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第十八期的《娘娘说美人》,点击关注,阅读全系列文章。
本文为娘娘说历史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娘娘上两篇文章讲完了妺喜与妲己,到了褒姒似乎就乏善可陈了。毕竟都是同样的配方,只是辅佐了不同的“调料”。可褒姒我们又非讲不可,因为褒姒的祸水之名已被载入史册,似乎都是实锤,想要还原她并不容易。
从《史记》到《国语》,再到《诗经》,都将褒姒的祸水形象描绘的入木三分。但娘娘对总结性质的历史书并不十分感冒,因为我们会看到,这类书籍都各执一词,互有矛盾之处。真正应该被我们重视的,是记录型的历史。
但令人不解的是,《史记》中对妺喜和妲己都没有详细的描写,偏偏到了褒姒这里,司马迁先生罗列了很多事迹,写的活灵活现,堪比神话故事。所以我们今天采用先陈述,后分析的方式进行研究。
首先,《史记》中说褒姒的母亲因为踩到龙的唾液从而怀孕,生下一女。这孩子来的蹊跷,于是褒姒母亲便将女儿扔掉了。时间一晃过了40年,一对夫妇在草丛间发现了这名女婴,正嗷嗷哭嚎(别问我为什么四十年了还在哭,我也不知道啊!)。于是二人捡起了这个女婴,并在褒国定居下来,卖饼为生。
这段故事,如果放到怪奇小说中合适,但偏偏是史记中的文章,龙的唾液可以令褒姒母亲怀孕本就匪夷所思,难道是为了应证祸水之名?就算勉强相信这件事是真的,那么孩子在草丛中不吃不喝哭了四十年就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了。
史记中还记录了褒姒烽火戏诸侯的事情,这个故事大家都熟悉,说褒姒不爱笑,周幽王讨好她,为博美人一笑,不惜点燃烽火,召集诸侯,褒姒在城墙上看到诸侯匆忙赶来,哈哈大笑。后来真有敌人进犯时,周幽王再点烽火,便无人支援,最终周幽王被杀,褒姒被掳。
好吧,我们顺着史记的思维来,褒姒哭了四十几年,可能确实不爱笑。那么假使周幽王真点燃烽火了,那褒姒为什么笑?正常的思维应该是,这个老公太无知、太可笑、太愚蠢,所以发笑吧?但是周幽王没有看穿褒姒的心思,还沾沾自喜,也就应证了他是真的太无知、太可笑、太愚蠢。
根据史记的记载,褒姒的命运不同于妺喜、妲己,一进宫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褒姒在周幽王宫中的头几年一直被冷落,是毫无宠爱的,直到一次周幽王猛然想起后宫还有这个人,才亲近从而恩宠有加。周幽王这一宠爱便停不下来,坚持要将原来的王后太子废掉,立褒姒和她的儿子为王后太子。
我们看历史都知道,废后、废太子在历史进程中时有发生。但周幽王的王后和太子不一般,是有后台的硬骨头。他们二人回到娘家申国,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申国国君当时就不干了,联合其他两国起兵。周幽王因为之前的烽火戏诸侯,失尽人心,所以兵败被杀,褒姒也跟着吃了瓜落,被掠走。
细看这个过程,实际褒姒是一点主动权都没有的。周幽王想要宠幸她,她能反抗吗?而宠幸得子,也很正常。褒姒和自己的儿子得到周幽王的喜爱,这是他们的福气。因为周幽王的家庭问题处理不当,才导致西周走向终点,褒姒又何错之有?
说完了妺喜、妲己、褒姒的故事,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她们三人的事迹在当朝并无记载,那些言之凿凿的记录都在后世产生。要是解释起来也简单,他们的老公夏桀、商纣王、周幽王都是各朝的最后一位君王,而这几个朝代的更替都建立在征讨上。
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后边的朝代势必要否定前朝的功绩,从而为自己正名。而从前朝君王的性格上入手,最能打动人心。古人是很聪明的,一个君王不够看,还要给他搭配一个女助手,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于是就有了妺喜、妲己、褒姒的“故事”。说起来,这些女人,不过是历史舞台上的可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