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蒙古不忽木家族的汉学修养与造诣

蒙古不忽木家族的汉学修养与造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顺其自然爱搞笑 访问量:2488 更新时间:2024/1/16 15:13:38

在蒙古统治者实施的多元文化氛围下,来自西域的不忽木家族自第二代始,即学习汉文化,推崇儒学,至回回、巎巎、太禧奴等辈皆能文善诗,精通书画,表现出颇深的汉字修养,其诗文、书画成就亦颇显品位,为世人所推重。

家庭背景

不忽木家族华化有其特殊的社会、家庭教育和文化背景。元朝统一全国,大一统的局面使不忽木家族成员进入中原,有了接触汉文化的契机。元廷任用儒士,推行汉法,倡导儒家思想,亦为不忽木家族提供了汉化条件。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吸引了不忽木家族学习汉文化的热情。加之其家族成员多与汉人通婚,子孙受到系统的文化教育,乃为不忽木家族成员一系列社会文化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及元廷的事儒政策

元朝一统天下,蒙古以草原民族入主中原,面对广大的汉地,如何实现大治。即“思大有为于天下”,世祖忽必烈乃“延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继而重用名儒姚枢、王恂、窦默、许衡等,推行以理学、汉法为主的治国之道。随之兴学校,立国学,以教蒙、汉、色目子弟,激发其投身汉文化学习。至成宗、武宗、仁宗、文宗等在位,亦推崇儒学,施以文教。成宗尝下诏“中外崇奉孔子”,武宗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仁宗更是崇尚理学,重开科举,“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元人许有壬乃曰:“我元一文轨,然后程朱之学大名于世,造诣深者蔚为名贤。”

朝廷的极力倡导,汉文化自身的博大精深与强大魅力,吸引了蒙古、色目人学习的热情,并促进了其汉学认同。不忽木家族成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精通儒学,取得卓越成就,成为有元一代的儒学名臣。

良好的家世背景和教育环境

在元朝大一统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族际间的通婚常有发生。元廷政策规定“诸色人同类自相婚姻者,各从本俗法,递相婚姻者,以男为主。蒙古人不在此例”。不忽木家族数代联姻对象却主要为汉人,且通婚之对象多来自汉文化底蕴深厚的儒臣家庭。原色目家族融入了汉人,必将为不忽木家族带来汉文化的新鲜血液,为他们提供汉文化教育的学习环境。

不忽木先后所娶寇氏、王氏,皆为汉族士大夫之女。父寇元德早年“以文学名天下”,历任同知京畿都漕运使、燕南河北提刑按察副使、两浙都转运使等。其兄寇幹臣“蚤岁读书,有志节”,曾任湖州路总管。王氏则为集贤大学士、御史中丞王寿之女。而回回“先配史氏、王氏,……再娶崔氏”,亦皆出汉人望族。

而且与回回家族联姻之汉人,多出自元代世家大族。其多具文化素养,遵从儒家礼教。如回回继母王氏“生长名门,天质纯美,父教母范,闲习见闻,懿徳夙成,如古淑女”。其“沉静寡言,廉俭中度,克相克顺,官事无违,礼于族姻,仁于媵御,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暨康里公薨,屏居一室,称未亡人,非归宁不至门外。”他们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方面对不忽木家族成员耳濡目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文化倾向明显受到汉文化浸染,乃成为元代中华一统疆域内颇具特色的家族之一。

其实除了家庭内部文化氛围熏陶外,不忽木家族成员与皇室关系也十分密切,且与不少名儒及汉族士大夫交游频繁,也为其接触汉文化教育和熏染提供了条件。不忽木自小长于皇帝身边,不仅受到了许衡、王恂等名儒的亲自教导,还得以进入国子学学习。其子巎巎在国子学亦受到了系统的汉文化教育,还曾出任元文宗元顺帝的经筵官,相当于皇帝的老师,进入奎章阁、宣文阁任职,为其接触、鉴赏历代书画藏品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文化归属

不忽木家族成员受到良好的汉学教育,且他们与名儒及汉族士大夫交游频繁,使之具有深厚的汉文化修养和造诣。该家族虽出身色目家庭,却浸染华风,习随华俗,俨然皆以我国士大夫自居。在元廷为官的过程中,他们主张以儒治国,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儒学文化的烙印。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统伦理,治世思想等也成为其主要的文化归属。

对儒家伦理观念的认同

作为我国传统思想的儒学,在中原地区一直处于思想上的支配地位,上至治国,下至礼俗,都在儒家伦理思想的制约之中。“以名为教”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通过上定等级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社会制度,其主要内容即为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我国传统社会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作为我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印刻于古代社会国人的骨子里。

首先,忠君孝亲。不忽木家族成员认同儒家的忠君观念。忠君观念虽不为儒家所独有,但不忽木家族在中原文化侵染下,忠君观念得到了加强。家族成员拜住在元末明兵攻入大都时,为显忠义,投井自杀,体现家族拜住因生于中原,教于中原,深受中原文化大义观影响,与其苟且偷生,不如赴死殉国的忠君忠国观念。

其次,提倡妇德。“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利益需要。比如巎巎赞同妇德。有一王氏烈妇,因其夫被贼寇所杀,贼寇欲娶该妇,该妇宁死不从,咬破手指,题诗崖上,然后投崖而死。

第三,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语。荀子则云:“君师者,治之本也。”“道”是儒家知识中最高的学问。“朝闻道,夕死可矣”。儒家和道家思想都认为尊师和重道应该相辅相成。不忽木受教于许衡时,许衡“非旬休不至家,恐妨授徒,每令诸生直日,以谢客至。公(不忽木)则持书崇朝放夕,坐中门不移,否则拥篲播洒,褰帘操杖。(许衡)出必乘马导前,无马徒从,循循安之。其敬以孝,犹子事父,唯恐斯须仁义之言不闻,道德光辉不接也。”不忽木对许衡“其敬以孝,犹子事父”,即是其尊师的具体表现。

第四,尊卑分明。我国传统社会十分讲究辈分与等级,身为重臣的不忽木亦不例外。有奴隶状告主人,主人因此遭诛杀,皇帝命令将主人之前的官职赏给奴隶,不忽木认为不妥,认为如此以来必“大坏天下之风俗,使人情愈薄,无复上下之分矣”。有西番佛僧为做佛事,请求释放罪犯以祈求福佑,并以此为秃鲁麻。于是犯法的有钱人全部想通过贿赂来求取赦免。有些杀主人、杀丈夫的人,西番僧人请求给他们穿皇帝皇后的衣服骑着黄牛犊出宫门去释放他们,说这样可以得到福保。不忽木知道了以后,便上书说这样的人岂能放过。

第五,重视儒礼。重礼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一个基本精神。我国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礼是四德、五常之一。不忽木在朝廷做官时,有一位枢密院大臣接受别人玉带贿赂,元廷惩以终身不仕。一位御史认为这样的惩罚实在太轻,不忽木却认为按照礼的规则,大臣贪财好贿,如果鞭打和羞辱他,不符合刑不上大夫的原则,故认为不应该过分处分该大臣。

礼俗之汉化

自汉代以来,儒家礼仪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原的社会风俗,成为汉文化重要的特征。深受儒家思想教育,且处处遵循儒家伦理观念的不忽木家族,其习俗礼仪自然也受其影响。

习中华之风俗

就礼仪风俗来看,居留中原数代的不忽木家族基本上沿习了汉人的习俗。比如不忽木家族按汉人土葬俗,有其家族墓地,从回回和巎巎的友人胡助曾有诗载其与之去扫墓的情况可以看出,不忽木墓地十分讲究风水,环境清幽。且按达官贵族坐西朝东之方位讲究掩埋的。

效汉人之礼仪名号

受汉文化的熏染,入居汉地的色目人使用汉名的人逐渐增多,正如元代儒士安熙所说:“近世种人居我国者,类以华言译其旧名而称之,且或因名而命字焉。”不忽木家族不少成员皆有自己的汉文名字和字号,亦为自己的书斋取了雅致的汉文名字。如不忽木,名时用,字用臣,号静得。回回,字子渊,号时斋。巎巎,字子山,号正斋,又号恕叟,自称蓬累叟。回回的儿子帖木烈思,字周贤。不忽木的族孙拜住,字闻善。巎巎的儿子名字叫维山,可能也是汉文名字。回回的书斋,则名为“时斋”。

汉人取字号的历史由来已久,并形成礼制文化。所谓“自称以名,名以正体;称人以字,字以表德。”不忽木家族不少成员取字号即为华化之表现。为书斋命名也是汉文化的特征之一,如何取书斋名字也是十分有讲究的,一般都是些文人雅士,或表明志向,或寄托情怀,或自警自勉。许多东迁的色目人亦纷纷效仿。

总之,不忽木家族高度认同汉文化,自不忽木始,回回、巎巎,直至帖木烈思,都是元廷以儒治国的重要推动者。这一方面与蒙古统治者的治政策略相关联,另一方面其家族成员数代子孙自小接受汉文化教育,因而使之学养深厚,乃在传统诗文、艺术中卓有建树。

标签: 不忽木

更多文章

  • 金国投降成吉思汗后,金国皇帝完颜珣的一个决定,导致金国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旅行者文史标签:完颜珣

    完颜珣是金国历史上的第八位皇帝,历史上称为金宣宗,他的任务,就是带着金国走向灭亡。完颜珣登基的时候,是和成吉思汗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可惜的是,这位皇帝的文韬武略欠缺一点,除了不会用人外,在决策上也缺乏远大的目标和规划。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在第三次攻打金国的时候,在完颜珣的主持下,金国投降成吉思汗,

  • 《西厢记》本来有六部,王实甫的那一版是第几部,算抄袭吗?

    历史人物编辑:仙儿爱生活标签:王实甫

    说起《西厢记》,一般人大都会想到王实甫。现代的人能够记得他,完全是他创作的元代戏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一部《西厢记》。【西厢记】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该剧在元明清时代就受到热烈追捧,历代文人墨客对此

  •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过度关注个人情绪引出很多不合逻辑之事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新计划哦标签:王实甫

    “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西厢记》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打破世俗藩篱,畅叙恋爱自由。它抛弃了传统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婚姻从家族利益联姻回归到个人情感抒发,从集体属性回归到个人自由。不再让自我奴役于家族,不再如木偶般受人摆布,也不再赞誉女子的“温良、顺从”,而是“离经叛道”,自我争取。元

  • 唆鲁合贴尼做了什么事,让托雷家重新夺回蒙古霸权?她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唆鲁合贴尼

    1251年夏天,蒙哥正式在哈剌和林登基称汗,同时追封父亲拖雷为英武皇帝,庙号睿宗。蒙哥称汗引起了窝阔台家族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当初早有誓言,汗位永远属于窝阔台系,如今怎么却变成了拖雷家族的呢?于是贵由的儿子脑忽联同窝阔台的另两个孙子忽秃黑、失烈门密谋造反。谁知道事情中途泄漏,蒙哥趁机将察合台系与窝阔

  • 中国古代唯一的外国皇后奇皇后和最早的外籍宦官朴不花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浩论古今标签:朴不花

    在中国古代史上,最不缺太监和皇后了,但是这个太监和皇后却是谜一样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国籍都是外国籍,他们是高丽人,生活在元顺帝时代。高丽人朴不花和奇洛尔两人自小是邻居,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奇洛尔家境不错,贵族出身,她自小颇受父母疼爱,人长得机灵美丽,聪明乖巧,大家都很喜欢她。但是,朴不花却是比较坎坷。

  • 灭掉大宋的汉人张弘范并非宋朝人,说他是卖国贼有些牵强

    历史人物编辑:心裡有數标签:张弘范

    张弘范是元朝初年的将领,元将张柔第九子,字仲畴,涿州定兴(今属河北保定定兴县)人,曾追随元朝元帅伯颜挥师南下,击败贾似道率领的十三万宋军,攻占临安城,迫使宋恭帝和谢太后向元军投降。张弘范击败了南宋名将文天祥、张世杰,帮助蒙古主子灭掉了南宋王朝,因而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

  • 张弘范背叛了宋朝?真是冤枉了他,其实他的身份……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张弘范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这是孔子在《春秋》里面说的,纵观华夏千年历史,蛮夷到了中原地区,慢慢就变成华夏人,华夏人去了蛮夷之地,慢慢也就不能称之为华夏人了,这正是入乡随俗,所谓华夏人,血脉传承只是一方面,文化的传承更为重要。张弘范是元朝初时的大将军,一生征战沙场,为元朝统一中原

  • 张弘范:一个被冤屈800年的绝世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青橙拂户标签:张弘范

    1279年,元朝大臣纷纷上书,建议诛杀被俘后始终不愿投降的文天祥,忽必烈陷入犹豫。有一个人听说此事后,不顾重病缠身强撑着坐起来,给忽必烈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奏折,恳求不要杀文天祥,对这样的忠君爱国之士,应当予以释放。这个人便是元朝初年威震天下的名将张弘范,他的奏折打动了忽必烈,文天祥逃过一死。但仅仅几

  • 灭亡南宋的张弘范是不是宋朝人?出生时,北宋已经灭亡97年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张弘范

    米君,专栏原创作者、自由撰稿人未经授权的复制粘贴和转载,追究法律责任1279年春,元朝汉族将领张弘范偕都元帅李恒指挥崖山之战,断宋水道,两面夹击,配以火攻,全歼宋军余部。左丞相陆秀夫眼看靖康之耻又要重演,在广东崖山(今新会崖门)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至此,3

  • 赵孟頫升迁泰州,他有没有赴任?

    历史人物编辑:阿宝嘎历史标签:赵孟頫

    1309年7月,烈日当空,酷暑难耐,正在家中纳凉的赵孟頫,担任江浙儒学提举期满,接到调令,升迁泰州,官正四品,兼劝海陵、如皋农事,趁着生命炙热,虽年已过半百,仍想做一个如夏花般绚烂的人。他收拾行囊,携家带口,离开杭州,途经家乡时,牟应龙晤叙,顺便帮八十二岁牟巘所撰的《湖州妙严寺记》用篆字书写碑额。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