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灭六国时名将那么多 最后为什么只剩下章邯打项羽

秦始皇灭六国时名将那么多 最后为什么只剩下章邯打项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235 更新时间:2024/1/25 0:54:16

对秦灭六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始皇灭六国的以后,将领那么多,秦始皇死后的三年时间里,为什么只剩下章邯能打项羽?

秦灭六国之时,秦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奇才,白起、王翦、蒙恬等人以无敌的姿态横扫六国,奠定了秦王朝的不世基业,白起和王翦也因此得以位列“战国四大名将”。

可为何在秦始皇去世仅仅3年之后,秦朝的名将就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一般,竟然只能靠章邯这位替皇帝管理财政收支、负责安排君王生活的少府来撑门面,那些名将哪儿去了?

我总结起来主要有四点原因:年老退休、战死沙场、死于赵高的政变,以及被赵高打压免职。

接下来,我就来详细举例说明一下。

一、年老退休;

在秦国一统天下的过程中,白起、王翦、王贲、蒙恬、蒙骜蒙武、尉缭、桓齮内史腾、杨端和、赵佗、李信等人,都是贡献比较明显的人。

这些人的命运各有不同,其中王翦和内史腾,就属于年老之后,远离战场,过安定的好日子去的类型,王翦的退休时还在秦国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故事呢。

那是公元前226年的某天,当时秦始皇正召集大臣们商量如何灭楚,少壮派将领的代表李信说:“只需要二十万大军足矣。”

始皇帝闻言,又转头咨询王翦的想法,王翦开口说:“要灭楚,非六十万大军不可。”

李信要二十万大军,而王翦要六十万大军,一经对比,差异立刻就体现了出来,秦始皇有些失望地对王翦说道:“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王翦一看秦始皇不听自己的劝告,他便以自己年纪大了身体多病为由请求辞官归乡,让他回老家频阳东乡养老。(《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后来李信吃了败仗,秦始皇回想起王翦的话,才了解自己确实轻敌了,他连忙驱车赶到王翦家当面道歉请罪:“老将军,我悔不听你的话,李信果然失败了,现在还是要请老将军出马力挽狂澜,还请老将军不要抛弃寡人!”

王翦拒绝道:“大王,老臣年岁已高,这几年还一直生着病,还请大王另择良将吧。”

秦始皇一听王翦的话,就了解他还在怪罪自己,忙说道:“老将军啊,这种事只有将军您出面才能解决问题了。”

王翦看到秦始皇态度这么好,也不再闹脾气,他说道:“大王让老臣领兵,是信任老臣,但老臣有几个要求希望大王能够满足我,首先攻打楚国必须按我说的给我六十万大军,然后我要很多良田宅园留给子孙后代。”

秦始皇听到王翦提出的条件大喜道:“依老将军话,寡人都答应老将军!”

出关之前,王翦又五次派人告诉秦始皇:“大王不要忘记答应我的美田啊!”

王翦的部下担忧地提醒说:“将军这样,恐怕会招来祸患啊。”

王翦笑着对他说:“秦王多疑,如今他把秦国的大军都给了我指挥,如果我不多要些封赏,他才要怀疑我有不臣之心呢。”

姜还是老的辣,王翦出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平定了楚国,这位老将军在立下赫赫战功之后,立刻急流勇退,选择了回家养老。

他正是因为这种见好就收的性格,也让他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中结局最好的人。

二、战死沙场;

战争是残酷的,刀剑无眼,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一旦上了战场,没人能保证自己一定能安全走到最后。

秦始皇手下的诸多将领中,桓齮便是一位殒命在沙场上的名将。

在秦国对赵国的战争中,桓齮是一位立下了很大功勋的将领:“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十四年,攻赵军于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桓齮定平阳、武城。”

但战场并不是谁功劳大,谁就能笑到最后,因为谁也不了解自己的下一位对手是谁,在真正的战场上,哪怕是武功盖世的大将军也可能死在无名小兵的手中,更何况桓齮遇到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赵国最后一位定国支柱——李牧。

李牧,正是与王翦齐名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军在他的领导下,几次击退秦军的进攻,连王翦都只能和他打僵持战,桓齮便是在这个过程中,战死在了秦国对李牧大军发起的攻势当中。

三、在秦二世和赵高发起的清算活动中,死于内耗;

将军保家卫国、开疆拓土,是一把好手,但在朝堂之上,却未必是文人手中那支笔的对手。

对于将军而言,恐怕最委屈的结局,就是死在那些玩弄阴谋诡计的小人手中,昔年秦国靠收买赵王身边的佞臣郭开害死了李牧,致使一代名将含冤而死。

在秦始皇死后,通过夺权登基的胡亥为了稳固自己的势力,他在赵高的指使下首先做的事情就是用武力杀害和自己政见相反的人。

赵高伪造诏书,命使者传给公子扶苏和边将蒙恬,要求他们交出手中的大军,主动自杀。

蒙恬对使者说:“我家三代为帝国效忠,如今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即便我身在牢笼,我在军中的势力也足以反叛。只是我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蒙恬这样一位威震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名将就这样屈死于权力斗争之中。

在陈胜吴广掀起反秦的大旗时,将军冯劫和右丞相冯去疾曾联名向秦二世进言,希望胡亥能够暂停修建阿房宫,给民众减负,结果秦二世一怒之下,就下旨把他俩打入大牢,交由官吏审判,两人最后不堪其辱,选择了自尽。

四、赵高嫉贤妒能,打压能臣,一批和他意见不合的将领被免职。

秦二世和赵高掀起的这次清洗运动,让秦朝上层的权力中心,出现了一片真空地带,一大批很有才华的文臣、武将被杀害贬职。

我们把秦朝看作一台精良的机器,那些被杀害的大臣就是让秦朝这台机器运转的枢纽,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如今支撑起秦帝国各个部门的人才们都被赵高他们除掉,安排上了自己的亲信,这些新上位的人无论能力、威望和经验都远不如自己的前辈,赵高给秦帝国的这次换血带来的隐患肉眼可见。

赵高在外敌四起的时候,不考虑如何稳定局势,竟然还玩了一出指鹿为马筛选政敌的操作。他在大殿之上命人牵来了一头鹿,然后当着群臣的面对胡亥说:“陛下,我给您献上一匹宝马。”

胡亥笑道:“丞相,错了,错了,这分明是一头鹿嘛!”

赵高望着大臣们说道:“我献给了陛下一匹马,陛下却说是鹿,你们说这是马还是鹿呢?”

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是马,有人说是鹿,赵高把那些说是鹿的人名字牢牢记住,私下里便使绊子要么把他们贬官,要么就除掉他们,一时间,朝堂上尽剩下阿谀奉承之辈。

对于赵高的助攻,六国的贵族们心里是很高兴的:“老铁好人啊,6666。”

刘邦:“就靠你做内应了,事成之后,你做秦王,我做汉王!”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於高,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胡亥看到敌人兵临城下,这时候他才了解着急,胡亥没想到的是赵高这个罪魁祸首,已经私下和刘邦他们联系,打算以除掉胡亥为条件,来保全自己的富贵。

章邯此时的内心肯定相当复杂:外敌当前,队友却吵起了架来,胡亥一言不合还回宫中挂机,这样的对局怎么打?在线等,挺急的。

细细品来,刘邦、项羽在跟章邯对阵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就是赵高和胡亥他们了,没有这几人在,他们根本不足以撼动秦始皇时期秦国的军事力量。

看到其他秦朝老将军的命运,才了解王翦这样熟知兵法、懂人心的大将是多么有先见之明,孙武在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中提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大意是说,这带兵打仗,一定要灵活多变,活用各种战术去击败敌人。敌人实力比我方强大时,就要暂避锋芒,想办法找到他们的弱点,再趁其不备击败他们。

举个例子,老板让我们去和一位很难相处的客户谈生意时,这时先不要慌,我们可以先调查对方的喜好,比如他喜好吃什么、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对工作有哪些要求之类,只要事先做好准备,便很容易在客户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从而谈成这笔生意。

诚如孙子所言,这是他克敌制胜的经验,活学活用,这些思路同样可以运用于学习和工作之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上面的链接,购买这套学海《孙子兵法》,为自己充实一下老祖先的智慧。

标签: 秦始皇将领

更多文章

  • 狄仁杰位高权重又是武则天身边的红人 狄仁杰为何只是一个三品官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武则天,狄仁杰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武则天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武则天在位时期,狄仁杰可以说是位高权重的存在,狄仁杰为何只是一个三品官?狄仁杰已经在诸多的游戏、影视剧所涉及,多数已经被神化,提及狄仁杰,想必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神探,他清正廉明,他不畏强权,这一点是大多数官员不敢做到的,敢于说出实情

  • 武则天当上皇帝之后 武则天为何而把都城迁到洛阳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武则天,洛阳

    对武则天迁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武则天当上皇帝之后,武则天为何把都城迁到洛阳?公元684年,武则天给洛阳改了个名字,把“洛阳”改成了“神都”,这是洛阳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名字叫神都,所谓的神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神州大地之都,这一年,唐高宗李治去世一年多了

  • 唐玄宗得知杨贵妃在给安禄山洗澡后 唐玄宗为什么不阻止两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隆基,杨贵妃

    还不了解:杨贵妃和安禄山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杨贵妃在给安禄山洗澡的时候,唐玄宗得知后,李隆基为什么也不阻止?引言杨贵妃不仅给安禄山洗过澡,而且还与贵妃对食、通宵不出。有一次用力过猛,安禄山还将杨贵妃的玉乳给抓伤了!!!“禄山生日,上及贵妃购衣服……召禄山入禁中,

  • 李亨当初抢了李隆基的皇位后 李亨为什么还接回唐玄宗李隆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李亨

    对唐肃宗和唐玄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肃宗李亨称帝之后,李亨为什么还要迎接唐玄宗?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他是接班人不假,可不是在唐玄宗死后才登基的,可以说他的登基充满了疑惑和奇妙。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带着太子李亨逃往四川,结果在马嵬驿发生了兵变,杨贵妃和宰

  • 王审知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审知,闽国

    王审知,字信通,又字详卿,威武军节度使王潮之弟,“开闽三王”之一,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开国国君,在位共16年。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审知初与兄王潮跟随王绪,后王潮废杀王绪,诸将便拥戴他为首领。公元897年(乾宁四年)王潮去世,王审知继其位,朝廷任他为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

  • 后世如何评价王审知?他有哪些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审知,闽国

    王审知,字信通,又字详卿,威武军节度使王潮之弟,“开闽三王”之一,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开国国君,在位共16年。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审知初与兄王潮跟随王绪,后王潮废杀王绪,诸将便拥戴他为首领。公元897年(乾宁四年)王潮去世,王审知继其位,朝廷任他为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

  • 南汉高祖刘龑:南汉开国皇帝,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龑,南汉

    刘䶮,即南汉高祖,又名刘纻,唐末封州刺史刘谦第三子,清海、靖海节度使、南海王刘隐之弟,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开国皇帝。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乾化元年(911年),其兄刘隐去世,刘䶮为权知清海军留后,后梁授刘䶮为清海军节度使,封南平王。贞明三年(917年),刘䶮称帝,建都番禺,

  • 刘龑建立南汉后,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龑,南汉

    刘䶮,即南汉高祖,又名刘纻,唐末封州刺史刘谦第三子,清海、靖海节度使、南海王刘隐之弟,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开国皇帝。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乾化元年(911年),其兄刘隐去世,刘䶮为权知清海军留后,后梁授刘䶮为清海军节度使,封南平王。贞明三年(917年),刘䶮称帝,建都番禺,

  • 深受孙权重用的五位大臣,东吴五君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孙权,东吴

    深受孙权重用的五位大臣,东吴五君是谁?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东吴五君,指三国时期东吴的五位大臣:诸葛瑾、顾邵、步骘、严畯、张承。 他们都得到了孙权的器重,当时人也对他们评价颇高。一、诸葛瑾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蜀汉丞相诸葛

  • “魏国四聪”是谁?他们分别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魏国四聪,曹魏

    “魏国四聪”是谁?他们分别是什么结局?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世语》:是时,当世俊士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诸葛诞、邓飏之徒,共相题表,以玄、畴四人为四聪。魏国四聪( 明哲之士曰“聪”)指的是魏国的夏侯玄、诸葛诞、邓飏、田畴。在三国时期,他们因为“明哲”而被后人景仰。但是,“魏国四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