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在小说《半生缘》里写道:“酒在肚子里,事在心里,中间总好象隔着一层,无论喝多少酒,都淹不到心上去。”一个人心累了,喝酒是无济于事的,只会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
心什么时候最累,不是工作忙,事情多;也不是能力低,被轻视;更不是总是失败,头撞了南墙。最痛苦的事情莫不过于不被理解,为人出生入死却被人从身后捅了一刀。
鬼谷子说: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大意:善于变化的人,要详细了解形势,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牧养人民。
这段话里鬼谷子实际是告诉我们,要把握好对方的想法、决策等情况,从而便可以推测对方的心思和主张,最后就能控制他的行为。
战国时赵国的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后来他听说燕国大乱被齐国乘机战败,因而非常怨恨齐国,不忘向齐国报仇雪恨。燕昭王甚至降抑身分,礼贤下士以招揽天下贤士,乐毅也在这个时期做了燕国的亚卿。
当时齐湣王很强大,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骄横,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回答说,齐国强大,不如联合赵、楚、魏一起攻击它。
诸侯们也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都争着跟燕国共同讨伐齐国。乐毅统一指挥着五国军队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并追击败逃之敌一直到齐国都城临淄,把齐国的珍宝财物全部夺取过来运到燕国。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封乐毅为昌国君。
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准备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
当时燕惠王已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乐毅心里明白,害怕回国后被杀,便投降了赵国。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用计谋迷惑燕军,在即墨城下把骑劫打得大败,又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城临淄。
后来燕王向乐毅道歉,乐毅回答:“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於君子矣。”简单的意思就是我和你分道扬镳了,你不要来纠缠我了。(潜台词,你错在先,不要怪我负你而去。)
鬼谷子说:这就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汇集在一起来等待野兽落入。如果把捕野兽的这个办法也能应用到人事上,那么对方也会自己出来的,这是钓人的“网”。
东汉开国将领耿弇讨伐张步,张步听说后便派遣大将费邑驻扎在历下,又分兵屯守,祝阿另在太山钟城,布列了几十个兵营等待耿弇。
耿渡过黄河,先围攻祝阿,然后故意网开一面,让被围困的对方士兵能奔逃到钟城。钟城的守军听说祝阿已经溃败,非常惊恐,于是集体逃亡。费邑又派遣自己的弟弟把守巨里。耿进兵大量砍伐树木,扬言要填塞坑堑、铺平道路,进攻巨里。
不多时有降兵来说,费邑听说耿要进攻巨里,正打算前来救助。耿命令准备进攻用的器械,同时释放投降者,他们回去后便将耿进攻巨里的日期告诉了费邑。
到了这天,费邑果然亲自带领部队救助巨里。而耿弇其实只是引诱对方来巨里,随即分兵三千人把守巨里,自己却领着精锐部队驻扎在高岗、山坡,借高峻的地势和对方交占,使他们大败,在阵前斩了大将费邑。
耿故意对祝阿网开一面,让祝阿的士兵奔逃到钟城,以此来恐吓钟城的守军,这里用的也是“夺气”、“夺心”的计谋,实在是高妙。所以费邑的失败在于内部堡垒的崩溃,人心涣散,无可救药。
通过以上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有时候坚固的城池,猛烈的枪炮会让对手望而生畏。但是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会不择手段,包括反间计。
所以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克,乐毅的出逃,以及大将费邑阵前被斩首,虽然过程和原因不同,却是结局相似。为了防止重蹈覆辙,我们要认清形势,辨明方向,不能站错队伍。
另外就是要有一颗防备的心,紧急关头不至于措手不及,虽然不是狡兔三窟,也要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