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出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一段,原文如下:
乙未,帝御皇仪殿之东楹,号恸见辅臣,且曰:‘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奎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何以见先帝乎?’帝悟,以后服敛。
这一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乙未,指的是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三月三十日(农历),宋仁宗赵祯驾临皇仪殿厅堂东侧,悲痛欲绝召见辅臣,并且说:“太后病重,话都说不来了,还多次地用手拉自己的衣服,好像有什么嘱咐,她是什么意思呢?”薛奎回答说:“太后大概是还想着穿天子的衮冕下葬吧!但若她真的穿着衮冕下葬,又怎么在地下面见先帝呢?”赵祯立刻茅塞顿开,就用皇后的冠服装殓太后。
刘娥为何对穿着天子衮冕如此执着呢?是因为她也曾产生过当皇帝的念头。刘娥是宋代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太后。她在垂帘之初,曾一再表示只要等皇帝的年龄大一些,就归政隐退,但是十几年过去,赵祯已经二十多岁了,太后却依然不愿意归政,甚至权力的欲望一天比一天强烈。在大臣们纷纷尚书请求她归政的时候,她不是不予理睬,就是将这些正义直言的大臣们贬官甚至流放。
有一天,她询问参知政事鲁宗道“武则天是个什么样的人”,鲁宗道岂有不知太后的心理,立刻答道武则天是大唐的罪人,太后一时沉默了。后来有个小官方仲弓听说了这件事,就上书建议刘太后仿照武则天故事,也给刘家立七座宗庙,刘太后装模作样,征求大家的意见,鲁宗道站出来说,假如给太后立刘家七庙,那么将来的皇帝怎么办呢?太后立刻明白群臣是不可能支持自己仿效武则天的。
不过武则天虽然当不成,她却还想着过过皇帝瘾,在明道二年二月份,举行太庙大典的时候,她又想穿着天子的衮冕,众臣都加以劝谏,薛奎表示,太后如果穿皇帝的衣冠,那又怎么进太庙呢?
刘太后却执意要穿,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将皇帝的衮服做了一些变通,做了一件新的衮服,她就穿着这件衮服进了太庙行初献之礼,踌躇满志,得意非凡。可惜乐极生悲,就在这次太庙之行后的几天,她就身患重病了。
也就是说,临死之前,刘太后仍不忘想穿着天子的衮冕下葬,但因大臣和皇帝的反对,最终还是以皇后的冠服下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