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粲:东汉末年官员、文学家,深受曹操父子信赖

王粲:东汉末年官员、文学家,深受曹操父子信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887 更新时间:2023/12/29 6:03:03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粲自少即有才名,为学者蔡邕所赏识。司徒想征辟他为黄门侍郎,王粲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赴任,选择南下依附荆州牧刘表,但未受到刘表重用。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曹操南征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于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被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著《英雄记》,《三国志》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人物生平

出身名门

王粲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龚,在汉顺帝时任太尉;祖父王畅,在汉灵帝时任司空,是当时的名士,都位列三公。王粲的父亲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汉献帝被董卓控制,西迁至长安,王粲也随同前往。当时的著名学者、左中郎将蔡邕一见到王粲,就觉得他是个奇才。当时蔡邕的才学天下闻名,受到满朝官员的敬重,蔡邕府第前经常是车马填巷,他家的客厅也常宾客满坐。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便急忙出迎,连鞋子穿倒了也顾不上。王粲一进门,因为他年纪小,身材又矮,满屋的人都感到很吃惊。蔡邕说:“这位是司空王公(王畅)的孙子王粲,他确实是奇才,让我自愧不如。我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应该全部送给他。”

怀才不遇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王粲十七岁的时候,受司徒征辟,又被召为黄门侍郎。王粲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赴任。 不久,他到荆州去投靠自己的同乡、荆州牧刘表。刘表见他状貌不扬,身体孱弱,又不拘小节,所以不太看重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长沙太守张羡听从桓阶建议,举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兵背叛刘表,刘表发兵讨伐。为了宣传这次出征,就由王粲执笔写了一篇《三辅论》,以示师出有名。其中写道:“长沙不轨,敢作乱违,我牧睹其然,乃赫尔发愤,且上征下战,去暴举顺。”申明用兵乃是为了“去暴举顺”。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在官渡之战后两年,袁绍病死,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兄弟阋墙。刘表为了劝和,让王粲起草了《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书中劝解袁氏兄弟毋作阋墙之斗,应当联合御侮,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甚有文彩,张溥在《王侍中集题辞》评价两文“词章纵横”。

归附曹操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刘表病死后,王粲力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曹操。荆州平定后,曹操任命他为丞相掾,赐王粲爵关内侯。一次,曹操在汉水边设宴款待百官,王粲给曹操敬酒说:“当今袁绍崛起河北,倚仗兵多将广,志在夺取天下,但虽爱惜贤才却不能重用,因此那些奇士终归离他而去。刘表盘踞荆楚,从容不迫,坐观时变,自以为可以仿效周文王。那些避难到荆州来的贤士,都是海内的俊杰,可刘表却不善于任用他们,结果当国家危难之际却无人辅佐他。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下车伊始就忙着整顿冀州的军队,收录当地的豪杰各尽其用,因此能称雄天下。等到平定了江、汉,又征召这一带的贤才各居其位,使天下归心,望风归附,文武并用,英雄尽力,这些都是夏、商、周三代开国国君才能做到的事情啊! ”后来,王粲又被调任军谋祭酒。

魏王侍中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魏王国建立以后,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一同被任命为侍中,王粲因博学多识,总能做到对答如流。当时旧礼仪制度废弛殆尽,需要重新制定,王粲与卫觊等负责除旧布新,制定新的典章。 据《决疑要注》记载:汉末丧乱时,玉佩断绝消失。而王粲认得旧佩,才重新作之。西晋时的玉佩,都是受法于王粲。

在曹操幕府,王粲不但受到赏识和重用,而且他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曹丕、曹植非常尊重王粲,他们之间经常有诗赋往还。

据《典略》记载;王粲才高,擅应机辩论。当时,钟繇、王朗等尽管都在魏王国任卿相之职,但一到朝廷奏议,都停笔措手不及。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

驴鸣悼亡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春正月二十四日 (2月17日),王粲在返回邺城途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 当时的曹丕还是世子,亲率众文士为其送葬。为了寄托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王粲的生前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一片驴叫之声。这就是著名的驴鸣送葬。葬礼之后,曹植又作《王仲宣诔》,可见二人其交情确实非同寻常。

标签: 王粲东汉

更多文章

  • 有哪些与陈琳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陈琳,东汉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汉灵帝末年,陈琳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

  • 孔融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何不在赤壁之战结束后处死他?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曹操,汉朝

    孔融孔子二十世孙,和王粲等六人被合称“建安七子”.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孔融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小时候孔融就天下知名,是有名的神童。长大后孔融名声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士人的领袖,孔融心怀汉室,始终把自己当作汉朝官员

  • 宋真宗赵恒执意娶刘娥是什么原因?二人的感情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娥,宋朝

    宋真宗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刘娥在嫁给宋真宗(那时候他还只是皇子,还叫赵恒)的时候,她已经是一个银匠龚美的老婆,而且在很小的时候就嫁给了龚美,给龚美当了多年的老婆了。同时,那时候龚美带着她四处卖唱,而且龚美还打算把她卖了。从龚美想卖她这一点来

  • 司马昭在建国的时候 司马昭为何会选择晋作为国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司马昭,晋朝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昭建立的封国,为何要以“晋”作为国号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曹魏灭亡,西晋开始,而在之前司马昭已经派兵消灭了蜀汉,所以在蜀汉和曹魏相相继灭亡后,魏蜀吴三国鼎立

  • 崇祯重用魏忠贤才能挽救大明江山吗 崇祯还有什么方法和方式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崇祯,明朝

    对崇祯要怎么做才能挽救大明?真的得重用魏忠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要我说,崇祯要想保住明朝,就应该跪下来舔着魏忠贤的脚趾头表示:魏爸爸,这个皇位你来坐吧!在很多人眼里,是不是这样才能保住明朝?我真的奇了怪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魏忠贤这种货色,甚至认为明朝之所以当时不

  • 刘邦和吕雉在位时期真的为文景之治打下基础吗 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邦,吕雉

    还不知道:为何说刘邦、吕雉统治时期,为文景之治打下基础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始皇以后,到汉武帝之前,这段时间在位的君主,对老百姓是最好的。当时的统治者,主要包括汉高祖(汉太祖)刘邦,吕后(汉惠帝刘盈、前少帝、后少帝),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为啥说这个时候的老百

  • 陈群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陈群,曹魏

    陈群(?-237年2月7日),字长文。颍川郡许昌县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东汉太丘长陈寔之孙、大鸿胪陈纪之子。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陈群出身名门望族颍川陈氏,早年被刘备辟为豫州别驾。曹操入

  • 朱祁镇御驾亲征北伐时,孙太后为何没有阻止?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祁镇,明朝

    孙太后是孝恭章皇后孙氏,她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趣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太皇太后张氏在世的时候,明英宗朱祁镇一直比较听话,朝政也很清明。但是张太皇太后去世以后,太后孙氏执掌朝政。那时候,朱祁镇便开始乱政,不但宠信太监王振,而且在御驾亲征北伐中,还轻率冒进

  • 孟达有什么本事,让曹操如此重用他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孟达,曹操

    历史上的孟达和吕布一样反复无常,那么他有什么本事,让曹操如此重用他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就接着往下看吧~首先,孟达(?-228),字子度,本字子敬,因刘备的叔父名叫刘子敬,为避讳而改字。扶风郡郿人。在东汉末年,孟达原本是益州牧刘璋的部下,刘备来到益州后,孟达背叛刘璋,归

  • 光绪皇帝为什么会被毒死 慈禧太后为何要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慈禧,光绪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慈禧去世之前,为何要毒杀光绪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1908年11月14日,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去世。仅仅1天之后,慈禧太后去世。这是不是太巧了一点,所以,当时就有传言说是慈禧太后毒死了光绪皇帝。但一直没有真凭实据,2008年,科学家对光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