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古至今优秀的商人众多, 为何只有范蠡能被称为商圣?

从古至今优秀的商人众多, 为何只有范蠡能被称为商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勇说历史 访问量:4020 更新时间:2023/12/15 22:23:53

自人类社会组成并发展完善以来,对商业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原来的以物易物已经无法再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样的需求呼应下,商人这一群体就此产生,并成为一个完整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但由于商人自身的特性以及上层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商人在古代一直处于一个被打压的地位,并饱受鄙夷。

然而,在这一群体中,却依然诞生出了许多人才,而其中较为著名的,便有商圣范蠡。他之所以会被尊称为商圣,则与其本人的所作所为有着直接关系。

商政一体的身份增加了他的传奇色彩

自从古代封建社会政权建立以来,商人这一群体就不受待见,不但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还饱受政府的打压。虽然有不少商人在物质生活上不愁吃穿,但精神上还是不免产生空虚之感。尤其是做官作为古人的普遍梦想,更是使得无数人为其奋斗,商人自然也不例外。

然而,因为身份限制,他们往往甚至连政治的门槛都触摸不到,最多只有在贿赂官员时才能与政治搭上关系,心理很容易产生商业低贱的落差感。

而范蠡却打破了这一理念。作为越国能够建立霸业的重要元勋,他完全可以将自己置身于高位而成为人上人。但他却放弃了高官厚禄,转隐居并凭借自己的才能在“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完全融入了商人这一群体当中。

可以说,这在古代完全是一种自降身份的行为。而这对其他无法跻身政治的商人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激励——从事商业其实并不是耻辱。纵观中国古代社会,如范蠡这种拥有商政一体身份的都十分少见,他的传奇色彩也就再度增加了。

开创了一套独有且符合客观规律的经商理论

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商人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中已经存在了许久,但商业理论这一层面却还是充满了空白。时人完全无法找到任可以借鉴及遵守的先例,他们在经商时也会走很多弯路、吃很多亏,而范蠡等人的出现却为打破这一点提供了契机。

范蠡根据自己长年以来的经商经验,总结出了许多符合客观规律的理论条款。虽然它们并不一定每一条都可以适应任何情况,但却足以给大多数人提供有可取之处的参考,再经过后人的完善之后便足以使商业发展变得更加正规完善。

以“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一句为例,范蠡就明确表示人们需要清楚知道货物的使用时机,才能知道它的价值,从而通过供需关系和市场行情来发家致富。另外,范蠡的商业理论还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一句中,范蠡提出由政府来合理制定粮食的价格,商人和农民都盈利之后,其自身的生产积极性也会提高,最后反哺到社会发展之中。可以说,这种政府干预市场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在当时十分正确且超前的。

品德高尚使世人为之敬佩和效仿

范蠡本为楚国人,但在见识到当时楚国的黑暗政治之后,对其心生厌恶,并毅然决然地同其好友仲投奔越国。值得一提的是,文仲在与范蠡相识之前,其实在楚国担任着宛令的官职,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楚国政治黑暗之深。

在受到勾践的重用之后,范蠡在治国政策上无不体现出仁德利民的思想。他不仅制定了多条有利于民众休养生息的政策,还劝说勾践要以身作则,“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此外。”在政治上,可以说范蠡是一位真正的为民着想、广施仁义之人。

在有关范蠡的故事中,三聚三散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之一。在帮助勾践建立伟业之后,范蠡却看清了勾践的本质,“越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将财宝分给友人之后便辞官返乡,成功急流勇退。

之后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再次凭借自己的才能积累千金的同时还被齐王拜为相国,三年后他再次深感官场险恶,将全部家产送给友人及乡邻。

最后范蠡来到国,不过几年又成巨富,自号陶朱公。从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范蠡并非贪图财宝之人,而他将家产送给他人的行为也足以彰显其心之所善,思想层面十分高尚。

政治上的成就再度拔高了范蠡的地位

勾践之所以能够成功复仇吴国,是完全离不开范蠡的。范蠡首先劝诫勾践要答应夫差的任何条件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只有这样才能够规划接下里的计划,“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之后,范蠡提出以美女财宝迷惑夫差,在降低他戒心的同时,也在不断降低吴国的实力。

而在军事上,范蠡则以一座对吴国方向不修建城墙的城池作为训练士兵的基地,并十分重视军队的训练,极大强盛了越国的实力。

直至最后吴国灭亡越国时,范蠡已经被封为大将军,几乎享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一个商人竟然能够在政治上如此成功,不得不令人佩服,这也是范蠡区别于其他商人的原因之一。

总结

与其说范蠡是商人,不如说他是一位拥有商业天赋的政治家。纵观范蠡的一生,政治、商业都贯穿其中,虽然这两者有所不同,但很多理论却是互通的。

在越国的长年生活,使范蠡掌握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及待人处事的智慧,而当这些被运用于商业当中时,所能发挥出来的作用必定是极为惊人的,这也是他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标签: 范蠡

更多文章

  • 越王勾践如何卧薪尝胆的?为何范蠡评价可他共患难,不可共享乐?

    历史人物编辑:长安内史标签:范蠡

    越王勾践想使国力强盛,于是,整顿内政,努力生产,国力逐渐壮大。他经常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商量讨伐吴国之事。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文种,字会、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国。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他们想了一个策略。当时

  • 范蠡和西施真的私奔了吗?专家考古发现这竟是个骗局!

    历史人物编辑:潘东铧标签:范蠡

    我们都熟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范蠡与西施泛舟西湖的历史典故,而如今2000多年过去了,他们最终的栖身之所竟然神奇般的被考古人员发现,还原了那一段有真有假的历史。时间转回到2002年2月的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鸿山镇,京沪高速公路无锡段上,工人正在用推土机从距离工地不远的一个土丘取土。在泥土

  • 范蠡:自古打工的不如创业的,这个道理有多少人不知道

    历史人物编辑:付寒寒标签:范蠡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完成复仇之后,便萌生了去意,在范蠡的心中:一是伴君如伴虎的思维作祟,另一方面则是给人打工远不如自己当老板。越王勾践倒是给了范蠡当老板的机会,同意共同治理越国,说白了就是将自己的国家股份让一部分给范蠡。范蠡何尝不想从一个打工仔变成一个真正有产权的老板,可当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与皇帝分

  • 浙江鸿山出土一道士法器,浑身缠绕着8条蛇,墓主正是范蠡

    历史人物编辑:谭红意标签:范蠡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古人们只能纯手工制作,因此在古代学好一门手艺,一辈子不愁吃穿,尤其是在古代手工业如此发达的年代。古人的手艺要远远超过现代人,这是不争的事实。前段时间,专家们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一个工艺品,名叫“琉璃釉玲珑盘蛇球”,考古专家们拿到手后,情不自禁的大叫:太美了。前些年,在浙江省无

  • 传说终究只是传说,范蠡与西施的故事并不浪漫!

    历史人物编辑:泽尔生活录标签:范蠡

    西施,生年不详,又名先施、施夷光、西子,春秋时期越国著名的美女,和汉朝的王昭君、貂蝉、唐朝的杨玉环并称为古代“四大美女”。西施出生在越国句无苎萝村(今属浙江诸暨),出身寒微,自幼跟随母亲在浣纱江浣纱,因此又被称作“浣纱女”,因天生丽质、美艳动人而远近闻名。越王勾践对吴作战失败,采纳了大臣文种的计策(

  • 千秋商祖范蠡,留给后人的经商之道,古今通用,受益无穷

    历史人物编辑:梁心怡标签:范蠡

    范蠡是春秋战国时的的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但是后来辅佐越王勾践复国,之后便开始经商。范蠡经商更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他一生三次散尽家财,被后人供奉为财神。范蠡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因为不满楚国的政策,便出走越国,到了越国范蠡的才能发挥了出来。越国的越王勾践很是器重范蠡,最终辅佐越王勾践兴越国,灭吴国,功

  • 盘点我国古代的十大全才人物,李世民敬陪末座,范蠡居榜首

    历史人物编辑:耿金涛标签:范蠡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人可以说是非常之多,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能力的推动,中国才能够在古代时期,长期站在世界的顶峰层次上面。而我们今天的文章就来说一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能够被称之为全才的十位人士。第十位就是李世民,可能大家对于他是皇帝,这个非常有影响,但是他并不只是皇帝,同样他在政治、军事、

  •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全才人物之范蠡

    历史人物编辑:袁恩慈标签:范蠡

    范蠡(l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

  • 中国古人不懂财商?那是因为你不了解范蠡

    历史人物编辑:西北小生活标签:范蠡

    中国古人不懂财商?那是因为你不了解范蠡我们应该学习匡衡克服困难,刻苦读书,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胸怀大志,勤奋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本领的人。一提到中国古代,不少人都知道历朝历代都有着“重农抑商”的传统,似乎经商一直都不被待见,甚至总是与“无奸不商”挂上等号。然而,“无奸不商”听上

  • “商圣”范蠡作为天下巨富,为什么救不了二儿子的命

    历史人物编辑:牛大哥道历史标签:范蠡

    春秋时,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富甲一方的他,让小儿子带着一千两黄金去救人。生死关头,他的大儿子却不服气,质问:“凭什么是弟弟去,不是我去救二弟?”在他看来,自己是长子,这种家中大事应该自己挑大梁!为此,他觉得耻辱,甚至还扬言要自尽。范蠡只好让他去。没想到,这一换,果真害死了老二。这是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