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透过《伯夷列传》,看清司马迁的小心思

透过《伯夷列传》,看清司马迁的小心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知识大赛场 访问量:3296 更新时间:2023/12/19 17:20:41

七十篇列传之首,司马迁用来记叙“义人”伯夷、叔齐的故事。

虽然《伯夷、叔齐列传》位居第一,但是他们并非司马迁倾慕之人。

在《管晏列传》文末,司马迁直白地表达了对晏婴的倾慕之情,“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假如晏婴在世,即使让我给他挥鞭驾车,也是高兴和向往的啊!

《伯夷列传》类似于夹叙夹议的散文,行文篇幅较短,其中两兄弟“义行”仅占小部分,而其余大部分却被司马迁用来“带货”了。

《伯夷列传》共分为三个部分:以舜禹禅让作为引子切入;叙述散佚的伯夷叔齐故事;阐述司马迁个人观点。

《伯夷列传》虽短却难读,毕竟伯夷叔齐事迹太少,而司马迁个人叙述太多,又很容易偏失方向。

名不见经传的许由

众所周知尧舜禹禅让天下的故事,然而帝位传承相当谨慎慎重的。尧帝将要退位,决定禅让给虞舜。而虞舜以及后来的夏禹,经过四岳九牧一致推荐,才试任官职管理政事。又经过了几十年,待到他们的政绩卓著,然后才传了帝位。

这些在《诗经》、《尚书》中有据可查,而且饱读诗书的学问人还从“六艺”中查考了可信的依据。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史记·伯夷列传》

针对尧舜慎重择人然后禅让,司马迁提出了一个观点,这表明天下是最珍贵的宝器,帝位是极重要的统绪,所以传授政权是如此地谨慎郑重啊!

那么,禅让天下与伯夷、叔齐有什么关系呢?

读罢发现两者并无关联。

再继续往下看——司马迁从“学者”转折到了“说者”。前者为“载籍极多”,即饱读诗书;而后者则是“诸子杂记”,类似于野史传说。

但是,诸子杂记中却说:尧要将帝位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并以此为耻而逃避隐居起来。到了夏禹时,又出现了卞随、务光两个人,同样不肯接受帝位。

“此何以称焉?”——这又怎么说起呢?(他们又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呢?)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史记·伯夷列传》

结合自己游历,司马迁说曾登顶箕山,那上面居然还有许由的墓呢。孔子编撰论述古代的仁圣贤能之人,像吴太伯、伯夷一类记载十分详尽。而他听说许由、务光他们德义极高,但是有关文字记载却很少。

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一部分内容,司马迁留下了种种疑问,但是却未作解答。虽仔细阅读多次,也未能第一时间参透其中含义。当继续往下读去,才发现诸多问题根本不需要解答,答案已无关紧要,司马迁继续行文。

伯夷叔齐广受赞扬

司马迁通过援引了孔子的话作转折,“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意思是: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有怨言。“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追求仁德又得到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

对于孔子的说法,司马迁好像有不同意见。“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我同情伯夷、叔齐两兄弟的用意,看到没有收入《诗经》的散见诗篇总感觉有些奇怪。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伯夷、叔齐本来是孤竹国君的儿子。孤竹国君打算让叔齐继承王位,孤竹国君去世后,叔齐却让位给伯夷。

伯夷却认为父亲遗命不能违背,于是离开了孤竹国。叔齐也跟伯夷一样逃出去,孤竹国无奈选择了老二继承王位。

伯夷叔齐两兄弟相约投奔周国。两兄弟即将到达时,周文王已经去世,周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牌位向东讨伐商纣。

兄弟两人于是上前拦住周武王的马而直言劝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伯夷叔齐以反问来指责周武王不孝不仁。

卫兵要拉一边杀掉这俩拦路者,“太公曰:‘此义人也’”,军师姜尚劝解说:“这俩是义人啊。”言外之意不要杀掉他们。

姜尚所谓的“义人”是指言行合乎正义的人,这说明伯夷叔齐让国之举广受宣传。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而伯夷、叔齐耻之”,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做法太可耻了。

“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坚守气节再不吃周朝的粮食,兄弟两人归隐首阳山,采摘薇菜充饥。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第二部分主要记叙了伯夷叔齐的“义行”:其一两兄弟让国,从而呼应尧舜禅让的伟大;其二伯夷叔齐阻止武王伐纣,认为这是不孝不仁之举;其三武王建周,伯夷叔齐以此为耻,不吃周粟,饿死首阳山。

孔子赞伯夷为推广自己理念

每个人都有自己崇拜的对象,孔子也不例外。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在《孔子世家》中,孔子对伯夷叔齐追求正义的殉道精神不吝溢美之词。而这种坚守气节的行为大概就是所谓的“礼”吧。

而对于伯夷、叔齐让国行为,首先体现了“仁”的理念——人与人相亲相爱,其次又体现了“悌”——尊敬兄长。所以,孔子又赞扬“求仁得仁”。

姜尚也称赞伯夷、叔齐为“义人”——言行合乎正义的人。这仍是对让国行为的赞誉,此举无比高尚。至于伯夷遵从父命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这又是“孝”了。

伯夷、叔齐死后,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赞美伯夷、叔齐的人正是孔子。

不仅英雄惺惺相惜,圣贤亦是心心相印。

仁、孝、礼、义,这不正是孔子所倡导的理念嘛。所以,孔子自然要极力赞美伯夷、叔齐了。

但是,司马迁好像并不认同孔子一味地赞美。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叔齐不吃粟,仅靠野菜难以维持生存。在将死之际,两兄弟作歌——

爬上那个西山哪,采这里的薇菜。用强暴的手段来改变强暴的局面,我不理解这样算不算对?先帝神农啊,虞夏啊!这样的盛世,恐怕不会有了。我们上那里去呢,真可叹啊!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

“由此观之,怨耶非耶?”从伯夷叔齐的歌词中来看,这到底是不是怨恨呢?司马迁这句话意味深长,言尽而意不止。

对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司马迁比较全面客观地塑造人物形象,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随后进入《伯夷列传》的第三部分,也是全文的重点,借伯夷叔齐表达个人观点。而个人观点就是司马迁“所带之货”。

作为列传之首,司马迁叙述内容明显多于历史内容,在七十列传中这是唯一。

司马迁要成一家之言

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求仁得仁,又何怨乎”。然而,司马迁却不这么认为,如果伯夷叔齐没有怨恨,为什么《采薇》会有“我安适归矣”的抱怨?

继而引出司马迁对“天道”的质疑——指左右人类命运的天神意志。

人们都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神真的会保佑善良的人么?

伯夷、叔齐、颜渊都是善良的人吧,为什么他们会饿死或者早夭?盗跖草菅人命,诛杀无辜,十恶不赦的坏人竟能长寿而终!

司马迁通过以往事例对比,旨在让人看清楚过去不存在所谓的“天道”。然后,再看近代这些事情,“天道”仍不公平,也不公正。

至若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史记·伯夷列传》

到了近代,品行不守法度、专门违法乱纪的那些人,却能够一辈子享受安逸,一代代传承富贵。而那些谨小慎微的人,选择好地方才下脚,考虑好时机再说话,走大路不抄近道,不公正的事情绝不意气用事,即使如此还能突遭灾祸,数都数不过来。

因此,所谓“天道”从古至今根本不存在,赏善惩恶报应论完全就是胡扯。所以,鼓吹“天道”,只是话语权操纵者安慰世人的精神“鸦片”。

司马迁为何如此“愤青”?因为此时司马迁替李陵辩解,而遭受宫刑奇耻大辱。义愤无法表达,痛楚无处申诉,司马迁表面上质疑“天道”不公,实则痛贬主政者。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伯夷叔齐因为得益于孔子的著作而贤名流传。“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就是许由、卞随、务光没有被编入史书流传的原因。

对于那些善与恶,立场不同看法各异。就像伯夷叔齐,虽然主流观点褒奖他们仁孝礼义,但我司马迁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司马迁进而表达了个人志向,“圣人作而万物睹”——圣人著述论作才让万物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所以,“发愤著书”,不论是君子,还是闾巷之人,不让他们“堙灭而不称”。司马迁就是要通过《史记》成一家之言。

标签: 伯夷

更多文章

  • 娱圈换头明星:前有告别嫩牛五方的杨幂,后有撞脸雷震子的沈梦辰

    历史人物编辑:雨打芭蕉残叶标签:雷震子

    先是用的似乎就能变方的“拉芳”,又是斯琴高娃老师最爱的“羊胎素”,这会是杨幂时尚资源虐心的原因吗?除此之外,幂姐为了让自己的少女形象永驻演艺圈,她也格外注重脸部的饱满程度,而美少女的一大特征便是小巧精致的下巴,所以幂姐在这方面也必定要下狠功夫。但不知是哪里出了错,她的下巴突然变成了双下巴,原来魔鬼身

  • 4版“雷震子”的扮演者,李家声经典向佐靠特效,而他造型太前卫

    历史人物编辑:春杜生活标签:雷震子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封神榜》。这部作品太经典了,现在翻拍了很多版本。《封神榜》中有很多精彩的角色,哪吒、妲己、姜子牙等,此外还有很多出色的配角,雷震子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就来说说雷震的4个版本,看看谁的表现更符合原著。李嘉升在陈浩民版的《封神榜》中饰演雷震子。哪吒和杨戬都称他为“飞天宝贝”。从剧照中我们

  • 盘点截教8位四代弟子,有一人连伤哪吒和雷震子,杨戬都不敢交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丫文史阁标签:雷震子

    自“巫妖之战”后,仙道崛起,其实在那么多年中,阐教和截教立教年数并没太久,仅仅传到第四代弟子,而且第四代并没有成长起来;现在盘点在《封神演义》中留下名来的八位截教四代弟子。TOP、8 陶荣 陶荣本是黄花山占山为王的土匪。因为闻仲讨伐西岐路过黄花山,将其与结义兄弟邓忠、辛环、张节一并收服,跟随闻仲一同

  • 此国人人都是鸟人,背生双翅奇丑无比,据说雷震子是他们同乡

    历史人物编辑:刘中华标签:雷震子

    此国人人都是鸟人,背生双翅奇丑无比,据说雷震子是他们同乡在封神演义中,有一个特别的神仙,他是王室中人,却相貌丑陋,长得比哪吒还难看,没有一点贵族之气,他就是文王的义子---雷震子。雷震子长相有多丑?《封神演义》原著是这样描述的:面如青靛,发似朱砂,眼睛暴湛,牙齿横生,出于唇外;身长二丈,力大无穷,肋

  • 雷震子才是藏得最深的人,毕竟有如来做靠山,还是大鹏鸟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雷震子

    看过《封神榜》或者《封神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雷震子就是一个“鸟人”形象,关于他的来历,也是众说纷纭。被称作“两枚仙杏安天下,一条金棍定乾坤”的雷震子,是《封神演义》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神话人物。相传他是周文王第一百子,武王姬发的兄弟,亦是终南山玉柱洞元始天尊门人云中子的弟子。关于雷震子的身世,《封神

  • 封神演义:雷震子前几集还是婴儿,突然就长成大人,观众:时间逻辑不对

    历史人物编辑:依然如生活标签:雷震子

    《封神演义》的最新剧情中,哪吒跟雷震子一起登场了。小娥吃掉了姜子牙送给杨戬画有五行图的面饼以后,成为了寻找五行上将的“GPS”,只要接近目标,身上就会出现相应的印记,越靠近反应越强烈。小娥跟杨戬误打误撞的找到了一家名为“火将军”的饭馆,没想到哪吒跟雷震子就在这个饭馆中吃饭,就在小娥跟杨戬以为店家是骗

  • 截教一个四代弟子,却依靠一把邪刀,接连打伤哪吒、雷震子和杨戬

    历史人物编辑:扬生侃史标签:雷震子

    在《封神演义》中,为众人所知的都是法宝,出名的兵器却极少,无非就是姜子牙的打神鞭、闻仲的雌雄双鞭、杨戬的三尖两刃刀等,但是这里要说的是一把邪刀,此刀的持有者原本是截教的一个四代弟子,但是此人却凭借这把邪刀,连伤哪吒、雷震子和杨戬。这个截教的四代弟子就是余化,余化是蓬莱一气士余元的弟子,而余元又是金灵

  • 为何雷震子在“肉身成圣”后下落不明?姜子牙:他有更重要的任务

    历史人物编辑:一丫文史阁标签:雷震子

    众所周知,在《封神演义》的最后,有七位助周武王伐纣的阐教三代弟子在封神榜上无名,存活于战争结束,而且这七人不愿为官,与周武王和姜子牙等告辞归山继续修炼,后来凭借强横的修为达成正果,最终直接成仙,并获得封号和神圣的地位。而这七人分别就是李靖、杨戬、哪吒、金吒、木吒、韦护和雷震子。 而在肉身成圣后,李靖

  • 在西游记之中唯有雷震子不出现,其实他已经有了更高的地位

    历史人物编辑:直爽侃历史标签:雷震子

    想必大部分的人都应该看过封神,也一定都知道在书中,姜子牙被封成了神之后,剩下的七个都是由肉身变为圣的。而在西游记之中,这七名圣人唯独有两个人没有出现过雷震子和韦护,一定有很多人非常的奇怪与郁闷,为什么他们两个从头到最后一直都没有出现?韦护没有出现过其实还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他本身就不是很出众,讲述他的

  • 雷震子肉身成圣后,为何没有入天庭为官?你看姜子牙承诺过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雷震子

    封神之战后,阐教集团有七代三代弟子肉身成圣,他们分别是: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杨戬、韦护和雷震子。这七位弟子,有六人肉身成圣后加入天庭和灵山集团,而且皆受到极大的礼遇,尤其是李靖、哪吒和杨戬三人。先说哪吒。哪吒肉身成圣后,加入天庭集团,被玉帝封为三坛海会大神。三坛海会大神地位极高,所谓三坛,泛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