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真宗纠结半生:御驾征澶渊,寇准错没错

宋真宗纠结半生:御驾征澶渊,寇准错没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薇言浅谈 访问量:748 更新时间:2024/1/15 13:26:59

宋真宗泰山封禅

北宋景德五年即公元1008年十月,宋真宗动员了从开封到山东沿途百官,前往泰山脚下,他准备举行此前仅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和唐高宗才举行过的“泰山封禅大典”。

宋真宗的队伍,浩浩荡荡,打头的玉辇上载着一本天书,上面写着“封受命。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宋真宗敢学秦皇汉武,并认为上天愿意保大宋数百世,有两个理由:

文治:1004年前的宋真宗赵恒,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善良皇帝,他勤于政事,任用贤能,先后五次大规模减免赋税,促成了国家安心生产,经济繁荣,根据《古代中国王朝盛世》里的说法,这一时期北宋财政收入远超盛唐时期,国力也达到了巅峰,国家呈现治世,史称“咸平之治”。

武功:1004年辽军南下,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澶州城,重挫辽军,随后宋辽达成“澶渊之盟”,宋辽两国此后百年无战事。

而宋真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泰山封禅的皇帝。

后世皇帝之所以不愿意再去泰山封禅,除了担心耗费巨资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不愿意在青史上与宋真宗为伍。澶州之战后达成的澶渊之盟,是充满争议的。北宋皇帝在战局占优时,采取了保守姿态,与辽军签订城下之盟,并每年向游牧民族政权缴纳岁币。真宗把澶州之战作为军事上的成绩去泰山封禅,确难令人信服。

不仅后世对于“澶渊之盟”的达成充满争议,宋真宗赵恒自己的后半生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真宗反思城下之盟,贤相寇准蒙冤遭贬

结合《宋史》与《辽史》的记载,1004年辽军本来想要夺取从石敬瑭那里取得、又在周世宗柴荣时被中原夺走的关南之地,却在北宋边境出师不利。宋真宗很高兴准备亲征北疆,然而辽军骑兵机动性超高,在前期失利的情况下准备冒险一搏,直接绕过边塞城池准备直取北宋都城,并且在距离开封不到三百里的澶州与宋军交战。

宋真宗第一反应是到个人安危受到了威胁,想要逃离开封。此时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澶州,并且请出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分析局势。高琼虽不识字,见识却非常高,他告诉真宗,躲避辽兵,就得带着后宫、亲兵逃跑,必然受累,反而不如开封安全。

真宗听罢,只得依了寇准的建议,决定亲征澶州,而战争相持仅十天,辽军主将挞览就被射死,萧太后无奈求和。宋真宗鉴于战场风险,同意议和,承诺向辽国纳岁币。

不管怎样,宋真宗的御驾亲征看起来确实击退了辽军,此后的很长时间里他很为自己感到骄傲,不过后来有两件事改变了他的看法。

第一:参知政事王钦若进言:“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真宗内心对整个澶州之战的看法,开始动摇。

第二:真宗得知,寇准亲口承认澶渊之战“直有热血相泼耳”,却无必胜把握,真宗认为寇准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人身安全,所以很生气。

不久后寇准就被罢了宰相职务,晚年更是被贬到雷州并且客死当地,一生廉洁令他的家人甚至没有钱财把尸体运回故乡。在得到宋仁宗资助后,经费仍然不足,寇准尸体只得被埋在半路上。

在第一点上,寇准是妥妥的蒙冤了:即便澶渊之盟是耻辱条约,也怪不得寇准,因为寇准虽然主张真宗出征澶州,却是反对签署澶渊之盟的。

所以对宋真宗来说,罢免寇准,根源还在于寇准不把皇帝的安危放在心上。《宋史》里,真宗对王若钦的两句话深信不疑,认为寇准在拿皇帝的命赌博:

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在这一点上,宋真宗有没有冤枉寇准呢?寇准劝真宗御驾亲征,究竟是不是不顾皇帝安危而进行的一次自私的赌博呢?

御驾亲征之痛:前有白登之围,后有土木之变

如军事理论家蒋百里所言,游牧民族“生活环境与战斗环境相同”,其骑兵骁勇机动,军事上是拥有先天优势。他们给中原王朝造成了数千年的困难,所以曾经有一些皇帝选择御驾亲征。

汉高祖刘邦纵横天下,瓦解秦朝,击败项羽,御驾亲征匈奴,却在白登被匈奴骑兵所围;明英宗朱祁镇起50万大军,亲征瓦剌,兵力20倍于对手,看似万无一失,却轻而易举的败于瓦剌骑兵,惨遭俘虏。

白登之围后,刘邦重赏此前力阻北征匈奴、建议和亲的刘敬,亲自道歉,并斩杀了此前认为匈奴可击的人(《世纪·匈奴列传》、《史记·刘敬列传》);

土木之变,促成明英宗御驾亲征的宦官王振当场被杀,英宗也承受了被取代的下场,反对皇帝亲征的于谦等人,清史自然不会吝啬赞美之笔墨。

从历史上看,皇帝亲征失败的例子很多,结局也都很危险;从原理上讲,御驾亲征确实会让皇帝们更靠近敌军,增加风险;从过程来看,一些大臣们为了自身加官进爵,确实也喜欢冒险主战,近似赌博。

劝皇帝对北方骑兵的御驾亲征的言论,看起来自私又冒险。

然而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如果撇开对立的两面性,单一的谈论好处和坏处,很容易误入歧途。在真宗亲征的对错一事上,除了要看到亲征的风险,更应该全面的认识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不采取主动手段,结局会如何。

如果不亲征

虽然御驾亲征使得皇帝靠近辽军也靠近危险,却也让皇帝与自己的军队始终在一起。澶州距离开封只有200里,辽国骑可兵朝发夕至,如果真宗留在开封,危险系数甚至更高,因为作战军队都在澶州,防卫就只剩下少量宋军和开封城墙;如果真宗选择放弃首都逃跑,那么连城墙的防卫也丢失了,被追上活捉的可能性更大。

后来1127年的靖康之难前后宋军的表现很能说明问题:金兵南下最初,亦在边境的战争中陷入焦灼,随后金国骑兵直取开封。宋徽宗禅让宋钦宗后逃难,钦宗原本也想跑,却发现如果逃跑大概率被金兵所追,反而更危险,只能依靠李刚死守开封。

开封在李刚率领下击退金兵,金兵又去进攻太原等地,大宋军队左右腾挪,刚解开封之围,又要去营救太原;等开封空虚,金军再杀回马枪,第一次禅位后逃走的宋徽宗,在第二次终于也被抓了。直到徽钦二帝被活捉,宋军的主力也只是不断的被金军分割奇袭,始终没有得到与金兵大规模决战的机会。

由此不难得出,宋辽军队各自的特点决定了----留守或者逃跑并不适合宋朝皇帝,只有与军队主力在一起,才应当是最安全的选择。

以宋真宗当初的情况来看,亦是坐不住、跑不掉。寇准劝他前往澶州亲征,对国家、对皇帝的人身安全来说,都是上策。

寇准请皇帝亲征的判断,是基于北宋军事实际

唐后期到五代,藩镇和武将为天下大患,契丹能够崛起也是基于中原的混乱。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原本都为人臣,却依靠手中兵权攫取天下。一代代君王对于手下的军事统帅的不信任逐渐到达巅峰。宋真宗之前,柴荣、赵匡胤、赵光义在动用大规模军队征战时,几乎无一例外选择御驾亲征。

北宋“兵符出于枢密,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军队、统帅、调兵权、后勤等高度分离。

这样的情况下,宋军就算打几个土匪也会非常费力,有宋一朝农民起义数百次,造就历史之最,其中方腊起义只用了两个月就占据了宋朝最富庶的南方六州52县的粮食产地,就得益于北宋军事制度拖沓;

有些战例更充满悲剧,1124年北宋名将种师中支援太原,约定的几支宋军却因缺乏统一调度而不至战场---这种状况几乎在所有战争时期都将会被以军法处置,唯独北宋例外,种师中以寡敌众却也取得初胜,后来居然因为后勤拖延兑现给士兵的奖励,导致宋军心怀不满而散逃,权力有限的种师中,无奈力战而亡。

实际上,宋朝有足够权力调度军队这个庞大而复杂系统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自己。皇帝虽然未必懂军事,却可以对将领们的提议当场拍板,形成效率。

因此澶州之战宋真宗亲临,其意义远远不止激励士气那么简单,而纵观整个北宋,赵光义死后发生的战争,没有出现将领之间互坑的战争,恐怕也只有澶州之战和开封保卫战了,这与皇帝坐镇战场关系非常大。宋的多数战争里,一个管库的文职官吏就能叫板军队主帅,实在可悲,宋军也断无取胜之道理。

不得不说,寇准所提的御驾亲征方案,对战争的帮助是极大的。

而宋真宗更应该感谢的是,无论如何,澶州之战没败。否则就算他靠逃跑安全了一次,以后也还会有更多次的危险等着他。仅此一点,真宗就该感谢寇准。

寇准已经官至宰相,已经没有必要为了名位而做致命赌博。这与汉初那些为了各人权位,而劝说刘邦亲征白登城的人是不同的。

皇帝露怯,后果不堪设想

辽国之所以敢绕过边塞直取开封,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宋真宗即位刚7年,是个新皇帝,辽国摸的就是这个虚实。而太祖、太宗活着的时候,辽国更多思考的却是如何防御。

一旦真宗在澶州之战中露出胆怯,那么等待他以及他的后人的,必然将是无休止的军事敲诈。宋太祖赵匡胤当初就是这样一步步削弱后唐,李后主畏战,连年进贡、主动解除南唐军御,最后还是当了俘虏,终日被亡国愁绪所折磨,只活了41岁。

正面应对的勇气

历史无数次证明,游牧王朝长居苦寒之地,对中原王朝财富的渴望是不会停止的。澶渊之盟签订前,宋真宗原计划的百万岁币,因为寇准威胁曹利用控制岁币总数,最后变成了30万。看起来并不多,只有战争时军费的百分之一。而澶渊之盟约定的30万岁币,到了仁宗时,在辽国的威胁下,又增加到50万。

另一方面,如果两国摆开了战争,辽国也是需要消耗的军费的。拼耐力虽然消耗了双方,却总比另一种情况要好---百年的此消彼长,南北实力差距会越来越大:大宋在缓慢消耗,宋神宗时“百年之积,惟存空簿”;辽国力量则被岁币与和平滋润百年。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中有这样一句话:

君主的义务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社会的安全,使他不至于受到来自其他独立社会的压迫和侵犯。

公元1004年寇准劝说真宗御驾亲征澶州,正是在经过各方面权衡后,要求帝王履行保护国家这一义务,有利于君王、社稷、百姓。辽国退兵的多项原因中,宋朝皇帝御驾亲征所表现出的不畏战的态度,远比岁币重要的多。宋真宗虽然听从寇准的建议冒险一次,却避免了之后多年更多的风险和耻辱。

标签: 寇准

更多文章

  • 苏轼初见12岁王朝云,写下一首经典古诗,现在很多人用它追女孩

    历史人物编辑:卜彩霞标签:王朝云

    前言爱情是自由自在地,而自由自在的爱情是最真切的。——丁尼生在人们的心目中,爱情让人向往,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拥有美好的爱情。自古就来就有很多的爱情故事,在封建思想的枷锁下,人们依旧勇敢地去追逐爱情,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可以冲破一切。我们熟知的大文学家苏轼,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学作品,还给我们留

  • 苏轼初见王朝云,便为她写下千古名篇,一句还成追求女子惯用之句

    历史人物编辑:倚梦倾城标签:王朝云

    引言民国大家林语堂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也确实当得此番评价。他的才华,即便是在宋朝这样一个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的年代,仍是无出其右者,从诗词、散文、画作再到书法等等他都是有宋一朝的集大成者。而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更是苏轼那“迷人的魔力”。这种魔力既是源于他在文字、画

  • 苏轼娶3个老婆,为何独爱小26岁的王朝云?难道男人都爱吃嫩草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王朝云

    看一个男人爱不爱一个女人,就看他是否愿意,为了一朵花,放弃整片花海。苏轼为了一个女人,放弃了花海,尽享人间灵魂相伴的至爱,当这个女人去世,苏轼终生不再婚娶。她就是小苏轼26岁的王朝云。西湖良辰:初遇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为排遣心中愁闷,他与好友常常相约西湖饮酒聊天,与歌舞姬对

  • 苏轼的红颜知己王朝云说他:“您的肚子里装的都是不合时宜”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建标签:王朝云

    都知道苏东坡是大才子,他有过妻妾无数,比较出名的却是这三任妻室,因与每一位都有着不少爱情故事,并且用诗词来表述相思与情感。可却无奈他的妻子都是比他先逝世。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过世后,他用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表于情。他的第二任妻子王润之比他小,是王弗的表妹,也比苏先死,不过最后苏逝世后与她葬在一起,实现

  • 苏东坡明明与王朝云年龄悬殊,生活潦倒,为何却能不离不弃?

    历史人物编辑:付柳红标签:王朝云

    王朝云生于1062年,卒于1096年,享年34岁。她自幼家贫,从小流落歌舞班中,凭借自身聪明灵慧,能歌善舞,逐渐成为西湖名歌伎。苏东坡被贬到杭州做通判,苏轼一生接连被贬,所以生活很不顺遂,但是这个人的性格韧性很好,一点没事儿,照样乐呵呵的生活。有一回一帮朋友,估计就是趋炎附势的下属或者老板请苏轼喝酒

  • 苏轼又老又丑,为什么美少女王朝云却对他一直不离不弃?

    历史人物编辑:小白读资治通鉴标签:王朝云

    花非花雾非雾苏轼三十四岁到三十八岁期间,在杭州任通判期间,留下了苏堤横亘、杨柳依依的回忆(注1)。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九月初,苏轼接到“移知密州”的诰命,就在这动身离开杭州前,“朝云来归”,苏轼收留了王朝云。那时的朝云还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却相当聪慧机敏,仰慕苏轼的人品、才华,决定追随

  • 苏东坡与王朝云年龄悬殊,生活潦倒,却为何能琴瑟和弦、不离不弃

    历史人物编辑:史料侦探社标签:王朝云

    苏轼一脸笑容地摸着肚子,转头向侍女问道:“你猜我这里面装的啥?”王朝云笑了笑,忍不住说:“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惟有朝云也。”从这个流传的小故事可以看出苏东坡与王朝云的心灵默契!王朝云,(1062年-1096年),字子霞,钱塘人。幼年成孤女,沦落青楼歌舞班中。“美姿色,人

  • 苏东坡侍妾王朝云,惠州西湖的凄美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温豪标签:王朝云

    一代文豪苏东坡才气逼人,艳福不浅,这是众所周知的。可是后来北宋的权贵容不下心直口快的苏大才子,将其一贬再贬,从黄州到惠州,越贬越偏远。在苏东坡这段人生的大起大落期间,只有年轻貌美的侍妾王朝云相依相伴,和他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成了他艰难困苦中的最大精神安慰。对此,苏东坡是深为感激的。想想被贬之时,

  • 宋真宗VS刘娥:李治武曌的2.0版,爱情终究敌不过诱人的权力

    历史人物编辑:王家伦标签:刘娥

    大宋第一摄政太后刘娥的文章,在网上几乎已经被写烂了,但多数都在写二婚孤女如何逆袭当上皇后、以及临朝摄政的事,对赵恒、刘娥两口子的感情是否如李治武曌一样因为权力而产生裂痕,则很少涉及到。本文就是写这段被大家都忽略的后真宗时代,李治武曌的2.0版,真宗和刘娥因权力而产生的猜忌,其中会涉及点士大夫集团的党

  • 皇后刘娥独揽大权,本有机会成为第二个武则天,为何她放弃了?

    历史人物编辑:迎风的生活大爆炸标签:刘娥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女人,非武则天莫属。她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女皇帝,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男人就是天,女子的地位地更是微不足道。即便是皇后,也同样是一样。所以武则天能够成为女皇帝,那真的是历史上的奇迹,也让她成为了后人谈论的话题。其实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女人也是很牛的,她就是宋朝的皇后刘娥。“有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