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立志不如立长志,何解?看赵武灵王大英雄的小目标就懂
常听人言,常立志不如立长志,说过这话的人就有清朝以完人自居的曾国藩。
这段话的出处,源自《古今贤文》“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算是对孔子《论语》中“君子立长志,小人常立志”的进一步解读,意思嘛也很明显!
当人专心致“志”的时候,他就会无所畏惧,进而让别人断定会失败的事,在自己手中成功。
后世文豪苏轼也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也进一步诠释了这个观点,有大志向的人,才有成就事业的可能,而没有大志向的人,必定成不了大事业。
所以做事能成,关键在立定志向,然后借助坚韧不拔的品性,和以生命相搏的气魄,才有成功的可能。
那么志向是一成不变的吗?还是一步到位的存在,抑或高高在上的目标。
非也,非也,志向最关键从不是,一步到位,也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要非常明确。
这样的人物,在历史上也有,那就是弱冠之年继承赵国君王位置的赵武灵王赵雍。
赵武灵王赵雍
赵雍其人,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威名,还在战国中后期叫板秦国,致力于灭秦的壮举为人所知。
可少有人知的却是,这霸气的赵武灵王,曾经的不堪,还有少年的壮志。
初登大宝的赵雍,时年仅15岁,不过今日一初中生大小,却在继位之初就面对了灭国之祸。
这祸,跟他曾经强悍的英雄父亲赵肃侯有关,这赵肃侯也算战国雄主,在位时长年和七雄征战,上下左右打个不停,也让赵国国际环境有点不堪,在世的他尚可以用英雄之气,王霸之度震慑群雄,可他的一归西就坑惨了自己的娃:赵雍。
听闻赵肃侯去世,在赵肃侯手上吃瘪无数的诸侯国,眼中心中都是恨啊,于是在魏国鼓噪之下,群起而来。
来的也都不是小角色,楚、秦、燕、齐加魏,五国联军,联袂而来。
他们名为吊唁实为有吞并赵国之野心。
大军压境,赵国危难,面对强大的敌人,小小年纪的赵雍是如何做的?
他决定硬碰硬,先是陈兵边疆,摆开决战的气魄,后是联络和赵国关系不错的韩国、宋国引他们做外援。
然后有礼有节地质问五国使者:汝等来,吊唁否,用兵否?
在少年英气的赵雍质问之下,五国联军看着小娃背后,沙尘漫天的兵士,也有点心虚,只能说吊唁。
随后赵雍下令,既然是吊唁,那就是不能带兵进赵国半步,只许各国使者带着吊唁之物,跟少许随从去邯郸。
所有心怀叵测的诸侯一看,这小娃不简单啊,15岁就懂恩威并施内外纵横,就此失了趁火打劫的心,吊唁完赵肃侯就灰溜溜地离开了。
弱冠之年继位的赵武灵王,几乎用一己之力,在贤臣肥义配合下,让赵国渡过了危机。
一般而言,危机是最为刺激人成长的事情,只有压力,才是人前进的动力。
有了压力,该咋办?改呗,于是动力来了,志向也来了。
继位之初的赵武灵王,深切地明白了战国生存规矩,那就是强国。
一般而言,一个组织要强大离不开三大法宝。
第一:统一战线
第二:组织建设
第三:武装斗争
这三大真理指引中国数千年,无一不准。
那么年少的赵武灵王是如何做的?
首先,当然是统一战线了,这统一战线,也有内外之别。
1:明确当时赵国的大政方针。
赵武灵王初上位时,有鉴于当时战国时局,一改老爹致力于称霸中原的宏伟蓝图,转而将战略方向从中原争霸变成称霸北地,目标也非常清晰,吞并中山国,打击胡人扩张北方领土。
2:施行胡服骑射,促成内部统一。
在获取老爹留下的贤臣肥义帮助后,通过感情公关又获得了重臣楼缓的支持。
这两人支持改革,不仅让赵武灵王胆气足了,更让赵国上下知晓了君王的决心,后续在重臣支持之下,赵武灵王开始以身作则,从自己开始穿戴起胡人服侍,引全国效仿。
面对不配合的亲族叔叔赵成,他还主动派人解释国家大政方针变化的根本,是为了强兵富国。
面对各种阻力,从不动摇决心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终于大获成功。
其次:组织建设
在确定国家大政方针内外战线问题后,赵武灵王为了延续胡服骑射改革的成果,分步奏进行了无数内部组织建设。
从胡服骑射的北地试点,到全国推广,渐渐让改革从特区制度,变成了全国制度。
在胡服骑射推行完成之后,赵武灵王还进行了军事改革。
放弃了原本赵国即存在的胡人雇佣军,转而自己培养招募赵国人做骑兵,配合少部分胡人士兵,建成了一只能征善战的纪律骑兵部队。
为了进一步激励新组建军队的战斗力,赵武灵王还在改革后的军队中,设置了军功授爵制度,规定要当将军,必须有骑兵部队服役经历。这规定一下,无疑让原本看不到希望的大头兵都有了奔头,也间接挖了旧贵族的根,更让民间养马当骑兵成为风尚。
激励政策下达后,为了配合激励后的全民骑兵热潮,赵武灵王还专门设置了各种政府服务部门,服务骑兵部队,主力骑兵再无后顾之忧,只需要专心打仗就可以。
激励政策、配合新组织部门设置,让骑兵成为既有前途,又有工资的好职业,进而形成了新生的阶级力量。
这阶级力量,后续又成为赵武灵王改革步兵部队的武力保障,借助骑兵威势,赵武灵王乘机完成了步兵系统的改革,让大量宗室将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就此,赵武灵王完成了赵国内政、军事相关的组织建设,内政为军事服务,军事也为士兵服务,一个仅次于秦国的军国主义国家诞生了。
最后:则是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除了勇武之外,也讲究技巧,有伐交和伐战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赵武灵王也做到了极致。
伐交方面,通过缓和同秦国关系,让赵国成了秦国在三晋中对抗齐国盟友之一,借助秦国的支持赵武灵王又在燕国和秦国内乱时候,陆续帮助燕昭王、秦昭襄王回国继承王位,稳固了外部局势,给了赵国进一步强大有力的外部国际格局。
在伐叫成就基础上,赵武灵王的伐战成就也不少,吞中山国,败林胡、楼烦,进而在北方开辟云中、雁门、代郡,筑赵长城,都成了赵武灵王伐战的功绩。
经历强国三大法宝之后,赵国终于有了战国中后期,军事实力仅次于秦国的底气和实力。
唯一遗憾的是,赵武灵王晚节不保,居然在壮年退位,以求致力于人生最大也最长久的目标,灭秦。
倒在了最后,也最大的目标上!
可观过赵武灵王的一生,还有他的改革强国步奏,又不得不说,这正是立志的重要性。
少小继位,立志强国,随后稳步改革,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文化改革军事改革稳步推荐,各个击破,无不是立志进而实践的过程,一步一个脚印!
赵武灵王用行动诠释了国家强大,个人发展的规律,那就是不要好高骛远,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这样的奋斗历程,你说赵武灵王靠谱不靠谱?
如果不是晚年行事有误,说他能抵挡虎狼秦国,甚至反杀秦国,又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