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金国投降成吉思汗后,金国皇帝完颜珣的一个决定,导致金国灭亡

金国投降成吉思汗后,金国皇帝完颜珣的一个决定,导致金国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旅行者文史 访问量:739 更新时间:2024/1/16 23:23:42

完颜珣是金国历史上的第八位皇帝,历史上称为金宣宗,他的任务,就是带着金国走灭亡。

完颜珣登基的时候,是和成吉思汗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可惜的是,这位皇帝的韬武略欠缺一点,除了不会用人外,在决策上也缺乏远大的目标和规划。

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在第三次攻打金国的时候,在完颜珣的主持下,金国投降成吉思汗,可是,完颜珣的一个决定,直接导致金国灭亡。

完颜珣的这个决定,就是迁都。

金国的都城在中都(今北京)。中都经过金国历代皇帝的建设,城高墙厚,非坚固,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商贸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成吉思汗攻打金国的时候,主要的攻打目标,也是中都这座富庶的城池。

在第三次攻打金国的时候,成吉思汗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到了中都城下,这也迫使完颜珣不得不投降。

投降成吉思汗后,对金国来说,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可惜的是,完颜珣并没有想到如发展,而是想到了逃跑,即迁都。完颜珣听信谗言,认为只有将都城迁到河南开封,才能依靠潼关、长江、淮海的天然地理条件,阻挡成吉思汗的进攻。

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有三点原因:

一是花费巨大。

迁都是一件浩大的工程,不仅在开封要修建新皇宫,以及各个部门的办事衙门,就连搬迁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整个迁都的过程中,一共出动三万辆车、三千匹骆驼以及数十万人,在南行六百公里的战线上,耗时60天。

此时的金国,财政已经枯竭,如此劳民伤财的工程,让老百姓雪上加霜,很多老百姓无法忍受沉重的赋税,要么外逃,要么上山落草为寇,导致社会治安极差。

二是士气低落。

迁都,并不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是逃跑。完颜珣已经被成吉思汗吓破胆了,他不想在中都坐以待毙。皇帝逃跑,部队的士气低落到了冰点。

从战略地位来看,迁都开封,是一件非常失败的事情。为此,有大臣在劝阻完颜珣的时候,从战略的高度,希望他不要迁都,并给出充分的理由,一是迁都河南,就等于丢掉了河北等北方的地盘;二是河南地狭土薄,是南、西夏虎视眈眈的地方。

因此,从战略位置上来看,迁都开封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此时的完颜珣,只想如何逃脱成吉思汗的控制,并没有考虑得如此长远,因此,他不顾有识之士大臣们的反对,坚持将都城迁到了开封。

三是完全没有顾及成吉思汗的感受。

金国向成吉思汗俯首称臣后,在成吉思汗看来,金国的皇帝就应该对他忠诚。

面对金国迁都的事件,成吉思汗的第一反应就是完颜珣背叛他了,否则,他既然投降了,为何要逃走呢?

成吉思汗特意派使者来询问此事,然而,金国给出的回复,让成吉思汗很不满意,金国接待成吉思汗使者的大臣认为,迁都是金国人自己的事情,成吉思汗管得着吗?

金国的傲慢态度,成了成吉思汗第四次攻打金国的借口。

公元1214年九月,成吉思汗兵分两路,长驱直入再次攻入金国境内,几乎没有受到什么阻挡,就攻下了中都,让金国正式走向两灭亡。

从金国灭亡的事件中,让我们不得不想起成吉思汗向金国称臣纳贡的时候。

成吉思汗在自己的实力弱小的时候,他一边依靠金国,成为金国的一名小官,一边暗中扩大自己的实力,最终统一了草原。

成吉思汗在发展的过程中,金国为何对他的壮大避而不见呢?是因为成吉思汗很有谋略,他表面对金国非常忠诚,每年都会按时将纳贡的财物准时送到金国的边境上,给金国统治者造成了错觉,认为成吉思汗很忠诚。

反观金国皇帝完颜珣的行为,他失败也在情理之中,一个没有谋略的统治者,就不配当统治者。这就是生存法则。

参考资料:《蒙古秘史》、《金史》、《元史》。

标签: 完颜珣

更多文章

  • 《西厢记》本来有六部,王实甫的那一版是第几部,算抄袭吗?

    历史人物编辑:仙儿爱生活标签:王实甫

    说起《西厢记》,一般人大都会想到王实甫。现代的人能够记得他,完全是他创作的元代戏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一部《西厢记》。【西厢记】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该剧在元明清时代就受到热烈追捧,历代文人墨客对此

  •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过度关注个人情绪引出很多不合逻辑之事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新计划哦标签:王实甫

    “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西厢记》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打破世俗藩篱,畅叙恋爱自由。它抛弃了传统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婚姻从家族利益联姻回归到个人情感抒发,从集体属性回归到个人自由。不再让自我奴役于家族,不再如木偶般受人摆布,也不再赞誉女子的“温良、顺从”,而是“离经叛道”,自我争取。元

  • 唆鲁合贴尼做了什么事,让托雷家重新夺回蒙古霸权?她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唆鲁合贴尼

    1251年夏天,蒙哥正式在哈剌和林登基称汗,同时追封父亲拖雷为英武皇帝,庙号睿宗。蒙哥称汗引起了窝阔台家族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当初早有誓言,汗位永远属于窝阔台系,如今怎么却变成了拖雷家族的呢?于是贵由的儿子脑忽联同窝阔台的另两个孙子忽秃黑、失烈门密谋造反。谁知道事情中途泄漏,蒙哥趁机将察合台系与窝阔

  • 中国古代唯一的外国皇后奇皇后和最早的外籍宦官朴不花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浩论古今标签:朴不花

    在中国古代史上,最不缺太监和皇后了,但是这个太监和皇后却是谜一样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国籍都是外国籍,他们是高丽人,生活在元顺帝时代。高丽人朴不花和奇洛尔两人自小是邻居,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奇洛尔家境不错,贵族出身,她自小颇受父母疼爱,人长得机灵美丽,聪明乖巧,大家都很喜欢她。但是,朴不花却是比较坎坷。

  • 灭掉大宋的汉人张弘范并非宋朝人,说他是卖国贼有些牵强

    历史人物编辑:心裡有數标签:张弘范

    张弘范是元朝初年的将领,元将张柔第九子,字仲畴,涿州定兴(今属河北保定定兴县)人,曾追随元朝元帅伯颜挥师南下,击败贾似道率领的十三万宋军,攻占临安城,迫使宋恭帝和谢太后向元军投降。张弘范击败了南宋名将文天祥、张世杰,帮助蒙古主子灭掉了南宋王朝,因而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

  • 张弘范背叛了宋朝?真是冤枉了他,其实他的身份……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张弘范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这是孔子在《春秋》里面说的,纵观华夏千年历史,蛮夷到了中原地区,慢慢就变成华夏人,华夏人去了蛮夷之地,慢慢也就不能称之为华夏人了,这正是入乡随俗,所谓华夏人,血脉传承只是一方面,文化的传承更为重要。张弘范是元朝初时的大将军,一生征战沙场,为元朝统一中原

  • 张弘范:一个被冤屈800年的绝世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青橙拂户标签:张弘范

    1279年,元朝大臣纷纷上书,建议诛杀被俘后始终不愿投降的文天祥,忽必烈陷入犹豫。有一个人听说此事后,不顾重病缠身强撑着坐起来,给忽必烈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奏折,恳求不要杀文天祥,对这样的忠君爱国之士,应当予以释放。这个人便是元朝初年威震天下的名将张弘范,他的奏折打动了忽必烈,文天祥逃过一死。但仅仅几

  • 灭亡南宋的张弘范是不是宋朝人?出生时,北宋已经灭亡97年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张弘范

    米君,专栏原创作者、自由撰稿人未经授权的复制粘贴和转载,追究法律责任1279年春,元朝汉族将领张弘范偕都元帅李恒指挥崖山之战,断宋水道,两面夹击,配以火攻,全歼宋军余部。左丞相陆秀夫眼看靖康之耻又要重演,在广东崖山(今新会崖门)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至此,3

  • 赵孟頫升迁泰州,他有没有赴任?

    历史人物编辑:阿宝嘎历史标签:赵孟頫

    1309年7月,烈日当空,酷暑难耐,正在家中纳凉的赵孟頫,担任江浙儒学提举期满,接到调令,升迁泰州,官正四品,兼劝海陵、如皋农事,趁着生命炙热,虽年已过半百,仍想做一个如夏花般绚烂的人。他收拾行囊,携家带口,离开杭州,途经家乡时,牟应龙晤叙,顺便帮八十二岁牟巘所撰的《湖州妙严寺记》用篆字书写碑额。牟

  • 黄公望80岁画《富春山居图》:我本想做个好官,真的没想过当画家

    历史人物编辑:树人谈史标签:黄公望

    导语:他官场失意,被冤入狱,后入全真教,一心学画,80岁画的《富春山居图》,地位堪比兰亭序。在书法中,兰亭序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堪称是书中的极品,可惜的是这部经典作品,没有能流传下来,兰亭真迹至今都没有出土。与书法相似,在经典的画作中也有一幅被认为是“画中之兰亭”的作品,可见它在画史的地位是有多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