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中原红巾军顺势崛起成为了反抗元朝统治的主要力量,元廷镇压叛乱的两大军队察罕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各自为战,以至于红巾军在坎坷中不断发展,成为了元帝国最大的敌人。
当时,有四大红巾军势力最为有名,其一为西南方的陈友谅,其二为占据南京的朱元璋,其三为割据苏州的张士诚,其四则为占据浙江、福建一带的方国珍政权。
四大政权因内部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因素不同,所以他们谋求发展的手段与方式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张士诚与方国珍政权,与朝鲜半岛上的高丽政权甚至产生了瓜葛。
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元末张士诚与方国珍
元朝末年红巾军的势力非常多,比如占据长江中游的徐寿辉,虽然多次被元朝军队击败但却多次于失败后重新复原。多年后,徐寿辉被陈友谅击杀所取代,后者于武昌建立了陈汉政权。
与此同时,长江下游也有两大政权存在,其一便是占据南京的朱元璋政权,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占集庆路并更名为南京,成为了元末的大军阀之一。
还有一个便是占据苏州自立的张士诚政权,至正十三年张士诚淮东起兵,一年后占据高邮而自立并称王称霸。
元朝朝廷虽然多次征讨张士诚,却被后者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所击溃,自此以高邮为根据地不断向四周扩张,成为了浙西最大的军事政权。
张士诚与朱元璋的势力距离很贱、盘根错节,所以双方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相比较而言朱元璋的势力崛起很快,尤其是军事力量稳稳压制张士诚一方。
至正十七年左右,张士诚在与朱元璋的博弈中屡次失利,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向元朝朝廷投降,以寻求军事方面的庇护。
元朝则任命张士诚为“太尉”,联合南方的方国珍对抗南京的朱元璋,只是张士诚听调不听宣根本没有更进一步的动作。
孛罗帖木儿与察罕帖木儿是元廷平叛的主要的力量,但因双方不断内耗使得元朝进一步衰败,在此背景下张士诚便想要摆脱元朝的控制,再度成为独立存在的义军势力。
大约在至正二十三年的时候,张士诚利用阴谋夺去了浙江行省的主要控制权,随后向朝廷索要此地的行政权并自称为吴王,但最终却被元朝丞相拒绝。
后期,元朝向张士诚掌控的浙江一带收缴粮食税收,张士诚坚持己见丝毫不应,由此可见张士诚虽然向元廷投降了,但却不是真心归附有着自己的思考。
相比于张士诚的浙江政权,南方的方国珍存在的时间更早,所经历的故事也更加曲折。方国珍早在至正八年的时候就开始反对元朝,期间还在投降与反叛之间来回徘徊,比之张士诚的听调不听宣有过之而无不及。
期间方国珍曾被元朝任命为江浙行省的丞相,与张士诚进行协助负责元朝在南方的诸多事情,张士诚的势力主要集中在江浙陆地上,而方国珍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海上。
因此,相比于张士诚的野心方国珍缺少一颗帝王之心,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吧,他一直在朱元璋、陈友谅和元廷之间来回徘徊,明朝建立之前都没有确定最终的投靠对象。
红巾军最初的势力带有严重的宗教色彩,比如朱元璋就曾参加过元朝末年的白莲教,可是张士诚与方国珍的割据政权似乎与其有所不同。
两人的政权靠近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他们所依靠更多的是海上所带来的利益,所以两人势力反抗元朝统治的原因不是经济原因,而是阶级矛盾带来的问题。
理解了这样一层关系也就明白了,为何朱元璋的红巾军与元朝势不两立,但张士诚和方国珍却会频繁投靠元朝、反叛元朝、再投靠元朝,主要就是反对的原因亦或者矛盾点不同。
以张士诚为例,他依靠元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借助元廷的力量,来抵御南京朱元璋的军事力量,从结果上来看他的目的也实现了,元朝多次与朱元璋发生了战争冲突。
不过,随着元朝因内耗而逐渐衰败,张士诚的计划成为了泡影,虽然最后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并自称吴王,但却也在朱元璋的打击下走向灭亡。
二、除元廷之外,张士诚、方国珍也在寻求高丽的帮助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无论是张士诚还是方国珍,他们都具备东南沿海的便利。再加上元朝的皇后奇皇后是高丽人的身份,张士诚与方国珍也曾投靠元廷,所以二者借助‘同僚’身份多次与高丽进行往来。
根据历史的记载,张士诚、方国珍投降元朝期间与高丽往来的次数非常多,以方国珍为例他就曾在恭愍王七年到十四年的7年间先后5次派遣使者拜访高丽,而高丽也曾派遣使者进行回访。
相比于方国珍拜访高丽的频次张士诚更甚,他曾先后派遣使者13次出使高丽,再加上其余零零散散的6次非正规出史,一共有19次与高丽交往的记录。
从上述所描述的数据来看,方国珍虽然与张士诚一样有心拉拢高丽的帮助,但是比他出使的次数要少得多,也可理解为方国珍拉拢高丽的决心不如张士诚彻底。
由此观之,朱元璋、陈友谅皆有称雄天下之心,张士诚只想要偏安一隅享受生活,方国珍的要求最低,既没有政治目的也没有军事目的,根据历史的分析主要是为了满足海上贸易的需求。
不过,高丽相比于中原王朝的发展较为落后,再加上他们也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航海条件和军事条件限制极高,所以对于张士诚、方国珍的示好并不热心,也没有回访的动力与目的。
三、高丽外交对象的主次选择
每一件事情的存在都有其目的性,高丽虽然对张士诚、方国珍的示好并不积极,但对于元朝扩廓帖木儿的交往则比较频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奇皇后的存在。
元朝末年,朝廷曾发生过一场军事政变,权臣孛罗帖木儿死于宫廷政变之中,扩廓帖木儿趁机崛起成为了元廷中最大的军阀和最大的掌权者。
奇皇后与其儿子若是想要掌控元朝政治,必然需要借助扩廓帖木儿的力量,高丽作为奇皇后的“娘家”定然会有所行动,以达到某种所需要的政治目的。
扩廓帖木儿发动军事政变的第二年,高丽就曾派遣使者带着礼物来到了元朝,因某种原因高丽使者没有达成既定的使命,使者还停留在元廷很长时间,寻找就会联系扩廓帖木儿以传达高丽联合的决心。
不难看出,对于张士诚、方国珍和扩廓帖木儿的倾向性,高丽有着明显的态度偏移。扩廓帖木儿可以直接影响高丽的利益,所以他对其态度非常人心,另外两人仅仅处于次要的被需求低位。
因为扩廓帖木儿的一举一动可以直接影响到奇皇后的政治利益,进而影响高丽在元朝的既得利益,也就是说扩廓帖木儿对高丽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但张士诚和方国珍所领导的红巾军便没有这个影响。
故此扩廓帖木儿是高丽外交的首选目标,力量只限于南方陆地的张士诚和南方海上的方国珍,如上述所言仅仅契合高丽的次要利益,地位也自然会被摆在次要的位置。
朱元璋击败陈友谅之后成为红巾军最大的势力之一,他与元朝的关系时“你死我亡”的态势,朋友的敌人便是敌人,所以高丽更不可能与之有任何的外交瓜葛。
根据历史的记载,张士诚在于高丽的交往中曾多次向高丽阐述朱元璋是“西寇”,高丽在某种程度上认可了张士诚的说法,基于此也不会与朱元璋有所来往。
甚至于朱元璋击溃元朝后建立朱明王朝后,占据辽东的高丽依然没有与大明王朝有太多的外交来往,或许也是因为此前对立立场的影响吧。
朱元璋经营辽东时也多是以怀柔政策进行,以达到稳固北方少数民族的目的,高丽也仅仅只被稳固的势力之一,并不在明朝的外交国家范畴内。
总的来说,中原政权陷入混乱的局面时,张士诚、方国珍主动对高丽抛出橄榄枝,可后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仅仅将其摆在次要地位,而将军阀扩廓帖木儿视为主要的外交对象。
朱元璋作为反对元朝的第一人,站在奇皇后身后的高丽自然也将其视为仇敌,没有共同的利益也没有共同的政治目的,双方之间的立场自然是敌对的。
当然,即使高丽一方不支持朱元璋,但得民心的朱明起义军最终也战胜了失去民心的元廷、张士诚和方国珍,以及长江中游的陈友谅,于公元1368年建立了大明朝。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