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珣是金国历史上的第八位皇帝,历史上称为金宣宗,他的任务,就是带着金国走向灭亡。
完颜珣登基的时候,是和成吉思汗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可惜的是,这位皇帝的文韬武略欠缺一点,除了不会用人外,在决策上也缺乏远大的目标和规划。
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在第三次攻打金国的时候,在完颜珣的主持下,金国投降成吉思汗,可是,完颜珣的一个决定,直接导致金国灭亡。
完颜珣的这个决定,就是迁都。
金国的都城在中都(今北京)。中都经过金国历代皇帝的建设,城高墙厚,非常坚固,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商贸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成吉思汗攻打金国的时候,主要的攻打目标,也是中都这座富庶的城池。
在第三次攻打金国的时候,成吉思汗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到了中都城下,这也迫使完颜珣不得不投降。
投降成吉思汗后,对金国来说,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可惜的是,完颜珣并没有想到如何发展,而是想到了逃跑,即迁都。完颜珣听信谗言,认为只有将都城迁到河南开封,才能依靠潼关、长江、淮海的天然地理条件,阻挡成吉思汗的进攻。
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有三点原因:
一是花费巨大。
迁都是一件浩大的工程,不仅在开封要修建新皇宫,以及各个部门的办事衙门,就连搬迁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整个迁都的过程中,一共出动三万辆车、三千匹骆驼以及数十万人,在南行六百公里的战线上,耗时60余天。
此时的金国,财政已经枯竭,如此劳民伤财的工程,让老百姓雪上加霜,很多老百姓无法忍受沉重的赋税,要么外逃,要么上山落草为寇,导致社会治安极差。
二是士气低落。
迁都,并不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是逃跑。完颜珣已经被成吉思汗吓破胆了,他不想在中都坐以待毙。皇帝逃跑,部队的士气低落到了冰点。
从战略地位来看,迁都开封,是一件非常失败的事情。为此,有大臣在劝阻完颜珣的时候,从战略的高度,希望他不要迁都,并给出充分的理由,一是迁都河南,就等于丢掉了河北等北方的地盘;二是河南地狭土薄,是南宋、西夏虎视眈眈的地方。
因此,从战略位置上来看,迁都开封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此时的完颜珣,只想如何逃脱成吉思汗的控制,并没有考虑得如此长远,因此,他不顾有识之士大臣们的反对,坚持将都城迁到了开封。
三是完全没有顾及成吉思汗的感受。
金国向成吉思汗俯首称臣后,在成吉思汗看来,金国的皇帝就应该对他忠诚。
面对金国迁都的事件,成吉思汗的第一反应就是完颜珣背叛他了,否则,他既然投降了,为何要逃走呢?
成吉思汗特意派使者来询问此事,然而,金国给出的回复,让成吉思汗很不满意,金国接待成吉思汗使者的大臣认为,迁都是金国人自己的事情,成吉思汗管得着吗?
金国的傲慢态度,成了成吉思汗第四次攻打金国的借口。
公元1214年九月,成吉思汗兵分两路,长驱直入再次攻入金国境内,几乎没有受到什么阻挡,就攻下了中都,让金国正式走向两灭亡。
从金国灭亡的事件中,让我们不得不想起成吉思汗向金国称臣纳贡的时候。
成吉思汗在自己的实力弱小的时候,他一边依靠金国,成为金国的一名小官,一边暗中扩大自己的实力,最终统一了草原。
成吉思汗在发展的过程中,金国为何对他的壮大避而不见呢?是因为成吉思汗很有谋略,他表面对金国非常忠诚,每年都会按时将纳贡的财物准时送到金国的边境上,给金国统治者造成了错觉,认为成吉思汗很忠诚。
反观金国皇帝完颜珣的行为,他失败也在情理之中,一个没有谋略的统治者,就不配当统治者。这就是生存法则。
参考资料:《蒙古秘史》、《金史》、《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