可能会派人前来征伐;同时,也为了防备衡山国可能进行的突袭,再一次加强了边防力量,主要是在南越国北部边界地形

  • 好水川之战:因范仲淹持异议,致使宋军阵亡高达一万多人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好水川之战,范仲淹,战史风云

    好水川之战是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西夏军进攻宋泾原路,在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地区,击败宋军的一次伏击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率兵10万从折姜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区。李元昊为发挥骑兵优势,采用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