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蒙元政治史的发展:爱育黎拔力八达“北上”决心的下定问题

蒙元政治史的发展:爱育黎拔力八达“北上”决心的下定问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守望者 访问量:2302 更新时间:2023/12/18 17:06:02

引言

蒙元政治史的发展:爱育黎拔力八达“北上”决心的下定问题——在是否“北上”的问题上,爱育黎拔力八达再三犹豫,但是经过一些亲信的一番劝说后最终下定了决心。

在这些劝爱育黎拔力八达“北上”的亲信中,主要的人物是李孟与哈剌鲁人曲出、柏铁木尔,这些人对于他最终下定“北上”的决心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史料记载的限制,这些亲信劝说爱育黎拔力八达“北上”的具体细节已经变得模糊不清,这就需要从一些零星的史料记载中寻求答案。

史料的记载

史料一、“成宗崩,安西阿难答谋继大统,成后为之主,丞相、枢密同声附和。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答剌罕密使来告,仁宗疑而未行。孟曰:‘支子不嗣,世祖之典训也。今宫车晏驾,大太子远在万里,宗庙社稷危疑之秋,殿下当奉大母,急还宫庭,以折奸谋、固人心。不然,国家安危,未可保也。’

仁宗犹豫未决。孟复进曰:‘邪谋得成,以一纸书召还,则殿下母子且不自保,岂暇论宗族乎!’仁宗悦,曰:‘先生之言,宗庙社稷之福。’乃奉太后还都。”

史料二、“时哈剌哈孙称疾坚卧,仁宗遣孟往问之,适成后使人问疾,络绎不绝。孟入,长揖而坐,已而前引其手,诊其脉,众以为医,乃不疑之。既得知安西王即位有日,还告曰:‘事急矣!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不可不早图之。’左右之人皆不能决,惟曲出、伯铁木儿劝其行。”

史料三、“仁宗在怀孟闻国恤,而内难将作。夜幸王(柏铁木尔)寓舍,密与之谋,王对曰:‘此事间不容发,正名举义,时在今日,必先人有夺人之心可也。’遂决策北行。”

这三段史料的记载有着内部的联系,其中史料一的时间是哈剌哈孙刚刚派遣密使告知爱育黎拔力八达,卜鲁罕皇后与阿难答等人的“阴谋”。

史料三中出现了“此事间不容发”这样的时间表达法,笔者认为,这可以与史料二中的哈剌哈孙得知阿难答即位有日相对应,说明史料二和史料三所记载事情的发生时间相近,而这时李孟已经被爱育黎拔力八达派到大都与哈剌哈孙接洽。

可以证明史料一所记载事情的发生时间要早于史料二和史料三。再看史料二中除了李孟之外,只有曲出与柏铁木尔这两个哈剌鲁人支持爱育黎拔力八达“北上”,因此就有了史料三中爱育黎拔力八达夜访柏铁木尔的一幕,这样的时间排列是符合逻辑的。

劝解爱育黎拔力八达“北上”的时间已经被大致理顺,那么究竟是李孟还是曲出、柏铁木尔这两个哈剌鲁人的劝解对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北上”起了关键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史料一中,李孟劝解爱育黎拔力八达的理由是“支子不嗣,世祖之典训也。”

海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确实都是真金太子的孙子,而阿难答是真金太子的弟弟忙哥剌的儿子,从表面上看,阿难答确实是“支子”。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阿难答在至元二十年(1283年)便有了皇太子的称号,这说明了阿难答继承皇位是“名正言顺”的,这也就是为何爱育黎拔力八达听到了李孟“支子不嗣”这话后犹豫不决的缘故。

而之后李孟只有阐明利害关系,如果阿难答继承皇位后,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以及答己太后从此便“无立锥之地”,这才使得爱育黎拔力八达有了“北上”的初步打算。

在史料三中,由于有了史料二中曲出与柏铁木尔两人的支持,爱育黎拔力八达夜访柏铁木尔,柏铁木尔的建议是“正名举义”,这就再次证明了爱育黎拔力八达本身没有阿难答拥有“皇太子”这样的合法身份,但是可以通过“正名”来解决不合法的身份,关键在于“先发制人”,这样使得爱育黎拔力八达作了“北上”的最终决定。

看来,哈剌鲁人曲出与柏铁木尔二人的劝解对于爱育黎拔力八达下定“北上”的决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德寿太子薨后,铁穆耳未再选出皇位继承人。

皇位继承人

在铁穆耳驾崩后,卜鲁罕皇后与哈剌哈孙两派纷纷行动起来,各自选定了代表自己一派利益的皇位继承人。卜鲁罕皇后由于嫉恨答己太后并担心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兄弟给她的长期秉政造成的威胁。

因此反对海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兄弟继承皇位,她选择了倾伊斯兰教信仰的阿难答,这不只是因为卜鲁罕皇后的支持者是赛典赤·伯颜等回回人组成的理财团队,还由于阿难答本身拥有“皇太子”的称号,具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以及武装力量。

哈剌哈孙一派在起初支持海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之时,只是为了瓦解卜鲁罕皇后立阿难答为帝的“阴谋”。而在与爱育黎拔力八达共同击败他们的敌人后,感到爱育黎拔力八达的理念符合儒家思想。

这样哈剌哈孙一派便打算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帝,而爱育黎拔力八达确实也有继承皇位的野心,但是,海山拥有“嫡长子”的身份并且掌握数支作战能力十分强大的“野战军”,这是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哈剌哈孙等人无法比拟的。

在爱育黎拔力八达“北上”争夺皇位一事上,爱育黎拔力八达因忌惮阿难答拥有“皇太子”的合法称号而再三犹豫。当收到哈剌哈孙派遣密使所送来的信息后,李孟劝解了爱育黎拔力八达“北上”,这只是使爱育黎拔力八达有了“北上”的初步打算。

当得知阿难答即将继承皇位的消息后,哈剌鲁人曲出与柏铁木尔支持爱育黎拔力八达“北上”,爱育黎拔力八达因此夜访“柏铁木尔”,在得到柏铁木尔的合理建议后才下定了“北上”的决心。

海山的“新政”

海山能够顺利地登基成为皇帝除了其本人拥有数支足够强大的军队外,哈剌哈孙一派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海山登上皇位后,对哈剌哈孙进行了赏赐。

据《元史》记载:“(大德十一年)夏五月,武宗至自北,即皇帝位,拜太傅、录军国重事,仍总百揆,赐宅一区,以其子脱欢入侍。”

看来,海山在即位之初,对于哈剌哈孙确实给予了优厚的赏赐。这不仅仅是因为哈剌哈孙从卜鲁罕皇后一派手中为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兄弟二人夺回了皇位,而且哈剌哈孙任中书右丞相,在元廷中拥有强大的势力。

海山刚刚从漠北回来继承皇位,立足未稳,因此还不能够马上就与哈剌哈孙一派进行政治斗争,这才对哈剌哈孙进行赏赐,借此来稳住哈剌哈孙一派的政治势力。但是不久之后,海山成功地将哈剌哈孙排挤出了中书省。

哈剌哈孙被海山派往和林,赏赐众多。哈剌哈孙对和林的治理,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从表面上看,这是海山“唯才是用”,使得哈剌哈孙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但事实上,时任中书右丞相的哈剌哈孙前往和林任行省左丞相,这很明显是被海山排挤出了中书省的权力圈子。

这里便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何势力颇大的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会在海山即位不久后被轻易地排挤出朝廷?这就要从哈剌哈孙一派的内部说起。

据《元史》记载:“初仁宗之入也,阿忽台有勇力,人莫敢近,诸王秃剌实手缚之,以功封越王,三宫尽幸其第,赐与甚,以庆元路为其食邑。哈剌哈孙力争之,曰:‘祖宗之制,非亲王不得加一字之封。秃剌疏属岂得以一日之功废万世之制哉。’帝不听。秃剌因谮于帝曰:‘方安西王谋干大统,哈剌哈孙亦尝署书。’由是罢相出镇北边。”

诸王秃剌由于在擒获卜鲁罕皇后一派重要的人物中书左丞相阿忽台时立下了功劳,因此被海山封为越王。而海山的这一举动不只是表彰秃剌的功勋,实质上是在拉拢秃剌,因为秃剌是哈剌哈孙一派的重要支持者之一,因此海山这一举动实则是在分化瓦解哈剌哈孙一派的势力。

而当秃剌接受海山给他的越王这一封号后,哈剌哈孙对于这一举动十分的不满,并以“不合祖制”为借口加以阻止,这就引起了他起初的支持者秃剌的强烈不满,因此向海山诬告哈剌哈孙在安西王阿难答谋划称帝时签署过文书。

结语

总的来说,在那时,“哈剌哈孙紧紧控制着中枢机构,他用暗中拖延的办法拒不执行卜鲁罕皇后发出的诏旨,并且拒不让卜鲁罕皇后一派使用印信和动用国库款项。”但是海山却以这一诬告为借口将哈剌哈孙罢相并遣往漠北。看来,海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战胜政治实力雄厚的哈剌哈孙一派得益于从哈剌哈孙一派的内部出发,运用了分化瓦解的手段。

标签: 爱育黎拔力八达

更多文章

  • 元末:因一件珍贵玩物成就刘福通的人生,要多谢一个名叫贾鲁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倾谈标签:贾鲁

    人生的路有的时候是不需要自己选择的,因为上天已经注定你的路是被别人逼着选择的,有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一件事,有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一个人,但有的时候,可能却是因为一个物品。元朝末年的时候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叫贾鲁的人,元朝的治河能人,是元代著名的河防大臣,还是一位在治理黄河上卓有成效的水利专家。就是这

  • 贾鲁治理黄河成功,为何却导致元朝最终覆灭呢?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看动漫标签:贾鲁

    自古以来,黄河就经常泛滥,因此基本每个朝代都要对黄河进行治理,然而黄河泥沙含量非常大,治理难度很高,没有经验的人会很困难,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则是古代响当当的水利专家,他就是贾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元顺帝至正四年五月,黄河先在白茅堤决口,随后又冲决了金堤,洪水波及令江苏、安徽

  • 王保保为何要李思齐一只手臂,两人恩怨从何而来?

    历史人物编辑:尚元凡标签:李思齐

    王保保为何要李思齐一只手臂,两人恩怨从何而来?王保保是朱元璋在平天下时遇到的最大的敌人,朱对其评价很高,曾7次想招降他均未果。甚至在朱推翻元朝后,因为此人进攻北元的计划也没有成功。没能活捉王也成了朱元璋的一大遗憾。朱元璋想要招揽元朝将领王保保,便让李思齐前去招降。李思齐到那儿之后,王保保盛情款待,还

  • 元末两大军阀王保保与李思齐的恩怨情仇

    历史人物编辑:紫缘历史阁标签:李思齐

    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与李思齐都是元朝后期重要的军阀。但是两人却并不相合,相互之间都抱有很大的成见。从一定程度上说,王保保与李思齐之间的相互攻伐是导致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两人能够齐心协力,元末的天下大势可能是另外一番局面。那两人之间究竟有什么恩怨情仇呢?王保保为什么那么恨李思齐,最后甚至直接致

  • 李思齐为何愿意献出手臂招降王保保呢?

    历史人物编辑:科技达人不凡标签:李思齐

    王保保是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强大的敌人。因此朱元璋对他的评价非常高,曾七次试图招降他,但都没有成功。朱元璋还曾经说过自己有三大遗憾:一是没有得到传国玉玺;二是没有元太子的消息;三是不能活捉王保保。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王保保有多么看重。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则是前去劝降王保保的使者李思齐的

  • 窦娥死前三个愿望,最后都应验,但第3个毒誓,一直是未解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红星龙历史标签:窦娥

    中华文化历史久远,源远流长,唐朝盛行唐诗,宋朝盛行宋词,到了元朝,当属元曲最为流行。而关汉卿的元曲在当时更是名噪一时,其中最有代表作的当属《窦娥冤》了。我们受到冤枉的时候,经常会喊自己比窦娥还冤,就是来源于此,可见已经深入人心,被大家广为传颂。窦娥的前半生过得就十分的艰苦,很小的时候就当作别人的童养

  • 窦娥被斩前发了3个毒誓,第2个因太残忍被民众痛骂,如今一一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窦娥

    元代,蒙古贵族中盛行奢侈品。当时的朝堂还显示出黑烟的气氛。朝中大臣和地方官员之间的非法串通是正常现象,而且法律早已成为虚构。上流社会的人天生就无忧,而底层的人却很痛苦。当时,汉人和南方人是最受歧视的,不公正,虚假和错误的案件泛滥成灾。伸张正义的学者无处发泄愤慨,因此他们将愤怒化为笔,并在自己的故事中

  • 窦娥死前下3个毒誓,预言一一实现,唯这个大旱三年让人捉摸不透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祥标签:窦娥

    窦娥死前下3个毒誓,预言一一实现,唯这个大旱三年让人捉摸不透窦娥死前下3个毒誓,预言一一实现,唯这个大旱三年让人捉摸不透即使是在现在的时代,每一个国家都少不了''贪污腐败''这样的现象,即使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只是每一个国家的''贪污''情况的严重性不一样罢了。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清心寡欲'

  • 窦娥临终前发了三个毒誓,为何如此善良的人,要诅咒大家大旱三年?

    历史人物编辑:孙金星标签:窦娥

    窦娥冤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一个故事,有不少的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窦娥的故事,小编今天给大家讲的,就是历史上真实的窦娥,在她临终之前,因为绝望发了三个毒誓,后来全部都应验。不少的文人墨客,喜欢用文字来揭露,社会黑暗的一面,窦娥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她是贫苦人家童养媳的代表人物,她们家穷,家里为了活命,就把

  • 窦娥死前立下3个誓言,全部应验,第三个毒誓不知道她怎么想的

    历史人物编辑:陈城标签:窦娥

    在中国古代,老百姓的力量总是很难对抗官府或者一些黑恶势力,这样就有不少老百姓蒙受本来不该承受的苦难,甚至失去生命,明明是一些好人,却遭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样的事情在古代是非常常见的。元朝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作家叫关汉卿,可能大家对于元朝的印象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文化不发达,但是关汉卿确确实实写出了流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