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位时的局势
六国虽然一开始合纵抗秦,而随着苏秦失势合纵之谋自然溃散。而秦相张仪以纵横捭阖之权术离间六国,使六国诸侯互相残害而越来越弱,只有秦国逐渐变强。赵武灵王即位观其局势,知道联盟合纵难以成功,必须强化自身实力。
二.变法的动机
第一,赵国的东北方是中山国北部是代国,两国都是白狄之国。中山国等边境之狄一直是赵国的侧背之患。赵武灵王想要肃清忧患而扩张领土,就需要改变服制,学习骑射才能达到目的。
第二,公元前318年,五国联军伐秦,联军大败。第二年赵国协同韩魏一起伐秦,又败且割西都中阳两地以求和。自此赵武灵王明白秦国的强盛以及合纵联盟看似齐心实则离心,决定自图强盛。
第三,由于秦国有河山之险地势之利,,只有西出榆中才能攻秦之背。但是西取榆中就势必要北并中山等国免除后顾之忧,所以需要训练骑射以驱赶戎狄。
三.胡服骑射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先是劝其宗族穿着胡服,并陈清利害说服众人,随即进行胡服骑射诏令。于是召集赵国民众,学习骑射技术,由于戎狄的胡服是便于作战而设计,也使民众穿胡服。一年之中,赵民成为矫捷善于骑射之人,实力大增。
胡服骑射
四.变法成效
由于变法使得赵国士兵战斗力提升且更擅长骑射作战,所以赵武灵王开始自己的战略步骤。于公元前308年开始进攻中山国,获得代地,之后又多次进攻中山国,一直攻城略地北到燕代,西至云中,地盘迅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
赵武灵王扩张形势图
五.饿死沙丘宫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宣布传位于太子立为惠文王,而自己称“主父”,想亲率胡服将士向西扩张进而伺机攻秦。主父有亲自去秦国观察秦国地理及其虚实,秦昭襄王不知只觉得是非常之人,派人去追时已出秦国。主父率军扩张,正准备进行攻秦战略,爆发沙丘之乱。公子章和如今的惠文王是先后为太子,而公子章虽被废但武灵王又复爱怜想要分赵于而王,所以发生内乱,主父即赵武灵王饿死于沙丘宫中。
道听兔说
赵武灵王有雄图大志,又见识高远,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君主。根据形势而谋划抗秦,先是变法易服,行胡服骑射之法以提升战斗力驱赶戎狄。接着又西扩至榆中以地利牵制秦都咸阳。最后亲自入秦国观察山川形势来做战略部署,战略规划十分深谋远虑。只可惜对于内政稳定,即立储一事飘忽不定犹豫不决,使得内乱出现,功败垂成,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