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她是近代第一“孟母”,将13个子女培养成博士,最后却都入了外籍

她是近代第一“孟母”,将13个子女培养成博士,最后却都入了外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荣耀历史 访问量:1205 更新时间:2023/12/24 9:19:18

毫无疑问,在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中国父母绝对是全世界最上心的。从古至今,父母教育子女的经典故事便层不出穷。譬如李白的“铁杵磨成针”,岳飞的“精忠报国”,曾参的“杀彘教子”等,如今看来依旧可圈可点。

毕竟,《三字经》里有云“子不教,父之过”,在我国传统儒家观念里,父母倘若对孩子教育不管,是会遭人耻笑的。

而要说古代最能体现父母教育的案例,自然是战国时期的“孟母三迁”了。孟子小时候最开始的家在一块墓地边上,一天孟母回家,看见孟子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者大人跪拜、哭丧的模样,顿时觉得对孟子成长不好,便主动搬家到了市集。

而搬到市集后没多久,孟母又看到孟子学市集里那些商人吆喝迎客、与人讨价还价的模样。同样眉头紧蹙,认为此地也不适合孟子居住,最后将家又搬到了学校边上。这时,孟子才开始变得守序懂礼,热爱起读书来,孟母终于放下了心。

不得不说,孟母三迁的故事对国人的影响可谓十分深远。为了孩子教育而搬家的故事,放到现在也依然屡见不鲜。如今价格高昂的学区房就是最好的例子,还有那些比较隐晦的“高考移民”。

毫无疑问,孟母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里“良母”的代表。而在近代,也曾出现一位跟孟母比肩的人物,其靠一己之力,将13个子女培养成了博士。在某种意义上说,她甚至比孟母要更加伟大。

这个人便是王淑贞,1897年,王淑贞出生在江苏如皋一个大户人家。由于从小接受新式教育,王淑贞的眼界自然要比传统女子开阔。19岁那年,在家人的安排下,她嫁给了当地一位富家子弟李浩民。

婚后,两人生活相当甜蜜。李浩民并不是个封建的纨绔子弟,他十分尊重王淑贞的想法,两人也是相敬如宾。而王淑贞一口气为李浩民生了8个女儿和5个儿子,这个大家庭的日子过得热热闹闹,幸福和睦,在当地可谓羡煞旁人。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1949年那会,丈夫李浩民在苏南进购鱼苗时,乘坐的太平轮号不幸沉没,最终淹没在了茫茫大海。王淑贞自从嫁入李家后,便一直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李浩民在外打拼事业。而李浩民遇难,无疑给予了这个家庭一记重拳。

为了养家,王淑贞不得不放弃之前养尊处优的生活。好在早年她学过西洋音律,便四处打工靠教音乐维生。然而,教音乐的钱仅够13个孩子的口粮,后来孩子上学需要学费,王淑贞甚至去别人家里当起佣人,再苦再累的活她也干。

也是为了能让孩子出人头地,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王淑贞有时宁愿自己少吃一顿,也要将孩子的学费省出来。而她13个子女也是相当懂事,知道唯一回报母亲的方式便是努力学习,而他们的学习也一直没有落下,后来无一例外,全部考上了博士。

而王淑贞的13个博士子女中,有一位可谓人尽皆知。其便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刑事鉴识专家,美国第一位华人最高警长李昌珏。

李昌珏此生获得过800多项荣誉,乃是美国最出色的刑侦专家,没有之一。他甚至还获得过美国法庭科学学会颁布的杰出成就奖,此奖堪称刑侦学界的奥斯卡。而除了李昌珏以外,王淑贞还有2个子女荣膺“美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也算是开了华人的先河。

不难发现,王淑贞的这些子女大部分都在美国。其实,除了王淑贞本人还在中国外,她13个子女无一例外全都入了外籍。鉴于这种情况,王淑贞也多被国人诟病,称其对子女的爱国教育不够,配不上“近代第一孟母”的称号。对此,王淑贞则声称,她更希望子女出人头地,至于子女的国籍,完全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

其实,纵观王淑贞的13个孩子,他们从小经历过母亲独自养家的人间疾苦,对出人头地的渴望要大过家国情怀也实属正常。且当年新中国还是一穷二白的年代,在海外成功的几率显然要比国内高,他们做出去国外发展的选择也无可厚非。

说白了,像钱学森邓稼先这般心系祖国命运的科学先驱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还是俗人。而能在俗世中展现自己不俗的一面,才是钱邓两人流芳百世的主要原因。

王淑贞亦是如此,正常女性面对这样一个局面无疑会选择放弃,但王淑贞咬牙坚持了下来,所以她成了人们口中的“近代孟母”。而她那13个子女,虽然出人头地了,但在下一个百年,谁又能将他们记起?

标签: 孟母

更多文章

  • 一九零七年,山东邹县,外国学者用镜头记录百年前孟庙与孟母林

    历史人物编辑:崔智超标签:孟母

    一九零七年,山东邹县,外国学者用镜头记录百年前孟庙与孟母林这是一套以山东邹县为背景的旧相册,作者是法国人爱德华·沙畹。爱德华·沙畹被认为是20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全球最杰出的汉学家,被称为欧洲的“汉学家”。爱德华·沙畹曾数次赴中国作社会活动,1907又赴中国,花了10个多月时间,对中国的华北、中

  • 当代孟母们的教子方法大变革-绝对利己主义掩盖下的崇洋媚外

    历史人物编辑:李明爱电影标签:孟母

    当代的学生家长群体大多数出生于九十年代,他们是在宠溺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孩子。这些学生家长群体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们的教子方法:变本加厉地宠溺。人类本来就是一种“一条道走到黑”的物种,只要这种宠溺没有给自己带来锥心之痛,没有给这个现实带来不可愈合的、触目惊心的伤疤,所有人都不可能改弦更张——教子态度更是

  • 古代“四大贤母”,除了孟母、岳母,你知道另外两位是谁吗?

    历史人物编辑:听闻今史标签:孟母

    记得一位著名人物说过:“国家的命运不是在当权者手里,而是在母亲手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最先接触的就是他的母亲。母亲是孩子最古老的启蒙老师。所有的母亲都很伟大,没有私心,但她的心、她的道德修养和她的教育方式不同。这一切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母亲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决

  • 《阿衰》:小衰的祖先客串四大名著,与孟母、李逵都认识?

    历史人物编辑:阿峰de旅行标签:孟母

    大家好,这里是二次元小柯南。原以为小衰只是个普通的小孩,但没想到他祖辈有着很深的故事,还跟历史人物有很大的关系。当小衰对大脸妹说出这一些话的时候,直接将大脸妹给唬住了。小衰说,他的祖辈其实很有名的,曾经参与过很多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小衰自己都知道,只不过别人不知道,因此小衰将这些故事告诉了大脸妹。秦王

  • 现代孟母:享年106岁,13个子女全成博士,教育方式就15字

    历史人物编辑:刘雨乐标签:孟母

    有一位传奇女性,她生于光绪年间,长于民国,成于共和,2003年3月6日,王淑贞在美国纽约逝世,享年106岁。这位前后跨越三个世纪的老人,是一位值得称赞的母亲,也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坚毅之人。无论生活多么艰难,这位妈妈只有一个目标:让孩子多读书。虽然自己中学都没毕业,但她的13个子女后来全部拿到博士学

  • 浙江高考状元徐嘉骜,总分720,家庭教育堪比孟母

    历史人物编辑:琴瑟笛鸣和声标签:孟母

    高考成绩出来了,该紧张的,该激动的,该落泪的,都告一段落。我们开始将重心放在报志愿这件大事之上,但是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浙江高考状元就是最好的例子。2023年浙江状元叫徐嘉骜,高分720。各科的分数和满分也没什么区别。这样的孩子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都只有羡慕的份,还会被职责各

  • 中国版“孟母”C罗母亲转动巨星命运齿轮

    历史人物编辑:流浪者也标签:孟母

    俗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一中国古语却被当代巨星C罗母亲展现的淋漓尽致。C罗与母亲合影多洛雷斯.阿韦罗一位命途多舛的女人出生于1954年的葡萄牙卡尼卡尔。13岁时她流落于孤儿院,18岁她已然结婚,在这里她生育了共计四子,而其中最小的便是你---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方便面”头的儿时C罗然而

  • 庆三八,学孟母,教孩子,有方法

    历史人物编辑:大姐头美食标签:孟母

    今天3.8女神节,大家都在庆贺几亿女神节日快乐。在山东邹城市孟庙孟府,一场“学孟母、庆三八母教文化座谈会”,正在热闹举行。孟庙是祭祀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场所,这里古树名碑多,有唐代的国槐、宋代的古桧,让众人流连忘返。在众多古碑中,有三块碑很特别,与孟子的母亲有关。一是“孟母断机处”,

  • 孟子不为人知的一面——一言不合就休妻,最后却又一次被孟母完虐

    历史人物编辑:客多文史标签:孟母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作为孔子的徒子徒孙,极力地推崇孔子,并且他的一生与孔子极为相似,一生主张“仁政”,游历诸侯各国二十余年,由于他的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他在儒家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他和孔

  • “樊迟之问”说明孔子轻视农业劳动吗?

    历史人物编辑:孙悦说历史标签:樊迟

    一、“樊迟之问”的典故。“樊迟之问”说的是樊迟向孔子请教种田、栽果、种菜,被孔子拒绝。这个典故出自《论语·子路》,原文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