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两位伟大的圣人为后世带来了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只不过他们生活的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得不到太多认同,所以二人都曾为了施展抱负周游列国,却都没能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一生,以讲学为主,他周游列国的时候,带着几百门徒。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十分犀利地直接指出君王的不足之处。孟子和孔子一样,都想为君王出谋划策并被重用。然而,他却始终未能如愿。
孟子的巅峰时刻应该是他第二次去齐国当国卿的时候,那时候孟子的工资是极高的。《孟子·公孙丑章句下》中曾说,孟子任齐国国卿的时候,一年的工资是10万钟粟。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钟粟,那么我就来科普一下,并把它换算成黄金,看看值多少钱。
《管子》中记载,10钟粟可以换一镒黄金,而一镒黄金约为20两或24两。先秦时期一两约为14-16克,也就是说10万钟粟至少等同于现在的300万克黄金,约为300公斤黄金。按照黄金300元一克来计算,孟子的工资价值约为现在的9亿元。为什么用“价值”二字呢?因为不同时代的物价是不同的。
可尽管如此,孟子的年薪还是相当可观的。《管子》中记载,一镒黄金可供一百辆战车及车上战士一夜的粮草费用,可见,孟子一年的薪水,可以抵得上一百万辆军车一夜的费用。
春秋时期,齐国一百亩良田的粮食产量只有二十钟粟,那么孟子一年的收入等于50万亩良田一年的粮食产量。就算换算成今天的物价标准,那么孟子一年的收入可能也不低于1亿元。年薪过亿,试问现在谁能有这待遇?
然而,孟子并没有满足于天价薪酬。孟子在齐国待了几年,虽然工资很高,但是他过得并不开心。孟子在齐国宣扬“仁政无敌”的思想,然而齐宣王很不欣赏这种思想。孟子希望天下太平,齐宣王却老想打仗。燕国内乱,齐宣王要趁机攻打燕国,孟子劝阻,齐宣王完全听不进去,这种被无视的感觉让孟子很尴尬,也很受伤,所以他决定不干了。齐宣王欣赏孟子这种大师,却不想用他的思想来治世。
如果换成别人,拿这么高的工资,又不用出力,也不用承担责任。这等于白拿老板的工资不干活啊,应该偷着乐。然而,孟子却不这么想。在他的眼里,老板不“听话”,就该炒了他的鱿鱼。
于是,孟子毫不犹豫地写了辞职信。齐宣王身为老板,很舍不得让孟子离开。几番挽留都没用,孟子就是铁了心要走。齐宣王说,干脆你也别走了,我给你建所学校,你进去讲学,我每年给你一万钟粟薪水怎么样?
孟子一听更来气了,直接拒绝了,他表示:“年薪十万钟粟的工作我都辞了,现在你又给我安排个年薪一万钟粟的活。工资低且不说,我还要实现人生价值呢,我要去别的国家给别人出谋划策了!”
面对这样的老板,孟子头也不回地走了。为了自己的理想,他宁愿放弃高薪工作,也不留下来浪费人生。后来孟子去了其他国家,拿的薪水仍然很高。然而,孟子拿这么高的工资,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一个叫彭更的文人找到孟子,对他说:“您每次出门,都带着几十辆车的车队,还跟着几百个学生,这么高调真的好吗?”孟子说:“君王喜欢我这样,他们看重的是我的策划,我并不只是为了温饱才为他们做事的。如果他们是因为我的谋划和思想支付给我薪水,就算把整个国家送给我我都不觉得多,但是如果他们认为我是个苦逼的打工人,那么给我一盒饭,我都不会接受。”
即使孟子对待工作的态度如此任性,可他还是很热爱工作的。孟子曾跟他的学生说:“不管是谁,都要有工作,没有工作是一件恐怖的事。孔子失业三个月,就会觉得惶惶不安,每次出门都要带着简历。所以,如果一个人三个月都找不到工作,那么他就太可怜了,大家一定要去热情地安慰安慰他!”
孟子还曾在《孟子·离娄章句下》中对前任老板齐宣王理直气壮地说:“如果老板重用我,但是我因为个人原因辞职,老板理解我,并送我回家。等我想再回去的时候,他随时欢迎,我的东西都给我保留着,那么我会终生尊重这个老板。但是如果老板不重用我,我辞职后他立马把我赶走,把我的东西全都扔掉,那么这样的老板,我一辈子都不会再想起他!”孟老师的言论真是清新脱俗,一看就没受到过资本家的残忍毒打。
可见,孟子对于职业的观念,既有理想,又有现实,是十分超前的。他既要赚钱,又不能丢弃自己的理想。如果二者不能保全,那么他宁可牺牲高薪工作,也要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去找那个懂自己的伯乐。孟子的事迹从侧面告诉我们,只要你有了过人的本事,就不是老板在挑你了,而是你去挑老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