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这句话出自我国著名的悲剧《窦娥冤》,它的作者是元代著名的戏曲家关汉卿,关汉卿出生于1234年,当年元朝刚刚统一,关汉卿的家族被编为医户,之后很可能成为一名医生。但是元朝的统治非常严苛,就算成为了一名医生,生活也并不会过得很好。无奈之下,他就找了个兼职,就是编写一些杂剧,没想到他天赋异禀,创作了非常有名的巨作。《窦娥冤》就是其中之一,那么通过这部作品,他到底想要表达一些什么呢?
一、为了赶考卖掉女儿
窦娥在出生不久之后,母亲就离世,而她的父亲窦天章,只是一个一直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人生的书生,除了每天要念书之外,还要照顾自己的女儿,还是挺不容易的。在窦娥7岁那年,他的父亲就想要进京赶考,但是却没有去往京城的盘缠,无奈之下,他就把自己的女儿卖给了蔡家。
很多人听到这里肯定会责骂窦天章,只是为了去考试,居然卖掉了自己的女儿,实在是太狠心,但不得不说的是,在当时那样一个年代里,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很多穷人连自己都养不活,更别说养孩子了,其实把孩子卖掉,才是真正的为他们好,而且自己还能拿到一些银两来救急。通过卖女儿,她拿到了盘缠,就准备进京赶考了,他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但是对于窦娥来说,这才是悲剧的开始。
二、为了强娶,张驴儿动了贼心
窦娥被卖给了蔡家,过了10年之后,就嫁给了蔡家的小少爷。但是蔡家少爷也比较可怜,结婚才刚两年,就去世了,家里只剩下了窦娥和蔡婆婆两个人,生活可以说是无依无靠,有很多人也欺负她们,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当地的一个流氓张驴儿。张驴儿的父亲叫做张老儿,父子俩动了贼心,想要将这对婆媳强娶过来,每天就赖在蔡家不走,在张家的逼迫之下,蔡婆婆无奈嫁给了张老儿。
看到自己的第1步已经成功,张驴儿得寸进尺,想把窦娥也娶回家,然而窦娥怎么也不答应,张驴儿觉得,肯定是窦娥为了遵守妇德,如果说蔡婆婆不在了,再加上自己的逼迫,那窦娥肯定得同意,因此他就在蔡婆婆的汤中下了毒,很巧的是,这碗汤菜婆婆并没有喝,而且他也不想浪费,就直接给了张老儿,结果张老儿被他自己儿子下的毒给毒死了。
这下张驴儿不高兴,没把窦娥骗到手,也没有把蔡婆婆毒死,反而倒是害死了自己的爹。他肯定也不能承认,这毒是自己下的,气急败坏的他就把罪责栽赃倒到窦娥的身上,还专门去官府报了官。
三、冤屈的窦娥
大家可千万别以为报官之后就能主持公道,当地的官员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再加上张驴儿在当地就是个地痞流氓,还挺有权势的,所以也不找什么证据,直接就给窦娥上各种刑罚,但是窦娥自己知道是清白的,她死也不愿意承认是自己下的毒。最后,她被判了死刑。没有人看到了她的冤屈,她非常的委屈,觉得自己太冤了,就向着天空许下了毒誓,她的鲜血会溅在白练上,6月的飞雪会盖住她的尸体,楚州将会迎来三年大旱。
当时没有人去管她说了些什么,就直接动刑了,神奇的是,窦娥所说的这些诅咒,居然一一都成真了,楚州也迎来了三年的大旱,夏天飘起了鹅毛大雪。人们这才想起了她当时的诅咒,意识到她真的是被别人冤枉,可是如今人已经死了,又有什么用呢?
大家是不是以为这个故事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其实并没有,故事的结局安排的也非常巧妙,窦娥的父亲窦天章进京考试,还真的考中了,成为了一名官员。但是等他回到楚州的时候,自己的女儿已经被害死了,为了查明事情的真相,他进行了仔细的调查,最终才为女儿洗清了冤屈,而张驴儿和当时判刑的官员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四、冤屈背后
关汉卿写的这部悲剧,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其实《窦娥冤》的全名叫做《感天动地窦娥冤》,这是原著的全名,而感天动地这四个字也很有意思,窦娥的做法真的让天地感动吗?她许下的毒咒,并不是为难了那个官员和张驴儿,而是为难了当时所有的百姓,三年大旱,可以让无数人死于饥荒,既然如今,那么这个故事感人之处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关汉卿写这部悲剧,只是想要借助这一个小小的人物,来映射出当时的社会。在元朝的统治剥削之行,那些普通人,和那些弱势群体,根本无法再过正常的生活,而这所谓的三年大旱,和6月飘雪,不仅仅是在惩罚张驴儿和当地官员,也是在惩罚这个残酷的社会,这个只知道剥削人民的朝廷。
换句话说,这其实就是一部披着杂剧衣服的问责状,关汉卿想要通过这部悲剧,让人们看到这个社会的悲惨,也希望通过这个悲剧,表达出人民生活的艰苦,希望统治者在看到之后,能够有所醒悟,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
《窦娥冤》的原著并不长,只有短短的一万字,但是就是篇幅如此短小的一部作品,却蕴含着如此巨大的力量,能给流传后世,惊醒人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窦娥冤》这部悲剧,不仅仅是写给普通百姓们进行娱乐和欣赏的,同样也是写给那些统治者的,让他们真正的明白,如果继续迫害百姓,那么他们所迎来的后果,就和三年大旱一样。除此之外,当时还有非常多优秀的悲剧作品,同样都反映了现实的社会背景,然而无奈的是,统治者就算看到了这些,他们难道就会有什么改变吗?正如那句话所说的,真正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
引用文献:
《窦娥冤》《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