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楚怀王为何放走张仪?论楚王擒纵张仪的原因

楚怀王为何放走张仪?论楚王擒纵张仪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杉石石 访问量:3615 更新时间:2024/1/3 19:52:41

公元前311年,张仪为秦国再次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将其扣留在楚国,因两年前张仪曾欺骗楚怀王毁坏齐国和楚国的盟约,怀王准备杀他泄愤,但过了没多久又将张仪释放了。史学家们大都以史书记载为要,认为楚怀王是受张仪三寸之舌的蛊惑,加上大臣妃子的说情,甚至有人觉得楚怀王太过昏庸幼稚。

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却是将历史简单化、程式化了,实际上楚怀王擒纵张仪与当时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一、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事不断,或割据或兼并,历史出现统一的趋势。战国战争的变化发展与当时的剥削制度和讽谏统治阶级的利益密切相关,中间常常交织着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各国之间的频繁冲突常是因为统治阶级利益和封建主土地兼并利益不能协调,这是各个诸侯国的根本矛盾,矛盾的无法解决会让短暂混战逐渐演变为长期战争。

按战争进程可以将动荡纷乱的战国历史分为两个时期,将公元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作为分界线。在此之前,各国矛盾主要体现在兼并战争方面。这时候的秦国虽然强盛,但他地理位置偏处西方,向东进攻六国主要有三条通道,其中晋、魏国力一直较为强盛,牢牢扼守函谷关、河西二道。

秦国若想出武关攻打楚国也不现实,一方面秦、楚关系友好;一方面楚国非常强大,前往攻楚的道路也遥远艰险。因此秦国也很少攻打楚国,只在偏西方的土地上称霸,谋求更好地发展。由于魏文侯的变法,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马陵战前,战争主要集中在关东六国,魏国独霸一方。

马陵之战让当前的形式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秦国经历商鞅变法后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十分强盛,与东方齐国并称双雄;另一方面,原本东方最为强大的魏国在马陵之战中惨败,元气大伤,秦国便趁此时攻打魏国。

后来魏国每况愈下,更是迁都大梁,原本坚守的两条通道也保不住,从此秦国向东扩张的大门便打开了。随着国力越来越强盛,秦国的野心也日渐膨胀,齐国虽然打败了魏国,国力实际上能与秦国比肩,但齐国始终有些“不思进取”。于是在第二阶段的战争中,秦国越战越强。

秦国向东扩张首先关系到韩赵魏三国的危急存亡,也关系着齐楚的扩张的自身安全。日渐强盛的秦国进攻楚国已是举手之劳,连距秦国较远的燕国也在担忧秦国。形势的变化使秦国与六国之间矛盾上升,于是六国形成合纵局面联合抗秦。

与此同时,六国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于是秦国便利用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破坏联盟后各个击破,原本“合纵”的局面便因“连横”最终转为七国争雄。

纵横战争时期的政治、外交、军事斗争是战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一段。诸侯国为自己的利益明争暗斗,各不相让,能言善辩的纵横家更让人叹为观止,如苏秦、张仪、公孙衍、苏代等,在各国之间奔走游说,如鱼得水。在这场风云变幻的纵横战争中,诸侯国有时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作出不合常理的举动,楚怀王擒纵张仪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二、张仪二使楚国

春秋战国前期,楚国凭借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成为南方大国。但由于楚国偏向保守的传统,变法没有取得成功,但魏、齐、赵、韩、燕等国都已经过变法并取得相当成效,还在坚守旧制度的楚国开始出现衰微的趋势。

虽然楚国正在走向衰亡,但由于坚实的基础,实力仍不容小觑,是其他诸侯国拉拢的对象。纵横战争中,齐国和楚国结成联盟,秦国时刻处在不安之中,于是便派张仪前往游说楚怀王,希望破坏秦国和楚国的结盟。

张仪是魏国贵族的后人,曾向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刚开始他想回魏国做官,但没有得到重用,后来到楚国又遭陷害,于是张仪来到秦国,成为秦惠王的客卿,后来官至丞相。

公元前322年,魏国免去张仪的丞相之位,令他前往魏国说服两者联合秦国攻打齐楚,准备先说服魏国与秦国联合,让魏国成为秦国连横政策的带头者。但后来被魏惠王发觉他的阴谋,驱逐。张仪回到秦国后,秦国立即出兵攻打魏国,欲用武力迫使其同意连横政策。

秦国的强势让其他各国倍感压力,公元前318年,在公孙衍发起魏、楚、韩、赵、燕五国联合攻打秦国的战争。但秦国的进攻目标只是三晋,距秦国最近的楚国不敢轻举妄动,最远的燕弱小怕事,因此这场战争参与的也只有三晋,即魏、赵、韩三国。战争以三晋大败告终。

秦国打下巴蜀两国后便准备进攻楚国,面对强秦此时楚国的处境可说岌岌可危,对楚国来说消灭秦国这个威胁是当务之急。齐国趁着三晋战败,出兵击败赵、魏,与楚国结成联盟,形成屏障,准备共同抵御秦国。

这时候,张仪被派往楚国游说。在张仪口中“商於之地六百里”、“秦女”等利益驱动下,楚怀王贪婪本性毕露,决然与齐国断绝关系。实际上这种游说策略在战国七雄的征战中屡见不鲜,商於之地是秦楚通道上的战略要地,如果楚国得到这块领土,就能在秦楚战争中获得优势,怀王动心也无可厚非。

达到目的后的张仪回到秦国,三个月没有上朝。等齐楚联盟完全破裂后对一同来到秦国的楚国使者说:“我现有六里地,愿献给大王。”楚使无功而返,楚怀王知道上当受骗。盛怒之下多次贸然攻秦,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秦国为了进一步打击楚国,派使臣要挟楚国割地,楚怀王气辱难平,表示愿用黔中地交换张仪,秦惠王喜不自胜。老谋深算的张仪知道秦王心中所想,主动要求出使楚国。满怀信心的张仪来到楚国后立即被擒,楚怀王欲杀之而后快,后来却赦免了他,并且像从前一样厚待。

三、楚王纵张仪的原因

楚怀王态度的转变自然与靳尚、郑袖的劝说阻拦分不开,这些在史书当中的记载非常详细,但如果就整个事件分析,楚怀王放走张仪的根本原因实际是保住黔中之地,不给秦国进攻楚国的借口。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合纵与连横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商鞅变法后,秦国大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实际是东方六国与秦国的矛盾对立统一的体现,秦国向东扩张的利益与东方六国维护自身安全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就合纵来说,当中既有六国之间为共同利益联合对抗秦国的统一所在,也有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之间发生冲突的矛盾所在。所谓“合纵”的六国也始终没有停止过扩张,甚至求助秦国。如原本极力主张联合齐国的陈轸在楚怀王受骗后主张联合秦国伐齐。

因此,对六国来说,统一是暂时的,对立才是永久的。所以从连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秦国与东方六国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又包含着六国对秦国暂时妥协、联合的统一。所以纵横战争中,主张合纵的辩士会抓住六国与秦国矛盾中的对立方面,如张仪根据六国对抗秦国在利益上的一致性达成合纵政策。

而主张连横者则会以六国与秦国之间矛盾存在的差异和六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作为突破口,以瓦解联盟,从而使强秦各个击破。因此,在张仪第二次前往楚国时,楚怀王首先要考虑秦国和楚国之间的关系,先将秦国这个威胁引向他国,求得自身安全。所以擒纵张仪看似无理,实际上是由客观的历史条件决定的,非是张仪口舌之辩的功劳。

第二,从战略位置看,楚怀王可能以杀张仪为代价让出黔中之地。黔中之地本是楚国后方,但在此时已成为前线地区,一旦丧失,秦国将能够从武关、巫郡、长江和黔中三面包围楚国。当时张仪说服楚王的话可能有些夸张,但当中必有值得楚怀王考虑的地方。

黔中之地对楚国来说非常重要,在后来多次秦楚战争中都能够看出楚怀王对黔中之地的重视,每次失去这块领土,楚国都会兴兵夺回。后来楚怀王与秦昭王面对面的斗争中,怀王更是宁可舍命也不愿让出黔中之地,足见楚怀王对黔中地的重视程度。

结语

楚怀王擒纵张仪的原因看似简单,实际上其中交织着无数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非是张仪区区口舌能可让怀王转变如此之大。楚怀王并非昏庸无能之辈,在战国时期的斗争中他也曾有不凡之举,其为楚国利益斗争不息的精神值得我们同情和怀念。

不足之处请多指正!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

标签: 张仪

更多文章

  • 战国四大纵横家:除了张仪,你还知道哪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张仪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魏国、韩国、赵国这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在七雄争霸的过程中,各国不仅需要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样的武将来攻城略地,也需要一流的纵横家来创造有利地的外部环境。那么,如同战国时期有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战国四大纵横家又是哪四个人呢?一、张仪首先,张仪是魏国人

  • 名师出高徒,堪比张仪苏秦之才,纵横春秋

    历史人物编辑:野风信子标签:张仪

    战国时期,张仪苏秦之流,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纵横捭阖诸侯间,动辄改变天下大势,一时间风光无限。作为纵横家能言善辩是必备的技能之一。可是大家不知春秋时,子贡也是一个口齿伶俐之人,他一出口极具破坏力,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扰乱天下局势。子贡是孔子最喜爱和最亲近的学生之一,名叫端木

  • 西施的最终结局可能并不是泛舟太湖,而是和范蠡一起被淹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范蠡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就是西施了。她天生丽质,在国难当头,她忍辱负重,听从越王勾践的计策,以身救国。进入吴国后宫,成为了吴王最宠爱的妃子,然后让吴王沉湎女色,不理朝政,并最终越国称霸,吴国灭亡。传说中,当吴国覆灭后,西施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然后与自己的爱人越国的大夫范蠡一起泛舟五湖

  • 范蠡真的与西施私奔了?苏州挖出3片竹简,内容颠覆这段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钱冬霞标签:范蠡

    西施作为春秋著名的美女,为越王勾践完成了离间吴国君臣的重任,使得勾践得以成功灭掉了吴国,而西施也和培养自己的范蠡私奔,过上了寻常人的生活。这是我们历史里,对西施完成任务之后结局的美好祝愿,但是在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苏州的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一个足以颠覆这段历史的“证据”。在03年的时候,一个建筑工地

  • 道商范蠡,人的一生,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老年时看淡

    历史人物编辑:顾维乾标签:范蠡

    范蠡是中国的商业圣人,也是道商的始祖,他被司马迁誉为“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据说它“以三次迁徙而闻名”。关于范蠡的事迹,《史记》、《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史籍资料和道教神仙传以及历代文人的诗词赋都有记载和传唱。范蠡(约公元前536-448年),字少伯,春秋末生于楚国(河

  • 为何古人偏好将范蠡与西施凑成一对爱情的价值观取向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范蠡

    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因其浪漫柔情成为了历朝作者所喜欢创作的文学母题,他们之间有着真实的历史结局,但也随着时代更替和后人不断加工创造演绎出了不同的版本,体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历史故事向来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三国演义》《汉宫秋》《桃花扇》《长生殿》等等,这些作品大都依托历史事实,经过作者

  • 越王勾践复国后,为何王后雅鱼会自尽?范蠡10字道破玄机

    历史人物编辑:元小二说历史标签:范蠡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段大分裂时期,在这样的乱世中,年少无为的越王勾践继承王位。从这一点来说,勾践还不知道前方的路途是怎样的坎坷。年轻无为的勾践对吴王夫差不屑一顾,冒然的发动了战争,结果导致越国覆灭。这时候的勾践还是比较幸运的,为何说勾践被灭国了还幸运呢?就是勾践身边有两位顶级谋士,这两人就是范蠡和文种

  • 陶朱公范蠡是如何从一介草民逆袭成千古商圣的

    历史人物编辑:甲一方文史标签:范蠡

    范蠡是楚国三户人,三户位于今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库一带。人称范伯,就是范大。出身贫贱,活到二十岁没找到一份正经工作,楚国的上层贵族们根本不给他这个贱民机会。于是妄自菲薄,自暴自弃,披散了头发装成疯子,在山野中玩行为艺术。平常来往的有两个人,一个叫冯同,一个叫文种。冯同看事情能抓重点,比较精准。范蠡擅

  • 进则尽忠报国,退而富甲天下,携美泛舟西湖——范蠡的传奇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清宫史说标签:范蠡

    人,总是应该有理想抱负的,虽然当下这个年代,理想什么的似乎一文不值。做一个像范蠡一样的人吧,进则尽忠报国,退而富甲天下造福百姓,经历过往之后携美泛舟西湖……尽忠报国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范蠡所处的时代是战乱不断、天下纷扰的春秋时

  • 范蠡、吕不韦,都是经商高手、政治高手,结局却大不相同

    历史人物编辑:衣赐履读通鉴标签:范蠡

    从商又从政的成功人士的人生,我们还是讲两个比较著名的人物吧,一个是被尊为“财神”、“商圣”的范蠡,另外一个就是“奇货可居”的吕不韦。范蠡,出生于楚国的贫贱之家,但是博学多才。范蠡因为不满楚国的政治黑暗,投靠了越王勾践。他和同为楚人的文种,一武一文,共同辅佐越王勾践,复兴了越国,灭亡了吴国。范蠡在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