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项羽搞了一次宴会而“臭名远扬”了,这便是众所周知的鸿门宴。在这次宴会上,司马迁巧妙的故事暴露了项羽性格缺陷:优柔寡断,胸无城府,刚愎自用。
其实,项羽原本不是这样子的。
项羽在夺取楚军兵权时,闯主帅大营斩宋义,可谓干净利落。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体现了卓越的军事才华,或许还有过度自信之后赌徒心理。但此后项羽耀武扬威,恐吓各路诸侯义军,又凸显了其领导能力缺失。
项羽勇猛过人,能举鼎。
骄兵必败,项梁战死
话说项梁在定陶被秦将章邯打败而杀死,这恰巧应对了宋义的预言。项梁从东阿起兵,向西进军,等到定陶(今山东定陶)的时候,再次大败秦军。
此前,项梁派项羽和刘邦打下城阳(今山东鄄城)并屠城,然后刘、项大军在濮阳(河南濮阳)再次打败了秦军。在攻打定陶时失败,又向西攻取了雍丘,斩杀了李斯之子李由。
定陶的取胜,以及项羽大胜的消息传来,项梁有了明显的变化,“益轻秦,有骄色”。俗话说骄兵必败,《史记》中为将帅的但凡与“骄”字沾边,基本上距离失败的命运不远了。
最早预测到项梁命运的就是宋义。“宋义乃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稍微)惰(懈怠)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没有听从宋义的劝谏,反而派宋义出使齐国。
宋义纯属楚军权力之争的牺牲品。
宋义在路上碰见了齐国派来的使者高陵君显。司马迁不厌其烦地将两人的对话抄录了下来:
“公(古时候对人的尊称)将见武信君(项梁自封的号)乎?”
“是啊。”高陵君显回答说。在此处司马迁并未透露“高陵君显”的更多信息。
“我断定项梁必然会失败。您慢慢地走就可以避免死亡,走快了可能赶上灾祸。”宋义说完继续往齐国去。
就在话说完不久,秦朝大幅增加兵力,章邯攻打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役中死亡。此时,项羽和刘邦放弃了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合力攻打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两人知道定陶失败后,于是商量往东撤退。
作为叔父的项梁如此,而项羽命运最终也是如此相似,好像项家家族血液里有“骄”因子。
争夺兵权,项羽被免
楚军在定陶遭受重创,让楚怀王惶恐不已,于是从盱眙迁到了彭城(今徐州)。彭城相对来讲安全,因为撤退的项羽驻扎在彭城西,吕臣驻扎在彭城东,而刘邦则驻扎在砀山。
“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史记·本纪第七 项羽》
当时陈胜被车夫庄贾所杀,范增投奔项梁,将陈胜失败归结于没有立楚国后代,而是自立为王,所以不长久。项梁赞同范增的分析,于是从民间找到了正在给人家放羊的楚国王室后代熊心。
范增劝谏项梁复立楚王。
“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楚国当地竟然心中依然怀念楚怀王,这绝对是很奇怪的事情,楚怀王究竟有如何魅力值得老百姓怀念呢?司马迁笔下没有多少可以怀念的事。
为了凝聚楚地民心,熊心被项梁推举为楚怀王,一个名义上是楚军的领导者,而真正的兵权掌控在武信君项梁手中。
然而,这位流落民间的孩子毕竟身上有着王室的血脉,他天生懂得权力的斗争和政治手段的应用。
在项梁战死之后,楚怀王察觉到项羽不会甘心屈居人下,于是搬迁到彭城之后,又采取了一个措施,“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
楚怀王把项羽、吕臣的军权收回来自己掌控。随后按照自己的意愿任命吕臣为司徒,负责教化;吕臣的父亲吕青为令尹,相当于丞相;刘邦为砀郡长,带领砀郡士兵,并封为武安侯。
楚怀王认为,夺了项羽的兵权,又精心安排了放心的人在关键位置上,如此自己不再是傀儡了,还可以稳坐王位了。
宋义为帅,带兵救赵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定陶一战,项梁战死,秦将章邯认为楚地不足为患,所以将全部主力军队集中到北方围攻赵国。
当时,赵国立足未稳经不住秦军攻击。赵歇、陈余、张耳逃到了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章邯、王离、涉间带领秦军紧随其后追到了巨鹿。秦、赵两军占据巨鹿南北对峙。
楚怀王深知此时反攻秦军,既可以打击秦朝,又可以扬名树威。于是,楚怀王决定救赵,但在统帅问题上犯了难。项羽无疑是最有能力的人,但又不放心将兵权交给他。
正在愁闷无解时,高陵君显来了。
“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史记·本纪第七 项羽》
高陵君显推荐了宋义,他早断定项梁必败,很快得到了验证。在没有战斗就能预料到结局,可以说非常懂得兵法。楚怀王立马传召宋义,一起谋划救赵事宜。
“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楚怀王对宋义非常满意,于是任命宋义为军队主帅,而“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项羽作为宋义的副将随军出征,宋义还获得了一个荣誉称号“卿子冠军”。“别将”为配合主力作战的将领,都归属宋义领导指挥。
这些并非主要的,司马迁此处重点明确了一个人——范增的职位为“末将”,也跟随宋义出征救赵,接下来项羽杀宋义夺兵权可能与之有关。
当楚国的军队到达安阳之后,宋义驻扎了四十六天没有进军。“安阳”历来有两种版本解释,一说是山东曹县东南,一说是河南安阳。从后文“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南)”判断,“安阳”应是山东曹县东南。
斩杀宋义,项羽夺权
在安阳,宋义和项羽出现了意见分歧。
当时秦军正在围攻巨鹿,项羽认为突袭打秦军一个措手不及,与巨鹿地赵军里应外合,打败秦军是肯定的。然而,宋义却认为楚军观望,让秦、赵两军先打起来。赵军胜利,楚军便痛打落水狗,乘机攻打秦军;赵军失利,楚军则挥兵西进,攻取秦地。
宋义非常自信,“夫披坚执锐,义(宋义)不如公(项羽);坐而运策,公不如义。”为了避免项羽不服从安排,还下达了军令“凶猛、违命、贪婪,固执不服从命令的人,统统砍头。”
宋义又安排其子宋襄赴齐国辅佐田荣,亲自送到无盐,并且大摆宴席。当时,正巧下大雨,楚国士兵饥寒交迫。
“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现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史记·本纪第七 项羽》
司马迁对项羽的牢骚记录这么详细,明确了项羽对形势的判断。第一,滞留安阳,贻误战机;第二,缺衣少粮缺大办筵席,不体恤士兵;第三,赵弱秦强,不救援必然失利;第四,定陶失败,需要战胜重振士气。
由此对比来看,项羽的军事素养确实比宋义更强一些。当然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项羽报私仇的可能,毕竟定陶之战,章邯害死了叔父项梁;而王离是王翦的后人,王翦杀死了爷爷项燕。
王翦杀死项燕,项羽杀死王离。
项羽在“晨朝”(早晨拜见)时,闯进了宋义的帐中,将宋义的头颅砍下,并宣布接管楚军。项羽安排桓楚回彭城向楚怀王复命,楚怀王无奈只能让项羽担任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在此过程中,司马迁唯独没有再提及“末将”范增,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大胆假设一下,此时项羽虚心接受建议,从救赵策略,到形势分析,以及攻打秦军报私仇,范增可能为项羽谋划了这一切。
巨鹿之战,项羽成名
项羽杀死“卿子冠军”宋义,比起来跟随项梁起事时杀死会稽郡守殷通,这次让项羽威名遐迩,不仅楚国上下震惊了,各路义军听说之后也备受鼓舞。
项羽派遣当阳君、蒲将军带领两万人渡过黄河,北上救援巨鹿赵军。战事稍微有进展,赵军将军陈余再次邀请项羽合力击打秦军。
接下来便是闻名历史的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以数万楚军对阵数十倍的秦军主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本纪第七 项羽》
项羽率领数万楚军渡过黄河之后,凿沉了船只,打碎了炊具,焚烧了住宿用具,只带够了三天的口粮,突袭了秦军大营。这便是“破釜沉舟”来历,项羽置之死地而后生,激发楚军血性。
项羽带领楚军突然出现让秦军措手不及,项羽九战皆捷。最终,项羽凭借着少于秦军几倍的兵力,将章邯的军队全部消灭在赵地。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史记·本纪第七 项羽》
至此,项羽成为了整个诸侯军的统帅。
项羽所率领的楚军在巨鹿战场上的表现极其抢眼,大大地震撼了在巨鹿之战上作壁上观的诸侯军。各路诸侯军发自内心的恐惧,不仅是低下头(彻底服了),而且跪地(诚恳认罪)走向项羽。
巨鹿之战,项羽一战封神,这到底是侥幸得胜,还是深谋远虑呢?不可否认项羽的军事才华,也不能否认项羽个人作战能力,但是不排除项羽在巨鹿之战前的赌博心理和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运气因素。
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彪炳史册。
综合以上,我们发现项羽是个悲剧式人物,而悲剧恰恰是其性格缺陷造成的。
其一,孤注一掷。巨鹿之战有了“破釜沉舟”的故事,而其后在战场上经常不给自己留后路;
其二,性格残忍。斩杀“卿子冠军”宋义,接着又派人追杀奔赴齐国的宋襄;
其三,优柔寡断。鸿门宴专门为对付刘邦,虽然范增屡次使眼色,但是被几句话搞得忘乎所以;
其四,骄傲自大。这点项梁也有类似毛病,项家血统里有相似的因子,盲目自大而过于自信,最终惨遭失败;
其五,飞扬跋扈。巨鹿之战胜利后,耀武扬威,对各路诸侯过于苛刻,不得人心,注定下场凄惨。
俗话说“三岁看老”,其实,司马迁对项羽的性格缺陷较早地暴露出来,《项羽本纪》开头便有“项羽少时,学术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年少的项羽对识字和剑术不感兴趣,项梁虽然非常生气,但是没有教育改正。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个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项梁听到大侄子这番话,便又传授项羽兵法,但是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用当下词语来说“过于浮躁”,学了皮毛自以为是。这也就是为什么此后一旦冲锋陷阵,项羽都亲自上场的缘故,当然还由于“力能扛鼎”带来的过于自信,而轻视身边的任何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