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小编还翻了一下学者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当然所获也不太多。好吧,那么我们就试着一起总结并探讨一下吧。
其实,在《大秦赋》里寻找关于吕不韦修撰《吕氏春秋》的情节,简直是太多了。并且,在剧情中吕不韦也曾几次自言自语过,说大王如果早一点读他的《吕氏春秋》的话,那么他会更早地让大王得以加冠亲政。其实这部书所推行的正是以仁德治国的儒家思想。而当时的大秦所急需的并不是儒家思想。当时,嬴政最喜欢的则是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比如他的《五蠹》和《孤愤》等篇章。
同时,李斯则更是法家学术的践行者。可以说,嬴政、李斯、韩非子他们才是一个阵营的,而站在对立面的吕不韦则仗着自己手中的实权而不识时务,非要把嬴政往儒家治国思想方面强拉硬扯。所以说,在治国政见上,吕不韦早已经输了李斯一大截儿了。毕竟秦国的未来总归是嬴政的,届时也自然是李斯的,但绝不是他吕不韦的了。特别是在嬴政加冠亲政之后,吕不韦自然就被罢免了。而且后来嬴政还焚书坑儒了,不知有没有《吕氏春秋》?
二、李斯与吕不韦的失败成本,后者更加输不起
其实,这一点是特别关键的。在我们老百姓中经常流行这么一句话:我光脚的,不怕你穿鞋的。光脚的,人穷命贱不值钱,所以,这种人特别不怕失败,更能输得起。因为,他本来就已经很穷了,还有什么怕输的呢?而李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只是一个穷书生,而且还是烂命一条,他这种人的失败成本已经不能再低了。往往越是这种人,他就越是敢冒险、敢赌命。更何况李斯还是一个相当聪明的烂命人,赌赢的几率就更大了。
所以,在《大秦赋》里他敢于冒险让公子虞参与那么大的搏命计划——在吕相和赵后之间制造矛盾,最终达到两败俱伤的目的。并且后来的事实证明,他那是一个漏洞百出的计划,即便是这样的烂计划,他都敢冒险去玩。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怕输、不怕死的主儿。而同样的计划,如果换做吕相,他是绝对不敢那么玩的,因为他拥有着操作大秦的权利和堪比大秦的财富,还有那么多的子孙和家人,所以说,这么多的牵挂让他不敢有任何一点儿细小的差错。所以说,在胆识与行动力上,吕相就已被李斯甩出好几条街了。
三、吕不韦和李斯之间,更是商人与政客的差别
在《大秦赋》中有一段秦王嬴政要去阅兵并考察秦国军事实力的情节。这一参观不要紧,嬴政、李斯和其他文武百官都被惊呆了。那么多的兵器、粮食、钱币,都是吕相多年来为大秦所积累下来的巨大财富与军事实力。当时,不用说李斯和大王了,就是屏幕外的观众都开始疾呼,此时不赶紧统一六国,更待何时?而当李斯等官员,提出趁此最佳时机赶紧统一六国时,相邦却依然还说,再积累十几年之后,时机方才成熟。
从这一点,足可以看出吕相的作为生意人的谨慎与求稳。再等几年?嬴政和李斯等百官,肯定都等不起。而作为知识分子加政客的李斯,在统一六国上,他更加喜欢大刀阔斧、摧枯拉朽的做事效率。而这种风格也正好与嬴政统一六国的急迫心态相一致。所嬴政和李斯肯定是看不惯吕相的求稳作风的。大家还记得吗,当时吕相派蒙骜攻打魏国时,只给他一少部分兵力,而且这些兵也只够蒙骜拿下几座城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