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涌现出了众多有代表性的梁山好汉,当然这一百单八将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民间的传说。
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之父”的施耐庵在兴化完成了这一名著。生于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坊间相传她曾经短暂为官,为起义军吴王张士诚的军事,后期不听施耐庵劝说被元朝诏安。
这样看来,施耐庵笔下的《水浒传》活灵活活现地再现了一场农民起义,也是有着一定原型材料的基础。
在施耐庵笔下的108位好汉,个个人物性格和本事都有所不同,但是个个都是侠肝义胆的江湖人士。
在被朝廷诏安后,个个下场凄惨,没有一个善终,但是唯有一个人在宋江坐上头把交椅的时候,也是梁山最为辉煌的时候,急流勇退,他是谁呢?为何如此呢?
施耐庵笔下的公孙胜年少喜欢练习枪棒,这也是冷兵器时代比较前沿的功夫。师从紫虚观罗真人为师,除了学习一些枪棒功夫之外,还学习了一些道术。
公孙胜剧照
如书上所说,具有腾云驾雾和翻云覆雨的本事,人送外号“入云龙”。其实,古人所说的呼风唤雨,招呼云彩的本事在现代科技中都已经实现了。
现在看来公孙胜的本事,实际上当时也可能是罗真人,已经能够发现湿度达到100%的情况下,可以产生烟雾,利用特殊的压力设计装置能够制造出人工烟雾。
这也是公孙胜后期,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大放异彩的一次法术的施展,并且解决了问题。其实公孙胜早期是作为聚义排名第四的4号人物,可见他在梁山的地位和作用非同寻常。
作为梁山走向鼎盛时期军师,它无疑是一个具有睿智头脑和高情商的角色,加上功夫和法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复合型的高能人才。
但是在晁盖战死之后,及时雨宋江坐上了头把交椅之后,就断定了宋江日后必定诏安的悲惨结局。
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军事具备的基本的职业技能,若不能分析将来的发展趋势,也无法当好领导的智囊。
其实,从军事发展的形势分析来看事情,公孙胜料定梁山发展的结局走向这个方面,是他对宋江带领梁山未来走向的一个分析。
公孙胜这个角色无疑和施耐庵的生平是极为相似的,因此他料定,出身于朝廷官场的宋江,想通过梁山这个平台展现自己的能力,并最终官运亨通的想法,早就被公孙胜识破。
在公孙胜看来,宋江本是一名乡镇上的案卷文书的秘书,虽然没有实现财务上的自由,但是能够在外边娶上一个外房的小妾的宋江,收入自然是高于一般众人。
要不是私通梁山的证据落在阎婆惜手中,也不至于闹出人命,怒杀阎婆惜之后,宋江被逼上梁山,在梁山上的一系列的举动,公孙胜都看在眼里,料定了日后梁山的结局,所以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公孙胜是从哪些方面看出宋江想诏安的心思呢?首先宋江被逼上梁山之后,为了确定自己第二把交椅的位置,每次都以晁盖为寨主老大,不能亲自出征这个理由,自己领兵出征。
当然,宋江作为干过押司的人,在军事指挥方面自然比庄主出身的财主晁盖要厉害很多。所以,宋押司领兵打仗是长项,打过的几场硬仗也都是大胜而归。
公孙胜认为宋江急切地想带兵打仗证明自己的这些意图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要确立自己在梁山上的威望,不能光靠着嘴说,毕竟梁山上的人都是草莽英雄,拳头硬是个基本功的问题;
二是要通过打仗引起朝廷的注意力,当年你们一直没有发现的乡镇上的押司,现在是山大王。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都是为后期被朝廷诏安铺平道路的。
在宋押司带领梁山好汉不断取得胜利的时候,晁盖也是坐不住了。作为梁山上的当家人,整天呆在山上,也没有什么战绩,这样长期下去,自己的老大的地位可能就会动摇。
于是,晁盖也主动决定,自己也要御驾亲征,当然主要目的也是要为自己老大的位置,扳回一点颜面。晁盖号称“托塔天王”,能够举起石狮子,说明他天生神力。
力大无穷,功夫了得的晁盖义薄云天,仗义疏财,但是在军事方面明显逊色于宋江。在曾头市一战中,被设计伏击被毒箭射中脸颊,中毒身亡。
晁盖临死前,他并没有把位子传给宋江,其实这里边有很大的学问,可能公孙胜早就告知过晁盖本人,晁盖是不会诏安的,他的路线和宋江是相反的。
因此,晁盖死前传令,谁抓住杀死自己的凶手,谁就做寨主。但是按照山寨的习俗,大当家的死了,一般会传给二当家的。
但是晁盖并没有这样做,也足以证明晁盖对宋江日后带领队伍的方向已经产生了怀疑。
晁盖死后,宋江当上了寨主,作为梁山上头把交椅的老大,此时梁山兵多将广,已经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和重视。
其实这二个时候已经跟朝廷有过交集的宋江,已经让反对诏安的公孙胜非常的忌惮。但是,这个时候他又不能接着立即劝说宋江停止诏安的举动,也不能立即把这个事情传扬开来造成大好的形势一下子出现问题。
因此,公孙胜这个时候向自己的老板宋江写了离职申请,宋江自然不想放走这个全身智慧,呼风唤雨的军师。
所以,想尽了一切办法来挽留公孙胜,公孙胜以照顾年迈的母亲为由离职。宋江就直接表示,可以直接把公孙胜母亲接到山上供养,看破梁山结局的公孙胜借口母亲年事已高拒绝了。
隐退的公孙胜,在宋江攻打高唐州的时候,再次出山,凭借着呼风唤雨的五雷天罡阵法大败高唐州。
在跟随宋江班师回朝,在汴梁城外驿馆休息时,想起了师父罗真人跟他说的话,遇汴而归,遂辞别宋江返回紫虚观。
公孙胜在宋江被逼上梁山之后,实际上就看出了宋江的心思。但是,当时的形势来看,宋江只是梁山上二当家的,他对梁山将来走向还起不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宋江带兵打仗能力的不断显现,他意识到反对诏安的大当家的地位可能会受到动摇。
但是,只要晁盖在,宋江这条诏安的路就走不通了。当晁盖死后,这个不可能一下子变成了可能,所以公孙胜急流勇退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他一直到耄耋之年。
跟着宋江诏安的一百单八将结局都非常的凄惨,公孙胜没有跟着宋江接受诏安,所以安全着陆,寿终正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