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西凉董卓被外戚何进引入京城对付宦官,没成想此乃驱虎吞狼之计。董卓凭借着自己手下强大的军事力量,开始架空汉朝皇帝,甚至废掉了少帝而立汉献帝。董卓大逆不道之举无疑引起天下公愤,于是关东十八路诸侯联合起来,以清君侧为名组成“讨董联军”,意图一举歼灭董卓。然而,十八路诸侯一开始就各怀鬼胎,以至于屡战屡胜的前锋孙坚得不到后续支援,大好局面被葬送,董卓的先锋华雄击败孙坚后挺进汜水关。
《三国演义》中,华雄大军兵临汜水关下,身为董卓帐下第四名将的华雄开始挑衅诸侯。联军先派小将俞涉出战,结果被华雄秒杀。见到华雄如此勇猛,太守韩馥丝毫不慌,自信地说道:“我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潘大将军提着自己的开山巨斧出战华雄,结果不一会儿便成为华雄刀下之鬼。潘凤之死彻底令诸侯陷入恐慌,无一人敢于出战,大家都沉默不语。为了缓解众人情绪,点出华雄并非不可战胜,身为盟主的袁绍发话“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若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袁绍对自己的这俩手下可谓相当之自信。但这俩人都不在,说这么多也没用。正当局势进一步僵化之际,马弓手关羽请求出战,于是有了【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温酒斩华雄”,关二爷几乎在十招之内便击败了这位虎狼之将。
整个过程中,袁绍的话相当值得注意,他说颜良和文丑中任何一人都能击败华雄,且言语之间相当自信,仿佛华雄的战斗力远远低于颜良和文丑几个档次。袁本初此言究竟是在吹牛,还是颜良或文丑确实有能力轻松斩杀华雄?
颜良和文丑俱为河北名将,袁绍帐下的四员得力名将颜良、文丑、张郃、高览被并称为河北四柱。但其中三人几乎没有什么表现,唯一戏份较多的张郃,还是在投降曹操之后开始有所作为,并在前三国时代的名将凋零后短暂地当过三国第一名将。至于高览则一直默默无闻,颜良和文丑则更惨,他们两人似乎只是为关二爷名扬天下而存在的,关二爷斩颜良诛文丑,而且几乎称得上秒杀,这奠定了他顶级名将的地位。也因为如此,颜良文丑被当做名过其实的“水货”。但从颜良和文丑仅有的几场战斗中不难发现,这两人的战斗力是相当强大的。
颜良的出手在【三国演义】中仅有三次。袁绍在用计夺取韩馥的冀州时,韩馥不甘心冀州被袁绍鸠占鹊巢,其手下武将耿武决定行刺袁绍。结果在耿武出手的一瞬间,颜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耿武反杀,出手快准狠,其真实实力也可从这次保护袁绍的出手中窥得一二。之后便是在白马与曹操交战。曹军中率先出战的,是前吕布手下“八虎”之二的宋宪和魏续。二人相继出战,结果颜良总共用了不到五招便速斩二人,袁绍军队士气大振。徐晃见状,挺着大斧子直取颜良,结果二十招之内仓皇逃回本阵。与徐晃一战相当有含金量,徐晃曾与曹营第一名将许褚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而许褚的战斗力只是稍逊典韦(当时已去世)。可见,颜良即便与曹营最牛的典韦相比也是能稳占上风。徐晃被打跑后,曹营无一人敢于出战,说明曹操手下的一众“猛将”在忖度自己的实力后,无一人认为自己是颜良的对手。
文丑则与颜良类似,不同的是文丑在早先与三国另一绝世名将交过手。袁绍与公孙瓒大战中公孙瓒战败,文丑紧追不舍,眼见公孙瓒即将小命不保,突然一白马银枪的青年将领杀出拦住文丑,与文丑大战六十回合不分胜负。这位青年将领正是日后杀得曹操闻风丧胆的常山赵子龙。尽管此时的赵云未到巅峰,但实力必然不弱,文丑能与之交战六十回合不落下风,能力肯定不会弱。颜良被关二爷斩杀后,文丑出战为颜良报仇,曹操先派张辽出战,结果被文丑射伤;徐晃见状又出战,结果二十回合之内被文丑击败,仓皇逃窜。如此看来,文丑的武功虽然略逊颜良,但稳压曹营所有将领。最终还是得关二爷出手才斩了文丑。
关二爷斩颜良诛文丑也并非纯粹实力的体现,毕竟与颜良一战中颜良正准备问关二爷是何人,结果关二爷仗着胯下赤兔马快,瞬间杀到颜良面前手起刀落斩首之,整个过程颜良甚至没有任何交战的意思;而文丑则是因为自作聪明,见关二爷来势汹汹,他有些力怯,再者他之前通过暗箭伤了张辽,于是且战且退准备找准时机给关二爷放冷箭,结果他低估了赤兔马的速度,还没来得及下黑手便被关二爷抢先一步结果了性命。这两场战斗均不是公平的一对一单挑,无法展现河北两大名将的真实水平。
曹营中夏侯惇尚能与关二爷坚持对战十多回合,而徐晃许褚等人则稍稍胜过夏侯惇,可见即便是关二爷与徐晃交战也不见得能在十回合之内稳稳拿下,颜良文丑又胜过徐晃不少,合理推测可知,关二爷的真实水平应该是高出颜良文丑半筹,公平交手的情况下百回合内无法分出胜负。这么看来,华雄这种被关二爷秒杀的小角色,对颜良文丑而言也算小菜一碟。
所以说,袁绍那句“可惜我上将颜良文丑未至,若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并不是吹牛,而是颜良文丑真有这样的实力。如果当时颜良、文丑任何一人在汜水关,最多十回合之内斩杀华雄,并非难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