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元朝时期,大汗爱育黎拔力八达为何会对尚书省进行“大清洗”?

元朝时期,大汗爱育黎拔力八达为何会对尚书省进行“大清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宋押司V 访问量:645 更新时间:2023/12/18 17:05:58

引言

元朝时期,大汗爱育黎拔力八达为何会对尚书省进行“大清洗”?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由于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哈剌哈孙的果断行动,使得皇位未被阿难答与卜鲁罕皇后夺取,在取得胜利后,爱育黎拔力八达摄于海山的武力及嫡长子的身份将皇位主动交给了海山,海山作为回报,封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但是爱育黎拔力八达的皇太子地位并不牢固,曾经出现过两次废除其储君身份的事件。

海山对废储事件的态度

爱育黎拔力八达刚刚被立为皇太子之时,就出现了废除其储君身份的呼声。据《元史》记载:“初,仁宗为皇太子,丞相三宝奴等用事,畏仁宗英明,邦宁揣知其意,言于武宗曰:‘陛下富于春秋,皇子渐长,父作子述,古之道也,未闻有子而立弟者。’武宗不悦曰:‘朕志已定,汝自往东宫言之。’邦宁渐惧而退。”

李邦宁在得知丞相三宝奴等人畏惧爱育黎拔力八达的事情后,对海山说了皇位继承之事,“父死子继”才是符合规矩的。这种说法使得海山很不高兴。其实李邦宁的这种说法是汉家朝的传统观念,而这种观念是不适合于游牧民族的。

游牧民族讲求“兄终弟及,叔侄相继”,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紧张的政治和军事形势有关。试想,如果传位于自己年幼的儿子,那么年幼的儿子很有可能掌控不了局面,而传位于自己的弟弟,弟弟的年龄往往比儿子年长,因此他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掌控局面的。之后,等到自己的儿子长大后,再由弟弟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海山于大德三年便抚军漠北,而他出生于至元十八年,可知,此时海山刚刚十九岁。而海山于大德十一年从漠北回到大都,也就是说,海山在漠北待了九年的时间,这就使他头脑中的游牧民族的传统观念十分地浓厚。

从实际情况来看,海山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时间是大德十一年,而海山的嫡长子和世出生于大德四年,也就是说,和世在爱育黎拔力八达被立为皇太子之初是个八岁的幼童,对于游牧传统思想比较浓厚的海山来说和世是不适合作继承人的。而此时丞相三宝奴等人未对海山提出废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太子的身份很可能是政治实力的薄弱所致。

等到尚书省成立后,三宝奴等人的政治实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时他们便向海山提出了废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太子身份的建议。

据《元史》记载:“至大三年,尚书省立,迁右丞相。三宝奴等劝武宗立皇子为皇太子。脱脱方猎于柳林,遣使亟召之还。三宝奴曰:‘建储议急,故相召耳。’脱脱惊曰:‘何谓也?’曰:‘皇子寝长,圣体近日倦勤,储副所宜早定。’

脱脱曰:‘国家大计不可不慎。曩者太弟躬定大事,功在宗社,位居东宫,已有定命,自是兄弟叔侄世世相承,孰敢紊其序者!我辈臣子,于国宪章纵不能有所匡赞,何可隳其成。’三宝奴曰:‘今日兄已授弟,后日叔当授侄,能保之乎?’脱脱曰:‘在我不可渝,彼失其信,天实鉴之。’三宝奴虽不以为然,而莫能夺其意也。”

尚书省设立后,三宝奴一派的实力大增,在此时已经具备与爱育黎拔力八达抗衡的政治力量,因此他们向海山提出了废除爱育黎拔力八达储君身份的建议,改立海山的嫡长子和世为皇太子。

这一建议遭到了尚书省右丞相康里人脱脱的强烈反对,脱脱其人曾经随从海山征战于漠北,因此同三宝奴一样是海山的重要亲信之一。

废除储君身份的异议

对于康里人脱脱为何在此时站在了爱育黎拔力八达一边,傲日格勒认为,这是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先前拉拢脱脱的结果,因此得到了脱脱的支持。笔者同意这一观点,并进一步认为,脱脱也有为自己未来的政治生涯考虑的一面。

脱脱曾经解决过海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关于皇位继承问题的争端,深受海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的青睐,因此无论是海山还是爱育黎拔力八达当皇帝,脱脱都能够得到重用。

此时海山的嫡长子和世只不过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而爱育黎拔力八达出生于至元二十二年,此时他已经二十六岁了,这个年龄当然比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在政治上要成熟稳重得多,并且爱育黎拔力八达也拉拢脱脱,因此脱脱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储君的问题上站到了爱育黎拔力八达一边。

而三宝奴一派的执政理念与爱育黎拔力八达“大相径庭”,如果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大统的话,三宝奴一派必定摆脱不了被“清洗”的命运,因此他们才在海山身体欠佳之时,急于改立海山的嫡长子和世为皇太子。

其实脱脱在储君问题上能够坚决的站在爱育黎拔力八达一边还有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为海山对于储君问题的态度。赵坦对此认为,海山有更改爱育黎拔力八达储君地位的意图。

傲日格勒则进一步认为,“武宗旧臣们的决议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武宗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另行立储,便驾崩了。如果假以时日,武宗废除其弟皇太子位是必然。因为,武宗将哈剌哈孙贬到和林就是为改皇储做准备,若武宗无此想法,三宝奴等也不敢妄议。”

温旭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元武宗碍于蒙古传统及爱育黎拔力八达在政变过程中的政治作用,在位期间拒绝了汉人士大夫提出的依照汉法嫡长子继承制改立武宗子为皇太子的建议。”

笔者同意温旭的观点,理由有三:其一,此时海山的嫡长子和世刚满十一岁,这对于有着浓厚游牧思想的海山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会选择立他为皇太子的;其二,由于爱育黎拔力八达在海山夺取皇位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海山不但封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并且几乎同意他的所有建议。

《元史》记载

据《元史》的三段史料记载:史料一、“(大德十一年六月)塔思不花又言:‘皇太子有旨:有司赃罪,不须刑部定议,受敕者从廉访司处决,省、台遣人检覈廉访司文案,则私意沮格。非便。’平章阿沙不花因言:‘此省、台同议之事,台臣不宜独奏。’帝曰:‘此御史台事,阿沙不花勿妄言。台臣言是也,如所奏行之。’”

史料二、“(至大元年正月)辛未,枢密院臣言:‘先奉旨以中卫亲军隶皇太子位,皇太子谓臣等曰,世祖立五卫,以应五方,去一不可;宜各翼选汉军万人,别立一卫。’帝以为然,敕知院事铁木儿不花等摘汉人军万人,别立卫。”

史料三、“(至大二年六月)从皇太子言,禁诸赐田者驰驿徴租扰民。皇太子言:‘宣政院先奉旨,殴西番僧者截其手,詈之者断其舌,此法昔所未闻,有乖国典,且于僧无益。僧俗相犯,已有明宪,乞更其令。’又言:‘宣政院文案不检覈,于宪章有碍,遵旧制为宜。’并从之。”

这三段史料充分地说明了海山对于爱育黎拔力八达所奏请之事的支持,丝毫未表现出不满的情绪。这多半是由于海山对于爱育黎拔力八达让位的感激之情所致。

其三,对于爱育黎拔力八达而言,虽然他在海山时代的政坛上比较活跃,但是他却在反对尚书省的过程中有所保留,并未公开和全面地反对尚书省。据《元史》记载:“(至大二年冬十月)辛亥,皇太子言:‘旧制,百官宣敕散官皆归中书,以臣为中书令故也。自今敕牒宜令尚书省给降,宜命仍委中书。’制可。”

从这段史料的记载可以看出,身为皇太子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帮助中书省从尚书省手中夺回百官的宣敕权,得到了海山的许可。虽然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做法触及了尚书省的某些利益,但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已,并非大局。

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做法即为中书省赢得了某些小的利益,获得了中书省的支持,并且不过多地触及尚书省的利益,赢得了其兄海山对于他储君地位的支持。

结语

由此可见,海山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否则作为海山重要亲信之一的康里人脱脱即使受过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恩惠,也不敢冒然地站在爱育黎拔力八达一边。

标签: 爱育黎拔力八达

更多文章

  • 蒙元政治史的发展:爱育黎拔力八达“北上”决心的下定问题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爱育黎拔力八达

    引言蒙元政治史的发展:爱育黎拔力八达“北上”决心的下定问题——在是否“北上”的问题上,爱育黎拔力八达再三犹豫,但是经过一些亲信的一番劝说后最终下定了决心。在这些劝爱育黎拔力八达“北上”的亲信中,主要的人物是李孟与哈剌鲁人曲出、柏铁木尔,这些人对于他最终下定“北上”的决心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史料记

  • 元末:因一件珍贵玩物成就刘福通的人生,要多谢一个名叫贾鲁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倾谈标签:贾鲁

    人生的路有的时候是不需要自己选择的,因为上天已经注定你的路是被别人逼着选择的,有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一件事,有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一个人,但有的时候,可能却是因为一个物品。元朝末年的时候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叫贾鲁的人,元朝的治河能人,是元代著名的河防大臣,还是一位在治理黄河上卓有成效的水利专家。就是这

  • 贾鲁治理黄河成功,为何却导致元朝最终覆灭呢?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看动漫标签:贾鲁

    自古以来,黄河就经常泛滥,因此基本每个朝代都要对黄河进行治理,然而黄河泥沙含量非常大,治理难度很高,没有经验的人会很困难,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则是古代响当当的水利专家,他就是贾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元顺帝至正四年五月,黄河先在白茅堤决口,随后又冲决了金堤,洪水波及令江苏、安徽

  • 王保保为何要李思齐一只手臂,两人恩怨从何而来?

    历史人物编辑:尚元凡标签:李思齐

    王保保为何要李思齐一只手臂,两人恩怨从何而来?王保保是朱元璋在平天下时遇到的最大的敌人,朱对其评价很高,曾7次想招降他均未果。甚至在朱推翻元朝后,因为此人进攻北元的计划也没有成功。没能活捉王也成了朱元璋的一大遗憾。朱元璋想要招揽元朝将领王保保,便让李思齐前去招降。李思齐到那儿之后,王保保盛情款待,还

  • 元末两大军阀王保保与李思齐的恩怨情仇

    历史人物编辑:紫缘历史阁标签:李思齐

    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与李思齐都是元朝后期重要的军阀。但是两人却并不相合,相互之间都抱有很大的成见。从一定程度上说,王保保与李思齐之间的相互攻伐是导致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两人能够齐心协力,元末的天下大势可能是另外一番局面。那两人之间究竟有什么恩怨情仇呢?王保保为什么那么恨李思齐,最后甚至直接致

  • 李思齐为何愿意献出手臂招降王保保呢?

    历史人物编辑:科技达人不凡标签:李思齐

    王保保是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强大的敌人。因此朱元璋对他的评价非常高,曾七次试图招降他,但都没有成功。朱元璋还曾经说过自己有三大遗憾:一是没有得到传国玉玺;二是没有元太子的消息;三是不能活捉王保保。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王保保有多么看重。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则是前去劝降王保保的使者李思齐的

  • 窦娥死前三个愿望,最后都应验,但第3个毒誓,一直是未解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红星龙历史标签:窦娥

    中华文化历史久远,源远流长,唐朝盛行唐诗,宋朝盛行宋词,到了元朝,当属元曲最为流行。而关汉卿的元曲在当时更是名噪一时,其中最有代表作的当属《窦娥冤》了。我们受到冤枉的时候,经常会喊自己比窦娥还冤,就是来源于此,可见已经深入人心,被大家广为传颂。窦娥的前半生过得就十分的艰苦,很小的时候就当作别人的童养

  • 窦娥被斩前发了3个毒誓,第2个因太残忍被民众痛骂,如今一一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窦娥

    元代,蒙古贵族中盛行奢侈品。当时的朝堂还显示出黑烟的气氛。朝中大臣和地方官员之间的非法串通是正常现象,而且法律早已成为虚构。上流社会的人天生就无忧,而底层的人却很痛苦。当时,汉人和南方人是最受歧视的,不公正,虚假和错误的案件泛滥成灾。伸张正义的学者无处发泄愤慨,因此他们将愤怒化为笔,并在自己的故事中

  • 窦娥死前下3个毒誓,预言一一实现,唯这个大旱三年让人捉摸不透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祥标签:窦娥

    窦娥死前下3个毒誓,预言一一实现,唯这个大旱三年让人捉摸不透窦娥死前下3个毒誓,预言一一实现,唯这个大旱三年让人捉摸不透即使是在现在的时代,每一个国家都少不了''贪污腐败''这样的现象,即使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只是每一个国家的''贪污''情况的严重性不一样罢了。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清心寡欲'

  • 窦娥临终前发了三个毒誓,为何如此善良的人,要诅咒大家大旱三年?

    历史人物编辑:孙金星标签:窦娥

    窦娥冤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一个故事,有不少的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窦娥的故事,小编今天给大家讲的,就是历史上真实的窦娥,在她临终之前,因为绝望发了三个毒誓,后来全部都应验。不少的文人墨客,喜欢用文字来揭露,社会黑暗的一面,窦娥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她是贫苦人家童养媳的代表人物,她们家穷,家里为了活命,就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