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浅谈:元末乱世,张士诚、方国珍与高丽关系的亲与疏

浅谈:元末乱世,张士诚、方国珍与高丽关系的亲与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蕾蕾搭配秀 访问量:4570 更新时间:2024/1/19 15:48:06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中原红巾军顺势崛起成为了反抗元朝统治的主要力量,元廷镇压叛乱的两大军队察罕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各自为战,以至于红巾军在坎坷中不断发展,成为了元帝国最大的敌人。

当时,有四大红巾军势力最为有名,其一为西南方的陈友谅,其二为占据南京的朱元璋,其三为割据苏州的张士诚,其四则为占据浙江、福建一带的方国珍政权。

四大政权因内部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因素不同,所以他们谋求发展的手段与方式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张士诚与方国珍政权,与朝鲜半岛上的高丽政权甚至产生了瓜葛。

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元末张士诚与方国珍

元朝末年红巾军的势力非常多,比如占据长江中游的徐寿辉,虽然多次被元朝军队击败但却多次于失败后重新复原。多年后,徐寿辉被陈友谅击杀所取代,后者于武昌建立了陈汉政权。

与此同时,长江下游也有两大政权存在,其一便是占据南京的朱元璋政权,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占集庆路并更名为南京,成为了元末的大军阀之一。

还有一个便是占据苏州自立的张士诚政权,至正十三年张士诚淮东起兵,一年后占据高邮而自立并称王称霸。

元朝朝廷虽然多次征讨张士诚,却被后者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所击溃,自此以高邮为根据地不断向四周扩张,成为了浙西最大的军事政权。

张士诚与朱元璋的势力距离很贱、盘根错节,所以双方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相比较而言朱元璋的势力崛起很快,尤其是军事力量稳稳压制张士诚一方。

至正十七年左右,张士诚在与朱元璋的博弈中屡次失利,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向元朝朝廷投降,以寻求军事方面的庇护。

元朝则任命张士诚为“太尉”,联合南方的方国珍对抗南京的朱元璋,只是张士诚听调不听宣根本没有更进一步的动作。

孛罗帖木儿与察罕帖木儿是元廷平叛的主要的力量,但因双方不断内耗使得元朝进一步衰败,在此背景下张士诚便想要摆脱元朝的控制,再度成为独立存在的义军势力。

大约在至正二十三年的时候,张士诚利用阴谋夺去了浙江行省的主要控制权,随后向朝廷索要此地的行政权并自称为吴王,但最终却被元朝丞相拒绝。

后期,元朝向张士诚掌控的浙江一带收缴粮食税收,张士诚坚持己见丝毫不应,由此可见张士诚虽然向元廷投降了,但却不是真心归附有着自己的思考。

相比于张士诚的浙江政权,南方的方国珍存在的时间更早,所经历的故事也更加曲折。方国珍早在至正八年的时候就开始反对元朝,期间还在投降与反叛之间来回徘徊,比之张士诚的听调不听宣有过之而无不及。

期间方国珍曾被元朝任命为江浙行省的丞相,与张士诚进行协助负责元朝在南方的诸多事情,张士诚的势力主要集中在江浙陆地上,而方国珍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海上。

因此,相比于张士诚的野心方国珍缺少一颗帝王之心,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吧,他一直在朱元璋、陈友谅和元廷之间来回徘徊,明朝建立之前都没有确定最终的投靠对象。

红巾军最初的势力带有严重的宗教色彩,比如朱元璋就曾参加过元朝末年的白莲教,可是张士诚与方国珍的割据政权似乎与其有所不同。

两人的政权靠近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他们所依靠更多的是海上所带来的利益,所以两人势力反抗元朝统治的原因不是经济原因,而是阶级矛盾带来的问题。

理解了这样一层关系也就明白了,为何朱元璋的红巾军与元朝势不两立,但张士诚和方国珍却会频繁投靠元朝、反叛元朝、再投靠元朝,主要就是反对的原因亦或者矛盾点不同。

以张士诚为例,他依靠元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借助元廷的力量,来抵御南京朱元璋的军事力量,从结果上来看他的目的也实现了,元朝多次与朱元璋发生了战争冲突。

不过,随着元朝因内耗而逐渐衰败,张士诚的计划成为了泡影,虽然最后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并自称吴王,但却也在朱元璋的打击下走向灭亡。

二、除元廷之外,张士诚、方国珍也在寻求高丽的帮助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无论是张士诚还是方国珍,他们都具备东南沿海的便利。再加上元朝的皇后奇皇后是高丽人的身份,张士诚与方国珍也曾投靠元廷,所以二者借助‘同僚’身份多次与高丽进行往来。

根据历史的记载,张士诚、方国珍投降元朝期间与高丽往来的次数非常多,以方国珍为例他就曾在恭愍王七年到十四年的7年间先后5次派遣使者拜访高丽,而高丽也曾派遣使者进行回访。

相比于方国珍拜访高丽的频次张士诚更甚,他曾先后派遣使者13次出使高丽,再加上其余零零散散的6次非正规出史,一共有19次与高丽交往的记录。

从上述所描述的数据来看,方国珍虽然与张士诚一样有心拉拢高丽的帮助,但是比他出使的次数要少得多,也可理解为方国珍拉拢高丽的决心不如张士诚彻底。

由此观之,朱元璋、陈友谅皆有称雄天下之心,张士诚只想要偏安一隅享受生活,方国珍的要求最低,既没有政治目的也没有军事目的,根据历史的分析主要是为了满足海上贸易的需求。

不过,高丽相比于中原王朝的发展较为落后,再加上他们也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航海条件和军事条件限制极高,所以对于张士诚、方国珍的示好并不热心,也没有回访的动力与目的。

三、高丽外交对象的主次选择

每一件事情的存在都有其目的性,高丽虽然对张士诚、方国珍的示好并不积极,但对于元朝扩廓帖木儿的交往则比较频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奇皇后的存在。

元朝末年,朝廷曾发生过一场军事政变,权臣孛罗帖木儿死于宫廷政变之中,扩廓帖木儿趁机崛起成为了元廷中最大的军阀和最大的掌权者。

奇皇后与其儿子若是想要掌控元朝政治,必然需要借助扩廓帖木儿的力量,高丽作为奇皇后的“娘家”定然会有所行动,以达到某种所需要的政治目的。

扩廓帖木儿发动军事政变的第二年,高丽就曾派遣使者带着礼物来到了元朝,因某种原因高丽使者没有达成既定的使命,使者还停留在元廷很长时间,寻找就会联系扩廓帖木儿以传达高丽联合的决心。

不难看出,对于张士诚、方国珍和扩廓帖木儿的倾向性,高丽有着明显的态度偏移。扩廓帖木儿可以直接影响高丽的利益,所以他对其态度非常人心,另外两人仅仅处于次要的被需求低位。

因为扩廓帖木儿的一举一动可以直接影响到奇皇后的政治利益,进而影响高丽在元朝的既得利益,也就是说扩廓帖木儿对高丽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但张士诚和方国珍所领导的红巾军便没有这个影响。

故此扩廓帖木儿是高丽外交的首选目标,力量只限于南方陆地的张士诚和南方海上的方国珍,如上述所言仅仅契合高丽的次要利益,地位也自然会被摆在次要的位置。

朱元璋击败陈友谅之后成为红巾军最大的势力之一,他与元朝的关系时“你死我亡”的态势,朋友的敌人便是敌人,所以高丽更不可能与之有任何的外交瓜葛。

根据历史的记载,张士诚在于高丽的交往中曾多次向高丽阐述朱元璋是“西寇”,高丽在某种程度上认可了张士诚的说法,基于此也不会与朱元璋有所来往。

甚至于朱元璋击溃元朝后建立朱明王朝后,占据辽东的高丽依然没有与大明王朝有太多的外交来往,或许也是因为此前对立立场的影响吧。

朱元璋经营辽东时也多是以怀柔政策进行,以达到稳固北方少数民族的目的,高丽也仅仅只被稳固的势力之一,并不在明朝的外交国家范畴内。

总的来说,中原政权陷入混乱的局面时,张士诚、方国珍主动对高丽抛出橄榄枝,可后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仅仅将其摆在次要地位,而将军阀扩廓帖木儿视为主要的外交对象。

朱元璋作为反对元朝的第一人,站在奇皇后身后的高丽自然也将其视为仇敌,没有共同的利益也没有共同的政治目的,双方之间的立场自然是敌对的。

当然,即使高丽一方不支持朱元璋,但得民心的朱明起义军最终也战胜了失去民心的元廷、张士诚和方国珍,以及长江中游的陈友谅,于公元1368年建立了大明朝。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标签: 方国珍

更多文章

  • 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方国珍,为何却能得以善终?靠的方法让人不齿

    历史人物编辑:寻史春秋录标签:方国珍

    方国珍,元末明初农民起义的首义,首先,方国珍能活过农民起义,在笔者看来已经十分不容易了,方国珍毕竟是首义,在农民起义爆发的时候,本应该第一个被淹没在农民起义当中的,但方国珍却活了下来,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反复无常。方国珍在起义以后,因为他闹事的地方主要在江南沿海一代,元朝政府不是很能控制得住,于是就以

  • 狐狸一般狡猾的方国珍,是如何在元末乱世占据一席之地?

    历史人物编辑:曹娜说历史标签:方国珍

    方国珍(1319-1374年)是浙江中部沿海黄岩县的人。他的家庭是当地的船户和海上生意人,有些资财,但是方国珍却一字不识;他身材高大,气势威武,是好斗者的天然领袖。他和他的家庭无疑地深深卷进了非法的沿海贸易,或许也卷入了海盗活动中。有个著名人土曾经指控—一也许并非事实他与臭名昭著的海盗相勾结,他就杀

  • 哲别、速不台有多恐怖:以2万大军征服14国,破城40余座,歼敌近17万

    历史人物编辑:汪锦标签:哲别

    哲别、速不台是成吉思汗账下“四獒”中的两位,在蒙古人横行天下时,他们作为统兵一方的统帅,带给欧亚大陆的是恐怖的一股洪流,1220年春,成吉思汗命哲别和速不台在追击花剌子模的国王摩柯末时,曾经对他们说:你们可以在三年内结束战争,然后从钦察草原回到蒙古草原上来,哲别和速不台深知成吉思汗的用意,他们将摩柯

  • 为什么说哲别是蒙古军队的象征?从精神、武功、战术三个维度判断

    历史人物编辑:张杰谈历史标签:哲别

    蒙古帝国当年能够横扫欧亚大陆,军事上自然是相当强悍的。如果说,要选出蒙古帝国军队代言人的话,哲别无疑是最恰当的。可以说,哲别的精神、能力和他打仗的时候,所使用的那种战略战术,对蒙古帝国的军队为什么有那样强大作战能力,诠释得淋漓尽致。我为什么说哲别身上,最能体现蒙古帝国军队的特点呢?第一点,精神。蒙古

  • 蒙古灭金的重要一战:辽阳之战,哲别成功运用了闪电战的经典战役

    历史人物编辑:乔文亮标签:哲别

    历史上的公元13世纪,似乎是属于蒙古人的时代。这一时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并凭借勇猛的铁骑所向披靡。蒙古帝国未崛起之时,一直饱受金国的欺凌。到了铁木真成为了驰骋疆场的成吉思汗后,蒙古人决定要灭掉金国,这样既可以扩张地盘,又能报当年之仇。于是这才有了长达23年的蒙古灭金战争。提起蒙古灭金的重要战役,就不

  • 从相互对立到选择追随,哲别为何改变想法,辅佐成吉思汗统一部落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趣事标签:哲别

    作为成吉思汗身边的一员大将,哲别凭借着一身高强的本领立足于军队之中。他是蒙古帝国建立的大功臣,最开始跟随在其他部落,后果断投靠成吉思汗。此人颇为骁勇善战,对于排兵作战更是十分擅长,凭借着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也逐渐由十户长升至千户长。在成吉思汗南下攻打金朝的过程中,哲别也始终跟随在其身边,协同成吉思汗共

  • 哲别远征西辽归来,送给成吉思汗千匹好马,只为兑现当初的誓言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哲别

    公元1206年,身为成吉思汗手下“四獒”之一的神箭手哲别,被成吉思汗派去征讨西辽的屈出律,屈出律是西辽乃蛮部贵族,他的父亲太阳汗曾和成吉思汗在杭爱山麓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被成吉思汗击败后阵亡,太阳汗的儿子屈出律从战场上侥幸逃脱。屈出律在逃回西辽之后,很快便夺取了西辽的政权,一跃成为了西辽的实际统治者

  • 成吉思汗攻打金国时,为何能轻松攻下居庸关?哲别用了一个土办法

    历史人物编辑:这就是历史么标签:哲别

    居庸关地势险要,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金国时期,为了抵御蒙古人的进攻,金国朝廷不仅在此修建了坚固的城墙,还派了一支精锐部队把守。可是,成吉思汗攻打金国时,为何能轻松攻下居庸关?这和成吉思汗的手下猛将哲别有很大关系,哲别仅仅用了一个土办法,就将金国人认为固若金汤的居庸关攻破,长驱南下,将金国都城中都(

  • 他打败了哲别,三败蒙古军队,大金帝国还是亡了

    历史人物编辑:孙悦说历史标签:哲别

    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斡难河畔,铁木真称号“成吉思汗”。公元1211年2月,成吉思汗举九足白牦纛,誓师伐金。当时金国的俘虏就对蒙古人说:“我国如海,汝国如一掬沙,岂能动摇”当月,蒙古大军越过大沙漠进军阴山,7月进军乌沙堡,八月,双方决战野狐岭。蒙古骑兵全部下马,木华黎亲率敢死队冲锋在前,中

  • 蒙古四大战神都是谁,有没有郭靖的师傅哲别

    历史人物编辑:徐慧说历史标签:哲别

    历史上“为他人做嫁衣、螳螂扑蝉黄雀在后”的例子众多。公元13世纪的中国版图上,宋、金、西夏三国鼎足而立,上演了一曲曲恩怨情仇的悲歌。可谁能想到,上述三国中没有一个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来自草原大漠的蒙古迅速崛起,以摧枯拉朽之势灭夏、亡金、破宋,造就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据史籍记载,公元1206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