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千古奇冤:窦娥被冤,死后3桩毒誓全部应验,一切都是因果报应

千古奇冤:窦娥被冤,死后3桩毒誓全部应验,一切都是因果报应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石庆松 访问量:2919 更新时间:2024/1/21 2:37:41

日头早早地搁在街头牌坊高挑的檐角上,亮得刺眼。大把大把的阳光,毫不吝啬地撒在三尺高台上,明晃晃的台央,跪了一位女子。

她着囚服,双手缚于后背,一个“斩”字头悬,她叫窦娥,从近两千年的斑斓光影里走来。

作为当时生活在封建底层的妇女,在“一仗下,一道血,一层皮”里含冤而逝。

她临死之前曾发下3条毒誓,在她死后这3条毒誓全部应验。

真也悲兮叹兮。

01、窦娥之冤

窦娥小字云端,楚州人士,家境贫寒,在她3岁的时候,其母亲便过世了,自此与父亲相依为命。

在与父亲生活到7岁时,由于窦父要进京赶考,不得不将其允诺给蔡婆婆收养。自此窦娥成为童养媳,嫁给蔡婆婆的儿子,改名窦娥。

7岁后,窦娥便一直与蔡婆婆生活在一起,与其朝夕相处。

7岁到17岁,十年的朝夕相处与养育之恩,道一声蔡婆婆是其养母都不为过。

17岁嫁给蔡婆婆儿子后,窦娥恪守三从四德,遵守“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事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

奈何与丈夫成亲后,好景不长,才与其夫相守两年,其丈夫不幸亡化,自此窦娥与蔡婆婆均成了寡妇。

古代丧夫的女子,由于十分重视贞洁,通常都不会改嫁,而是选择守寡。

鲁迅先生曾在《我之节烈观》里提到,在古代社会里,男子常常把女子当做物品,物品自然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更为甚者,“寡妇门前是非多”,有学者对窦娥的冤屈进行社会因素的分析,认为根深蒂固的节烈观念是这桩悲剧的导火线之一。

事情还是在窦娥与蔡婆婆这两位寡妇身上。

先讲蔡婆婆:

有个名叫赛卢医的,欠了蔡婆婆二十两银子,他家住在山阳县的南门外。

蔡婆婆上门去要债的时候,被这个利欲熏心的赛卢医骗到了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为了不还这二十两银子,他对蔡婆婆伸出了魔爪。

就在蔡婆婆痛苦喘息之际,不成想正好有人路过救了她。这位救命恩人正好是父子俩,是一对鳏夫(丧妻之人)。

那对父子中,儿子叫张驴儿(虽然都说小儿贱名好养活,但是在戏文里被关汉卿起这么一个名字,创作者的爱憎可见一斑),张驴儿认识了蔡婆婆,也了解了她家的情况。

张驴儿心计一动,要挟蔡婆婆道:“我知道你婆媳二人都没有丈夫,不如我们父子二人上门,结成秦晋之好。”

蔡婆婆一开始自是不肯,谁知那张驴儿竟然威胁她:“你若不同意,我也勒死你。”

蔡婆婆害怕了,只得将张孛老、张驴儿父子带回家中,准备赡养。

讲到这里,有个疑问,蔡婆婆究竟招没招张孛老做接脚(老伴)?

按照现代中国的人情世故和法律条文,无论是窦娥嫁给了张驴儿,还是蔡婆婆嫁给了张孛老,窦娥都称呼其为“公公”。

但在窦娥那个年代,遵从“既嫁从夫”,即她丈夫的父亲才是她公公,而在古名家本中,蔡婆婆在儿子死后,才改嫁给张孛老。

因此研究者认为儿子死后改嫁并不能让张孛老成为窦娥的“公公”,

上面的伦理罪的分析理解起来有些费脑,需要一定的参考文献为依据,但并不影响对此文的理解。

言归正传,接着讲窦娥被冤枉的过程。

故事讲到蔡婆婆不得已答应张驴儿的提议,暂且把张孛老、张驴儿父子接回家中。

再讲窦娥:

回到家的蔡婆婆问窦娥是否愿意再嫁给张驴儿,窦娥在面对婆婆说亲张驴儿时,却道“梳着个霜雪般白鬓,怎将这云霞般锦帕丢……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到中年万事休”,窦娥说的这些话显然有了生气的意思。

虽说对蔡婆婆十分孝顺,但是婆婆六十还说改嫁,与窦娥心中一直的贞洁信仰相违背,她不想也不愿听婆婆的嫁给张驴儿,因而顶撞了她。

虽然话已至此,但在婆婆卧床不起后,窦娥却仍然端汤伺候。

话说那天张驴儿父子救了蔡婆婆后,回到蔡婆婆家中,二人总逼着蔡婆婆促成张驴儿与窦娥事成。

蔡婆婆心中苦闷与胆怯交织,竟一病不起,这下给张驴儿父子二人带来可乘之机,越发嚣张的张驴儿逼迫窦娥不成,为了达成目的,想出了一条毒计。

这日蔡婆婆精神稍微好点了,想吃一碗新鲜的羊肚汤,张驴儿一听,心想只要这老太婆一死,这窦娥就是自己的了。于是,他献殷勤地端来一碗羊肚汤。

奶白的汤汁里,浓郁的香气从这碗热气腾腾的汁里飞出来,拉长了人的鼻子,让人忽略了那混合在汤汁里无色无味的毒药。

蔡婆婆手里端着这碗加了毒药的羊汤,正想喝的时候,突然感到肚子不舒服,只得叫窦娥把这汤端走。

正巧,张孛老也就是张驴儿的父亲进来了,他闻着香气,馋了,接过汤碗,一口气将羊汤喝了个底朝天。

此时问题来了,只见张孛老感觉腹内绞痛,随即七窍流血倒地身亡了。

躲在暗处的张驴儿一见,干脆将计就计,冤枉是窦娥毒死了张孛老,并威胁她:“如果打官司,你与俺父偿命,如果你做了我老婆,我可以当什么事情都没发生。”

窦娥一听,大义凛然地拒绝道:“从来烈女都不侍二夫,我窦娥岂是罔顾伦理道德,贪图享乐之辈分,你休想让我嫁与你!”

张驴儿一听,更加愤怒,媳妇娶不成,爹岂不是白死。于是他便一纸诉状,把窦娥告到了衙门里,说她药死了自己的公公。

山阳县县令却是个办事糊涂的,他升堂,对窦娥“三推六问”、“吊拷绷扒”,窦娥一个弱女子,当然是抵死不从。

张驴儿既撕破了脸,越发嚣张,他贿赂县令一笔银钱,又给县太爷出了个主意。

既然窦娥不认,何不将她婆婆审一审,窦娥又是个孝顺的……如此种种,何愁不能真相大白的一天。

要说张驴儿这破赖货出的馊主意,真真害苦了窦娥。

大堂上,县令不理旁边的窦娥如何跪地哀求,也不管六十岁老叟的蔡婆婆身体如何虚弱,惊堂木“啪”的一响,就要对蔡婆婆行刑。

嚯,这一板子下去,婆母岂不命不保了。情急之中,窦娥只得跪地开脱婆母,将所有罪过都揽在自己身上。

这一揽可了不得:有人认罪画供结案,这桩命案自然有了人命顶替,县令暗暗窃喜,竟不再深究,以“药死公公”之罪,判以斩刑。

02、刑台三桩誓愿

佛说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因果报应之说自来有之,元曲大家关汉卿笔下的主人公窦娥,被冠以丰富的想象,大胆地夸张,设计出了发下三条毒誓全部应验的情节,进而渲染出浓烈的悲剧气氛。

那么,窦娥冤三条毒誓是什么呢?

窦娥被判了死刑,行刑这天,郎朗日头高悬,窦娥临死前叮嘱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倒不了的浆水饭,倒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

蔡婆婆听罢,连连点头,哪有不应之理。

讲到这里,窦娥知道自己将要死了,为何在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呢?可能有这么三点:

一是因为她对婆婆有强烈的不舍和挂念,自从7岁便与婆婆生活在一起,十多年了,自然有了感情维系,与窦娥来说,母亲早早去世,父亲下落不明,丈夫死去,婆婆是自己在世的唯一亲人了。

二是窦娥安排这些身后事,是为了让婆婆在今后有所寄托,因为窦娥死去后,只剩下婆婆孤身一人了,她怕这个对她有养育之恩的老叟从此后有了轻生之念。

三是以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来渲染更加悲剧的气氛,更加突出当时社会无公道而言的一面。

就在婆媳两人抱头痛哭,依依不舍之时,有差役强行把蔡婆婆拉走,吉时已到,准备行刑。

窦娥站立,不禁更加悲愤交加,她将自己不幸的命运,化作三桩誓愿:

一愿“血溅白绫”,我死后,血只溅在八尺旗杆挂着的白布上,半滴都不会撒在地面,四周的百姓都会看见。

二愿“六月飞雪”,就像战国的邹衍遭受诬陷后,在五月天里突然有霜降。我窦娥认为自己的冤屈比那人还要大,六月天里必然有大雪,将我的身体掩埋。

三愿“大旱三年”,只因你等贪官污吏心不正,百姓有冤无处申,如今灾难轮到山阳县。岂不闻,东海孝服冤死旱三年。

回顾窦娥的一生,自小母亲离世,父亲又奔劳于仕途,多年无音信,嫁了个丈夫却只得相守了两年光景。

之后守寡又遭泼皮戏耍、陷害,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她自叹命苦,却又寄希望于命运。

“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信老天爷、信生辰八字、信来世今生、信因果报应。

故事讲到这里,作者关汉卿借用了苌弘冤屈而化碧玉、邹衍冤屈而降飞霜、周青冤屈而旱三年这几个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将其集中起来表现窦娥的千古奇冤。

从而使得窦娥的反抗精神具有了超现实、超自然的巨大力量。

有研究学者对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剖析,对窦娥善良、忠贞的悲剧命运刻画,折射了官吏的昏聩,又用三条毒誓:血溅白绫、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的一一应验,是层层深入地表现窦娥的反抗力量。

第一层,通过直接渲染法,现场周围百姓观看,众目睽睽之下,只见窦娥的鲜血随着白晃晃的刀刃喷溅而出,直射白练,斑斑血痕,会给予现场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第二层,通过气氛烘托法,随着窦娥尸体的倒下,在炎炎六月里,一场漫天飞扬的大雪竟然从天而降,覆盖在窦娥的尸体之上,用极端反常的自然现象暗示社会的黑暗。

第三层,通过悬念牵心法,现场人们目睹了前两桩毒誓的应验,自然而然地会对窦娥第三桩誓愿能否实现而牵肠挂肚、耿耿于怀。

由于前两个誓愿已经真真切切实现了,人们对窦娥悲剧命运的同情转化为相信窦娥的冤屈,以及对窦娥以毒誓复仇的迫切期待。

荆州果然三年不下雨!而这引起了上位者的注意!

03、“窦娥”伸冤

上位者便是窦娥的父亲,窦天章。

窦父自从离开窦娥,一路到京师,考取功名,因为廉能清正,节操刚毅,任命为两淮提邢肃政廉访使之职,有任意调查囚卷,监察贪官污吏的权力。

这日,他来到淮南荆州地界,纳闷荆州为何三年不雨,为此,特意在州厅多待了一晚。

这晚,正翻看囚卷宗,却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

窦父原本将“窦娥药死公公”案卷压在下面,不曾想,灯火变得忽明忽暗,他于是倾身把这灯火重新剔亮,在坐下后,发现刚才的案卷又摆在了所有案卷的上面。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待窦父再次把这册案卷压在下面,灯火又变得忽明忽暗,他不得不再次把灯火剔亮,发现,案卷又出现在了上面。

窦父疑心有鬼,但他是朝廷钦差,纵然有一身浩然正气,大胆呵斥道:“兀那鬼魂,你向前来!”

鬼魄自称叫“窦娥”,是窦天章的女儿。

窦天章自是怀疑,因为他一直认为他的女儿叫端云,而他自及第做官后,找了她好多年,每当想起她这个孩儿都会以泪洗面。

“窦娥”便将自己三岁丧母,7岁父离,与蔡婆婆做童养媳的经过讲与窦父听。

窦父边听边看着手里的卷宗,更加生气,道:“我教你三从四德,今日却被你辱没祖宗,又连累我清明,你快与我细吐真情。”

这也正是化为鬼魂的窦娥想要诉说的。

于是,她将蔡婆婆如何被张驴儿父子郊外搭救,在蔡婆婆病重时张驴儿如何下毒药,却毒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如何被逼迫成亲不成反而陷入牢狱。

如何不忍婆婆毒打而招认罪名,以及在法场发下三桩誓愿皆都一一应验的悲惨遭遇,一桩桩道来。

窦父在悲痛之余,想起了《列女传》中的一则典故:

汉朝时,有一位孝妇,她很早死了丈夫,虽如此,伺候婆婆却又细致又周到,婆婆也是个明事理的,认为自己已经很老了,觉得媳妇侍奉自己太辛苦了,就上吊自杀了。

但是婆婆的女儿却认为是这个媳妇杀害了自己的母亲,于是状告到衙门。

衙门拘捕了这位孝妇,对她进行残忍的拷打。

孝妇受不住这种痛楚,被迫供认了罪名,从此以后,孝妇所在的东海遭了三年大旱,三年中滴雨未落。

后来太守为其沉冤得雪,并亲自祭奠坟墓,天上却立刻下起了雨。

古人对于大自然的反常现象有着崇高的敬畏。

窦父从鬼魄“窦娥”的申诉中,再看到楚州大旱的现实,觉得二者之间恐怕真有关联。

于是他吩咐门下官吏下山阳县,一并拘拿张驴儿、赛卢医、蔡婆婆一起人犯。

开堂庭审,窦娥冤屈终于昭雪,张驴儿毒杀亲生父亲,奸占寡妇,活剐一百二十刀后处死。

蔡婆婆年纪偏大,按照窦娥夙愿,被窦父收养,其他相关人等,均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人之意”是否有“感应通天”的本事?放在现代,这问话毫无意义。然则,古代一切超自然的现象又何尝不是人们美好期望的寄托。

04、写在最后

有专家学者认为,《窦娥冤》的悲剧之状,与世界悲剧名著相比,丝毫不逊色。关汉卿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角色,“窦娥”也使得关汉卿成为元曲大家之一。

为什么像《窦娥冤》等一些戏曲剧目能够流传至今?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结晶的戏曲,其实有许多优秀的剧目,像元杂剧的《赵氏孤儿》,京剧中的《四郎探母》等等。

均得到古代人跟现代人的高度赞赏,它们以“小人物”彰显民族英雄特色,

或许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表现了中华民族儿女们不甘苦难、不愿雌伏,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傅毓民.也论《窦娥冤》[J].湖北社会科学,2005(8):114-116

[2]汪龙麟.浅析《窦娥冤》第三折[J].中学语文教学,2020(12):57-59.

[3]赵晓力.窦娥冤在何处:古名家本《窦娥冤》解释[J].探索与争鸣,2017(3):90-94.

标签: 窦娥

更多文章

  • 妲己到底是个啥样的人?河南人、美人、狐狸精、红颜祸水还是窦娥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窦娥

    受《封神演义》的影响,一提到苏妲己,人们总是想起她是妲己是千年狐精附体,怂恿纣王干了不少祸国殃民的事。比如说,兴造酒池肉林,实施炮烙之刑,敲断人的双腿研究不怕寒冻的原因,将比干剖腹挖心印证“圣人之心有七窍”,等等。这些传说,随着电视剧的热播,更是变得家喻户晓,其实历史上,妲己真不是这样一个人。首先,

  • 窦娥原型:冤死后流出白血,天降大雪大旱三年,坟墓如今成为景点

    历史人物编辑:宋赞标签:窦娥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全剧四折,写弱小窦娥,在诬赖陷害和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在临死前窦娥发出誓愿:她的鲜血要溅在刑场的白绫上,六月天飘起漫天大雪,当地亢旱三年。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

  • 陶慧敏:比窦娥还冤,嫁初恋老公恩爱几十年生一漂亮女,幸福美满

    历史人物编辑:华落娱乐标签:窦娥

    上世纪八十年代爆红的陶慧敏,被称为“江南第一美女”,一点不冤。她饰演的“林黛玉”最像林黛玉,她饰演的“崔莺莺”是大家闺秀的天花板。如今已55岁的她仍然活跃在荧幕之上,虽不再出演主角,但各类角色她都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尤其在家庭剧中饰演“真善美”的传统母亲形象更是深得观众的喜爱,被称为“母亲专业户”

  • 真没想到!上海女教授实名举报校长之路,比窦娥还“冤”还漫长?

    历史人物编辑:金日观点标签:窦娥

    这位女教授是谁?就是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瞿群臻。最近,这位年近六旬的瞿教授,双手扯着一张身份证面向观众,在网络上再次实名举报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陆靖。看着这位面容憔悴、脸色苍白的高级知识分子、虽然精神萎靡,但叙述的非常有条理,逻辑非常清晰,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她的万

  • “简直比窦娥还冤!”小伙救下被侵犯女邻居,将面临60万赔偿费

    历史人物编辑:李晓航标签:窦娥

    2018年,哈尔滨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救下了一名正在受侵犯的女邻居,本是一桩见义勇为的好事,却没想到小伙被反咬一口。小伙子是一名退伍军人,看不得别人受欺负,于是将您给个流氓打了一顿,没想到流氓却赖上小伙了,要求小伙赔偿他60万的伤残费。2018年1月6日的晚上,邹女士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本来天就黑,邹

  • 窦娥千古奇冤,临终发下三个毒誓,结果全部应验,上苍证其清白

    历史人物编辑:南南历史标签:窦娥

    元代的文学成就以杂曲最为兴盛,元杂曲有四大悲剧,其中最有名也是最感人的一部戏曲,正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窦娥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窦天章是一位书生,幼年学习儒业,饱读诗书。窦娥家境贫寒,三岁时就已经没了母亲,如此幼小的年纪却遭遇了穷困之苦以及失恃之痛。这使得窦娥养成了孝顺的性格,父亲为了考取功名,借了

  • 窦娥临死前发了三大毒誓,全都应验了,你知道是什么吗?

    历史人物编辑:谭永来标签:窦娥

    文学作品的灵感都是源于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古代,有不少文人通过诗词、文章等来揭露社会黑暗面,这里我们要说的就是大家从小就知道的关于窦娥的故事,窦娥虽然是书本中的人物,但她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窦娥做为底层贫苦人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小时候被父亲买给别人当童养媳,丈夫没两年就死了,自己也跟着受了活寡,和婆婆

  • 汪涵“恰烂钱”之后,被网友洗成“窦娥”,他道歉真的冤吗?

    历史人物编辑:萝卜头的生活标签:窦娥

    根据目前了解到的信息,汪涵代言前曾使用过并且当时的产品不是虚构和违法的,所以根据目前的法律,汪涵针对此次代言翻车事件是不需要担责的,虽然没有法律责任,但是还是承诺帮网友解决此事,这波以退为进、雪中送炭的洗白操作,让人不得不感叹。这个代言,叫做“恰烂钱”代言翻车不断,代言人几乎不受牵连实在不敢苟同所谓

  • 同事天天蹭车结果出了车祸,张口就要赔偿,车主:我比窦娥还冤

    历史人物编辑:诗意文化苑标签:窦娥

    在交通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搭便车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行为,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聚会后,有不少人会选择搭便车回家,这样不仅有利于增进社交关系,还能方便省事。但凡事总有意外,搭便车也不见得百分百安全,倘若搭车者因他人的不当驾驶而出现了意外,甚至危害到了生命安全,那么驾驶者又是否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呢?我们

  • 中超再飘“5月雪”!明显假摔,骗过主裁和VAR?武汉三镇秒变窦娥

    历史人物编辑:段英杰标签:窦娥

    超级联赛的天气变了,下着小雨。雨中,裁判模糊了视线,VAR打湿了镜头。他们无法确定禁区内的任意球,因为偶然下了一滴雨。禁区外的一次聪明铲球导致了进球。然而,这是无效的。因为这时候突然冷风吹来,雨水变成了雪花。雪花无形地包裹着玩家的双腿,无形的雪球击中了对方玩家的双腿。因此,目标被拒绝了。而看不见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