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据《为袁绍檄豫州》记载:“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可知,摸金校尉起源于东汉末年,是曹操为了弥补军饷不足而设立的军衔,主要工作就是盗取墓穴财物、以此贴补军饷的职位。据说,摸金校尉最擅长寻找墓穴,可以通过搜集而来的各种资料,结合对当地的地形风水的观察,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找到陵墓的具体位置。
但是,也有一些不露庐山真面目的帝王之墓,让他们无从下手,更无法确定具体位置,比如神秘的赵佗陵墓,每个人都知道它藏身在广州闹市。但是时至今日,也无人能确定墓穴的所在地。
01
秦始皇在位期间,命令将军任嚣与赵佗一起平定了岭南,此后建立了广州城。其后,秦始皇因病驾崩,没多久,各地揭竿而起的起义军,共同反抗秦朝的暴政。此时的秦朝,都城中心地带处于虚空状态,大部分兵力都驻扎在边疆,要么在岭南,要么在抵抗匈奴。
此时驻守广州的任嚣,不由左右为难。倘若班师回朝救都城,但岭南与中原之间路途遥远,赶到的时候也未必能挽救局势。而一旦岭南撤兵,又怕被旁人夺走。多方考量之下,任嚣最后决定按兵不动。秦王朝灭亡那年,任嚣因年岁已高去世,自此以后,全由赵佗掌管岭南。
02
秦朝灭亡时,赵佗所管辖的岭南距离中原甚远,他一看无人顾及此处,再加上岭南都是由他说了算,于是赵佗直接自封为“南越武王”,建立南越国,其在位时间长达67年。作为开国皇帝,赵佗的身后事,必定安排隆重,岭南又是个盛产珍宝古玩的地方,加上他生前极爱美女与珍宝,所以世人皆知赵佗之墓必定随葬物品丰富。
赵佗生前也考虑了这一点,因此对自己墓葬做了许多安排。据说,他挖了很多墓穴,让人猜不透他究竟要葬在哪里。出殡的时候也有计划,四具一模一样棺椁,从四个城门同时出来。而四具棺椁下葬的地点也不确定,因此除了王室家族成员之外,无人知晓具体位置。
两千多年来,无论是盗墓者还是军队,都想找到这位南越国王的陵墓,但都一无所获。相传三国时期,吴王孙权也曾派人到广州寻找,但是挖了半年都没有找到赵佗墓穴的痕迹,倒是意外的挖出了南越国第三代国王赵婴齐的陵墓,得到了许多金印、铜镜等珍贵古玩,也算是不枉此行。
198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第二个南越国王赵昧的墓穴,也出土了大量珍稀文物。后来,经专家分析,赵昧的墓穴没有被盗,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墓穴埋藏的非常深,足足有18米,并且没有封土堆,所以才能留存至今。
03
那么,赵佗的陵墓究竟在哪里?后世对此有许多猜测,其一是白云山,相传在白云山葛蒲涧那附近,流传着一首诗:“山掩何年墓,川流几代人。远同金骠裹,近似石麒麟”。但时过境迁,以前景物和建筑早已消失,仅凭几句诗,分辨赵佗墓的方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且考古团队也对白云山做过调查,并没有发现任何墓葬痕迹。二是鸡笼岗,但是这里地势低矮,也极少发现西汉时期墓穴,更没有大墓穴迹象,如今许多山岗都被开发建设,考古学家也没有发现有关的线索。
第三种说法,认为赵佗墓就在广州城内的越秀山下。这赵昧陵墓的所葬的象岗是越秀山余脉,越秀山则是山脉源头。再依据汉王陵墓的特点是距离都城100公里左右,第二代南越墓王则是在离都城1公里处发现的。所以推测,赵佗墓很可能是距都城不远的越秀山中。专家分析,赵佗的陵墓,极其有可能就在越秀山的主峰,也就是越井岗附近。但至今都只是猜测,并没有确切证据,还有待于考古人员继续努力和探索。
结语
据《吕氏春秋·节丧》记载:“欲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可见阶级社会中的贵族墓葬习俗,只是为了给活人脸上增光,对死人却是毫无益处。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盗宝现象的猖獗,与我国传统的厚葬习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该作为历史研究的文物被贼人盗窃,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项巨大损失。
参考资料:
《吕氏春秋·节丧》
《为袁绍檄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